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2008,(Z4)
代词在英语语句中的使用十分普遍,正确理解代词含义,可以使我们对文章理解更加透彻,对选项选择更加准确。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通过推敲代词的含义来解决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中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体味精练传神的字眼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诗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来了,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又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诗,作者描绘了深秋时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中写道:“露似珍珠月似弓。”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这些传神、精练的字眼,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去体味,去思考这些词字的妙用。 二、体味优美多样的句式 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多样的句式表…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文章中都有含蓄内敛的词句,学生在理解这些词句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推敲词句,通过探究词句矛盾之处,分析其中的抽象意思,调整语序感受言外之意等方法都能尝试理解这些含蓄的文字,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近几年的语文高考中,文言文阅读题的分数逐年增加,尤其是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从无到有,又从6分增加到8分、12分。许多考生原本就对文言文阅读感到吃力,分数的增加,意味着困难加大,其中困扰考生的最大问题是文言词句的深奥难懂,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把学习文言文等同于学习一门外语。  相似文献   

5.
在近几年的语文高考中,文言文阅读题的分数逐年增加,尤其是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从无到有,又从6分增加到8分、12分。许多考生原本就对文言文阅读感到吃力,分数的增加,意味着困难加大,其中困扰考生的最大问题是文言词句的深奥难懂,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把学习文言文等同于学习一门外语。其实,学习文言文最根本的是要积累足够的常用词的词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再寻求一些阅读理解的技巧。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体  相似文献   

6.
相关系数含义的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85年,高尔顿第一次提出了回归(regression)的概念。10年后,皮尔逊提出了著名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直到今天,这一相关系数也在被广泛地应用。100多年来,r发展成了一个更宽泛、更多样化、更概念化的统计量。本文展示了9个公式,每个公式是分别从几何、代数和三角的角度计算r的方法。r的解释,是关于平均数的公式,关于方差的公式,两个平均数的比率,两个方差的比率,直线的斜率,角的余弦和椭圆的切线。  相似文献   

7.
一、关键词语疏通法任何事物都有主要和次要两个方面,抓住了主要方面,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理解句子的含义也是这样,只要抓住句子中某些关键词语,就能准确领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十里长街送总  相似文献   

8.
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字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内部语境的角度探讨如何理解句子意义,望方家指正。一、理解句子的一般方法这里先讨论相对直接的方法,即不需过多借助句子之外的关系来理解句子含义。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句子的形式和内容,二是利用关键词语,三是追问作者这样表达的原因。三种方法可以交叉使用。  相似文献   

9.
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常常让我们理解句子的含义。可我对于句子的含义不知道是什么,有时候想出了一点点,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又南辕北辙,回答的想法与句子的含义往往驴头不对马嘴,惹得同学们哄堂大  相似文献   

10.
理解句子的含义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木功,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思考与练习”中,常常有“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之类的题,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呢?可采取下列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读懂文章的前提,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所谓“词语的含义”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产生的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而又与词典义有着内在联系的新含义。  相似文献   

12.
语言随着社会与时代而发展变化。社会变革、科技进步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使英语增添了大量新词汇。在拼缀法、合成法、字母缩略法和逆生法的构词过程中对英语新词的语义和逻辑理据发生变化,词义的专指和泛指的相互转换,形象比喻及类比,语言的使用越来越灵活,只有正确把握英语新词的来源、构成方式以及语义和逻辑理据,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英语新词语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整个英语听力教学的最终目的。然而,实际上这方面恰好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与传统的听力教学有着一定的关系。为了改进听力课堂教学,笔者将语用学的会话含义理论引进听力教学中,在注重语言形式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又注意到了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起到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五年制和六年制两种小语教材中,很多篇目是相同的,但是六年制教材对某些课文中的句子作了修改。下面摘录六年制第三、五、七册中的部分句子,试作浅析,供参考(带△是五年制教材中的句子,带○是六年制教材中的句子)。有的句子修改了个别词语,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准确,如: △有时候我穿白衣服,有时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纱披在身上。(二册《我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词 语一般有两重意义。一是字面意义 ,即字(词)典字上所作的解释 ;一是情境意义 ,即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隐含的意思。对学生来说 ,后者不易理解。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现列举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例 ,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从词语所在的句子中找解释有的词语 ,在本句中便可找到解释。如“那时候 ,秦国理屈 ,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中的“理屈”就是后面“没有理由”的意思。(《将相和》)有的句子 ,前半句把词语的意思表述了 ,后半句才出现这个词语。如 :“这就是人们…  相似文献   

16.
均势概念的由来历史悠久,在17世纪中叶的欧洲得到广泛的讨论和应用,随着一战后国际关系学科的建立,均势这一概念逐渐被赋予了更广泛、更深层次和更系统的理论解读,均势的内涵也因此趋于精细化、复杂化、模糊化,导致对均势内涵的理解至今尚未存在一个认定的解释标准。本文从梳理均势的渊源和均势的内涵着手,首先厘清均势概念的由来,随之阐述均势在国际关系(政治)中所被赋予的丰富内涵,并从国际体系的、国家的和二者中间的三个层次角度塑造一个理解均势内涵的基本模式,试图以此规范对均势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考测点导航正确理解文中的词句的含义,几乎成为近几年中考阅读理解的必考题型,考查内容越来越倾向于综合能力的检测。推断词句在文中的含义,一是要掌握词句的基本意义,二是要揣摩词句的语境意。典型题点击一、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维妙维肖。维妙维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用在句中形容卢沟桥桥面柱头上石刻的狮子雕刻得十分形象,如同真的一样。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萧索:荒凉、冷落。用在句中…  相似文献   

18.
19.
新版高中语义第二册所选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鼓”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  相似文献   

20.
张士亮 《山东教育》2004,(21):103-103
新版高中语义第二册所选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