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每一个学生发一张长15cm,宽10cm的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按以下要求观察、思考、操作、计算: 1.说出这张纸的形状,量出长、宽,再计算出它的面积。  相似文献   

2.
片断:六年级“容积和容积单位”。师:同学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计算出老师手里这个盒子的体积?生:先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宽、高,再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它的体积。教师的眼睛环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追问:“有没有其他的意见?”学生齐答:“没有。”接着教师告知盒子的长、宽、高分别是1  相似文献   

3.
课堂上,我给五年级的学生布置了一个挑战任务:用一张A4纸(长29.8厘米,宽21厘米),制作出至少有5个面的长方体纸盒,比一比谁的纸盒体积最大?制作之前,我建议学生先想想体积与什么相关?怎样使纸盒的体积最大?等学生思考了几分钟之后,我才把纸发下去.看样子,一张纸难住了学生.他们不停的量、算、划,摆弄来摆弄去,有的看看别人怎么做,有的凑拢来讨论,  相似文献   

4.
一亿有多大     
“一亿有多大?”学生的脸上写满了疑惑。我借助直观物体问学生:“一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有一张课桌那么高吗?怎样才能知道呢?”有一双小手举起来了:“先量出100张纸有多高,再算一亿张纸的高度。”学生量出100张纸高度是1厘米。1万张纸就是100厘米,是1米。一亿有10000个10000,就是10000米,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叹,初步感受到1亿的厉害。  相似文献   

5.
我记得有一年,我带的班学生玩纸丁枪成风。纸丁枪是用铅丝作成的,枪头有瞄准点,它能依靠枪扣皮筋的弹力,把纸叠成的“子弹”准确地射中目标。  相似文献   

6.
刘大军 《广东教育》2003,(11):24-24
课堂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变化,产生一个个惊喜,也会出现一个个意外。那天数学课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尽管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但还是出现了意外,让人始料未及。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学生举出了很多例子。其中有一个学生说:“一张纸。”他一说完,立即遭到其他学生反对。“一张纸是长方形,不是长方体。”“我也觉得一张纸是长方形。”“如果是长方体,就应该有厚度。”“谁说纸没有厚度,它只不过很薄很薄,我觉得它是长方体。”……我心里可急了,才刚开始新课啊,再这样讨论下去,这节…  相似文献   

7.
我在教学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首先使周长具体化。让每个学生说一说手中长方形纸的边的特点,并用手比划它的周长,接着问学生:“你能把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出来吗?”学生发现它的长和宽都不知道,要计算它的周长必须得用尺子量出它们的长度再计算周长。于是每个学生独立地去量长和宽,再计算周长。每个人的思维方法不同,探索到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这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怎么想的、怎样算的,对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目的是使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在交流中互补。最后全班交流,筛选出如下方法(a表示长方形的长,b表示长方形的宽):(1)a+b+a+d;(2)a×2+b×2摇;…  相似文献   

8.
李仁甫 《学子》2004,(2):35-35
开学初,我把我学生时代的“一张纸”学习法介绍给我的同学们,叫他们每天必须坚持把语文课中知识性强的部分(如语音、字形、名句等)整理成一张纸的份量,随时拿出来记忆一番。于是,大家被迫与我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天天完成“一张纸”。但渐渐地,不少人流于形式了,不是精心整理,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的“锥体的体积”是《立体几何》(全一册 )“多面体体积”这一节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上节“柱体体积公式”的应用 ,也为下一节讲“棱台、圆台的体积”做了准备 .特别是推证公式时所用的割补法思想为今后计算较复杂的几何体的体积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认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 ,应使学生理解三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掌握三棱锥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或论证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渗透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课本中的三个…  相似文献   

