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说文言文是历经数千年积淀的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精神雕塑,但在现实教学中却是老师们不敢触碰的“禁区”,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仍是“冷点”,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老师选择文言文。综观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容易出现两种极端:“重言轻文”和“轻言重文”。  相似文献   

2.
王艳 《语文天地》2015,(11):32-35
龙玫译著《活跃课堂思维的教学策略》提到一个发生在澳大利亚的故事:一位语文老师问历史老师是否教历史,历史老师回答“我不教历史,教学生”。以此类推,语文老师教语文还是教学生?文言文教学是教文言文知识还是教学生学文言文?答案是肯定的。文言文教学应重点提倡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指学情,也指体裁。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教学重点要有区别。  相似文献   

3.
浏览了近十年有关文言文教学的论文,我发现内容大致都是关于这几方面:文言文教学的状况及价值、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出路、文言文教学的方法策略及改革等。原本希望从中觅得文言文教学的真经,从而提高自身课堂的有效性,使学生们既能在考试中得高分,又能心甘情愿地接触这充满文化文学味的古文。但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观点,比如教师教授文言文的方法古板,教学重心偏移;提高教师素养,“乐教”引导“乐学”;对于教材注释欠当的地方,教师有责任进行必要的说明和引导。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训诂学修养,没有及时掌握训诂学的成果,教学时就可能捉襟见肘;“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被语文老师奉为圭臬。  相似文献   

4.
学期伊始,我校每位老师均收到了一份“厚礼”——任教班级每位学生利用寒假写给各科老师的一沓书信。“老师,我觉得你老了!”“老师,你的眉毛怎么不会说话了!”“老师,你不要老是讲习题,好吗?”“老师,希望能给我们看一些经典的英文电影。”翻阅着学生的书信,我的心微微一颤,他们已敏感地察觉出了我的变化,愧疚充斥于我的内心。  相似文献   

5.
郭媛媛 《教师》2012,(3):75-75
怎样让学生不再惧怕文言文的学习,让老师不再烦恼文言文的教学。我以为,培养语感是关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重视归纳是途径,归纳习惯的养成,有助于理解文言文;培养能力靠实践,实践出真知,会用是关键;教会方法是目的,这样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相似文献   

6.
一提到文言文教学,也许我们语文老师的脑中就会条件反射似地出现这些概念:文学常识、词句意思、语法知识、落实到位……也许我们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之乎者也,死记硬背,枯燥乏味,好打瞌睡……有道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倘若我们教师能在教学方法上“出谋划策”,将文言文教出“美味”,那么我们的学生自然就能“美美”地学,“美美”地学自然就能学得“美”。那么怎样才能让文言文教出“美味”,让学生在乐学的基础上,不仅能品味其美的语言,而且能领悟其深刻的思想,从中得到更多的启迪、更大的收获呢?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归…  相似文献   

7.
80年代末,一位教初中语文的老师告诉我,初中文言文要大幅度降低要求。当时我教高中语文,所以没在意。没过多久,我却明显地感到,我所接手的高一新生,与以前的大不相同。以前的学生只要语文好,文言文是绝对不会差的。而后来的学生,有许多人作文好,现代文阅读也不错,字也写得漂亮,学习态度更是一流,可是一遇到文言文就“纷纷落马”。别说做那些文言文的试题他们会感到“头痛难忍”,就是让他们掌握那些以文言文为基础的现代汉语字词,如“然”“品位”“一筹莫展”等等,他们也会觉得是“死记硬背”。我曾在所任教的省重点中学的  相似文献   

8.
80年代末,一位教初中语文的老师告诉我,初中文言文要大幅度降低要求。当时我教高中语文,所以没在意。没过多久,我却明显地感到,我所接手的高一新生,与以前的大不相同。以前的学生只要语文好,文言文是绝对不会差的。而后来的学生,有许多人作文好,现代文阅读也不错,字也写得漂亮,学习态度更是一流,可是一遇到文言文就“纷纷落马”。别说做那些文言文的试题他们会感到“头痛难忍”,就是让他们掌握那些以文言文为基础的现代汉语字词,如“然”“品位”“一筹莫展”等等,他们也会觉得是“死记硬背”。我曾在所任教的省重点中学的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不同于浅显、明白、易懂的白话文,它远离社会现实生活,时代越久远,越枯燥无味,越艰深难懂。文言文俨然成了语文教学的“拦路虎”:老师难讲,学生费解。尽管如此,但文言文知识点多,理论性强,是古典文化的精髓,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故而,作为课堂驾驭者与参与者的教师理应转变思维,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积极探讨,大胆创新,多做尝试,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其多方面的灌输知识点,不如寓教于乐,寓庄于谐,转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诠释文言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领学生积极愉快地探讨知识的奥妙。巧设导语、诗歌故事、熟语提问、编舞台剧、活学妙用等方式便是我为了更直观更具体讲解文言文所做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一天,幼儿园中班正在区域活动,一幼儿跑来对他们年轻的老师说:“老师, 我想画画。”老师说:“画去吧。”“画什么呢?”幼儿自言自语又好象是在问老师。老师说:“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话正好让园长听见了,园长狠狠地批评了这位老师:“你怎么能这么不负责任呢?”年轻老师感到很茫然,“我怎么不负责任?”一上午,这位年轻教师都因此而闷闷不乐。一会儿,那位幼儿拿着自己的画欣喜地跑到老师跟前说:“老师,你看我画的好吗?”老师看后故意问幼儿说:“小猪钓鱼? 故事里明明是小猫钓鱼你怎么画的是小猪  相似文献   