10.
1 关于体积方法系统论述用体积方法解题的资料尚不多见,山东大学杜锡录先生曾对面积方法作了精辟的概括.若把杜先生关于面积法的论述中的“面”字改为“体”字,便成为这样一段文字:“所谓体积方法,就是在处理一些几何问题时,以考虑体积作为论证(或者计算)的出发点.用体积法证题的基本点在于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同一块体积,列出等式,从而建立所考虑的量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用它来概括体积法的含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中的设疑是对学生有目的、有方向性的思维引导。教师巧妙地设疑,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都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下面就如何设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在“课题”上设疑例如,教学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时,教师可出示两个圆柱体实物(一个细而长,另一个粗而短),问学生:“这两个圆柱哪个体积大呢?”仅凭学生观察是说不准确的。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只有准确地计算出它们的体积,才能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那么圆柱体的体积如何计算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新内容。”这样引入新课,对学生就有较强的吸引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衔接”上设疑数学知识既有它的阶段独立性,又有它的系统连系性。因此,教师要注意在知识的衔接处进行设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   (一 )地位和作用“锥体的体积”是研究多面体与旋转体性质的延伸和深化。锥体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 ,体积是空间几何体的数量度的基本量之一 ,因此本节教材处于基础地位。通过锥体的空间位置关系确定体积计算的量 ,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出锥体体积是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要掌握的内容。锥体的体积公式有着广泛的实际运用基础 ,它可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考察学生掌握、应用基础知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培养高一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锥体体积公式的整个推导思路 ,特别是三棱锥…  相似文献   

13.
王霞 《宁夏教育》2006,(6):53-54
一、案例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纸片折出12。教师在让学生展示作品时,却发现了其中有一个学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4份。师拿起该生的作业纸,故作惊喜地问:“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吗?”这位同学高高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14。”师:“14是什么意思呢?”生:“我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一份就是它的14。”(教师把作业纸贴到黑板的最高位置)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要你们折12,这个小朋友却折出41,大家对这事怎么看?”生1:“老师,他折多了。”生2:“我想他没有专心听讲,没有按照老师的…  相似文献   

14.
师:同学们,能不能计算老师手里这个盒子的体积? 生:先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宽、高,再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学生很快量出盒子的长12.5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并计算出体积500立方厘米) 师:如果用这个盒子装沙子(沙子不超出盒子),能装多少呢? (举手的很少,但有不少的学生已经在窃窃  相似文献   

15.
<正>一、习题展评习题一1.习题内容你认为下面物体有体积吗?认为有体积的请打“√”。2.能力指向对体积定义的理解。通过呈现四种生活物品,考查学生对体积概念的了解程度,强化学生对“空间大小”的感悟与理解。3.学情分析对乡镇两个班共71名学生进行后测,统计发现,认为四种物体有体积的学生分别占到95.8%、91.5%、53.5%和60.2%。对比发现,学生认为数学书和西瓜有体积的人数远远超过A4纸和水滴,  相似文献   

16.
我能说服他     
这是复习“长方体与正方体”时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下面我们用手势表示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当判断到“一个木箱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时,有一小半同学表示“√”)为了弄清原因,我让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同学站起来,并请其中一位学生对自己的判断加以说明。师:下面请你说明一下,为什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生1:因为我们在求一个容器的容积时,往往用它的长乘宽乘高,而长乘宽乘高得到的正好是它的体积,所以我认为木箱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持“正确”观点的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正当我想告诉他们,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时,许多持“错误”观点的学生举…  相似文献   

17.
邹萍萍 《科学课》2008,(9):60-61
在教学《纸的秘密》一课时,我从众多的纸中精心选择了牛皮纸、拓印纸、宣纸、餐巾纸、卡纸五种大小相同又有代表性的纸,引领学生围绕纸的“吸水性不同”这一特点设计了“滴水”、“挤水”、“水上升”三个实验方案,以比较不同纸的吸水性。实验方案设计好了,接下来便要运用学具动手实验。  相似文献   

18.
受条件限制的山村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主要作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1量一量、比一比,理解新知识儿童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过去,我教计量单位时,先教儿歌:“长度、面积和体积,十进、百进和千进……”收效甚微。后来,我改进了教学方法,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去量篮球场的大小,让学生观察1米究竟有多长,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这样就使学生对于米和平方米有了比较真切的感受。教体积单位时,我和学生一起动手做了边长为1厘米、1分米和1米的正方形及正方体模型,学生量一量、比一比、算一算,并比较…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一得     
以往我在教计算圆锥体积时,学生往往会忘记除以3,而在判断圆锥体积是否等于圆柱体积的1/3时,勿略其是否“等底等高”.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背景 我发现五年级学生在解决与表面积、体积相关的实际问题时,常常出现因为概念不清而导致计算方法混淆、计算单位混淆等错误.为了查漏补缺,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经历感性操作,丰富表象操作,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使他们能准确、快速、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复习课上布置了一个挑战任务:用一张A4纸(长29.7厘米、宽21厘米),制作出至少有5个面的长方体纸盒.比一比谁的纸盒体积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