11.
关键在于怎样「落实」湖北阳新一中胡隆佳钱梦龙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对文言文教学中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提出了异议,认为语文教师不应该把这“八字真经”奉为圭臬。但我以为,把这“八字真经”奉为圭臬并没有错。试想,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不好,不正表...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课程目标”第九条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可现实是,一方面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文言文,一学习文言文就眉头紧锁,痛苦万分,甚至有学生说:“老师,你讲吧,我们都记着呢!”记,成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3.
并非戏言     
《师道》2020,(1):64-64
学文言文,老师让同桌起来翻译“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正解是: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值得推辞的)。只见同桌端起书,开口道:“我喝死都不怕……”在全班的爆笑声中,他接着翻译:“一杯怎么够呢?”老师说:“自由女神像手拿书本高举火炬,哪位同学能说出它的寓意?”一名同学站起来道:“停电了也要用功。”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听一位中年老师讲《黔之驴》,他一读、二串、三讲,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津津有味地讲了两堂课。学生中“用心的”就死抄、死记,“不用心的”则“以为鸿鹄将至”,窃窃私语,有的竟然打起瞌睡来了。课后,老师对我说:“文言文有嚼头,越讲越有味!”我说,“能不能少讲一点呢?”他说,“你不讲,学生不懂呀!”“能不能改一下呢?”“改什么,改来改去还不是那一套……”  相似文献   

15.
我是1980年出生的女孩,1986年去报名上小学一年级,10以内数字就是分不清;1987年再报名,报之前我在家学了一年,数数这下能数清了。报考老师问“1+1”等于几,我说“爸爸没教我,我不会”。老师一看说“太笨”,不愿意接受我。爸爸没有办法,只好带我去见另一个老师,并说明来意。这个老师是女的,听过爸爸对我的介绍,便又问了起来:我不考你数字,我问你你们家几个人。当时我回答:“爸爸、妈妈和我。”我的答非所问,让老师苦笑了一下摇摇头。最终女老师还是无奈地对爸爸说了句:“对不起,这个孩子我不能收”,就这样,我已经7岁了,还是没能考上小学。爸…  相似文献   

16.
当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呢?就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都是因袭传统的“串讲”法,不论课文长短,不分讲读和阅读教材,不看学生对象,只要是文言文,就一“串”到底,就把整篇文章肢解得面目全非。可是这种教学方法,老师却习惯,学生却满意。如果有谁勇于改革一下这传统的“串讲”教学方法,老师中就会有人非议指责:我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翻译一向被称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硬骨头”,它是综合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文言文能力的一道区分度比较明显的试题。综观近几年高考,同学们在翻译时失分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没有把握好命题老师设定的采分点。这些采分点通常体现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结构等方面。因为文言文翻译题,命题老师往往会给一个句子设置两到三...  相似文献   

18.
我有幸参加网上“国培”,听“初中古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讲座时,付老师提到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其实农村学生不仅仅是怕文言文,怕周树人,而且是怕语文学科,怕背课文,更怕背古文。对此,采用如下指导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唐渊 《教育文汇》2006,(8):46-46
学生进入初中几乎都怕学文言文。说老实话,我教了十七八年的初中语文,也觉得教文言文费力烦神。学生何以厌学,老师何以厌教?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言文教学,恐怕也要讲一个“乐”字;而欲使学生乐学,教师就要敢于在教学上进行改革尝试。我的第一个尝试,是在学生进  相似文献   

20.
钟恒 《考试周刊》2007,(3):69-70
通过文言文“两略”现象的成因、表现、影响和应对的分析,指出文言文的“两略”现象应在文言文阅读,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予以突出和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