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流苏和郝思嘉分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美国现代文学史上较为丰满的艺术形象。作为贵族女隹,她们在生存困境中追求爱情和幸福生活,共同选择婚姻来改变命运,做出种种艰难的抗争,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使她们生活的结局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格雷马斯语义方阵的借引,从作品结构生成的意义中发现张爱玲小说所体现的女性意识,认识到在父权社会,女性生存处境的不易,甚至为了生存会丧失独立的自我,但这种生存意识也体现了女性的抗争,只不过这种抗争是向下的不彻底的抗争。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曹禺的《北京人》均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扼杀青年人自由与恋爱的封建家族文化,《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北京人》中的愫方生活境况趋同但命运结果迥异,她们同途殊归的人生历程与作者立场、时代背景、社会变迁等因素均有关系.与林黛玉相比,愫方不再是读者心目中惯有的隐忍、委屈、窝囊的人物形象代表,她身上寄寓着作者曹禺对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思考和希望.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自言《倾城之恋》中"男女主角的个性表现不够",是故对白流苏的解读具有了多义性。从城市空间和女性身体互动的角度探讨白流苏在上海和香港两地的不同境遇可以看出,空间已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也包含了内在的心理空间,以及与个体相对的家庭、社会空间。而在此空间中,最迫切也最直接的承受者,就是作为白流苏个体生命体现的身体,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是对身处空间的反应。  相似文献   

5.
在作品<简·爱>和<倾城之恋>中,其主人公简·爱和白流苏面对同样的生活遭遇,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生活的态度,特别是对爱情的态度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就东西方女性的性格的异同对两个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从上海的白公馆毅然出走,从小说内她在白公馆的两段对话中也可以得见原因。试用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相关理论对这两段参差的对话进行分析,揭示其在家庭中的尴尬地位和出走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艾丽斯·沃克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界突起的一颗新星,她一生都在致力于探讨黑人女性的命运和前途问题.她的长篇小说<紫颜色>一发表便获得好评.本文依据女性主体意识之多寡对<紫颜色>中的两代黑人女性形象进行简单解读.  相似文献   

8.
作为蒔冈家四姐妹中的新女性,妙子的爱情和事业之路坎坷曲折,多有磨难。本文拟从社会学及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妙子遭遇多舛人生背后的社会、家庭、个人等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玉平  庹丽珍 《考试周刊》2010,(24):239-240
本文分析了日本历史上曾受过欢迎追捧的一群男装女性。以及其所代表的特定历史时代。穿男装、唱歌谣、跳男舞而大受欢迎的一种女性艺人。也指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他们从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受到追捧。此为白拍子的一般定义。本文将沿此定义讲述白拍子男装。  相似文献   

10.
中国女性的诗歌作品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相似性,同时也从多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在女性特有的爱情意识、生命主体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当代女性对传统文化精神、审美理想接受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新的面貌.女性诗歌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某些具体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她们对诗、对生活体悟深深地融入了她们的诗中,她们更多地关注内心世界的语言表达、主体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鲁迅《伤逝》展示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代表子君和涓生在追求爱情自由道路上的不成熟及其引发的悲剧,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处于战争年代的爱情投机,其看似幸福的结局里也隐藏着极大的悲剧因素。五四之后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特定时期中,子君和流苏这两位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女性,由于置身于强大的男性话语语境中,摆脱不了传统爱情观念的束缚和局限,尽管其不断努力于主体意识的觉醒,却有着走向苍凉归宿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在现当代坛上,王安忆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也是一位成就卓然的作家,其小说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在同时代作家中也是佼佼。本就从其成就较高的城市小说和乡村小说作个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女性的诗歌作品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相似性,同时也从多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在女性特有的爱情意识、生命主体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当代女性对传统文化精神、审美理想接受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新的面貌。女性诗歌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某些具体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她们对诗、对生活体悟深深地融入了她们的诗中,她们更多地关注内心世界的语言表达、主体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1928年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发表引起了轰动,震惊了当时整个文坛,对小说主人公莎菲的评价历年来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1999年卫慧长篇小说《上海宝贝》的出版也同样对整个文坛产生冲击,掀起了一场有关“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的讨论,影响至今仍绵延不绝。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由于这两部小说均出自女作家之手且小说主人公都是女性,有论者就将二者都列入女性文学范畴进行讨论。这里就存在一个对于女性文学认识上的误区。本文试图借助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文本,从写作手法、女性主体意识及写作背景等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指出前者是一部优秀的女性文学之作,而后者是一部女性文学的伪文本。  相似文献   

15.
该文探讨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丝的描写死亡的诗集《爱丽儿》里的几首代表诗歌里的女性形象:1.父权暴力的实验品、改造品和牺牲品。2.男性欲望和意志的体现,男性随意交换的商品。3.父权社会失声的、窒息的埋葬品。4.恋父的受虐者。5.反抗父权的复仇者。作为一位最彻底反抗父权的女性主义作家,普拉丝以女性细腻的身体感受和独特的视觉展现了在父权社会下各种被扭曲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17.
电影《庭院里的女人》是根据美籍女作家赛珍珠的长篇小说《群芳亭》(Pavilion of Women)改编而成。该片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南方大户人家内部复杂的人物关系及情感纠葛,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女性的情感生存状态。而本文则试图从对原著和影片的解读中,寻求一种跨越文化障碍的女性情感自省。  相似文献   

18.
在"十七年女性文学"中,出现了以女性为中心,却又缺乏充分的女性意识为支撑的"准女性主题",这种主题创作中的 "女性意识"在文本中或失落,或隐藏.《百合花》中所呈现出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爱情的爱情"正是对这一主题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老的文明曾经有过自由的辉煌,在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桎梏下,“爱情”成为被随意践踏、随意诬蔑的符号。“五四”作家们采取自上而下的视角,以一个精英知识分子的姿态俯视民众,开启国民灵魂,改造国民性。“五四”启蒙与20世纪40年代上海作家“启蒙”形态就是一对既有继承又有颠覆的不同的启蒙姿态。杨绛先生以幽默调侃的手法将“知识女性”对爱情的理想宣言消解为世俗的琐细和无奈的人生,来实现其对“五四”爱情神话的解构。  相似文献   

20.
庐隐和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突出的时代象征性.她们的作品中都透露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由于时代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她们作品中的悲剧意识也有着相似和区别.身为女性作家,她们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关注着女性命运,通过文学创作把她们对女性长期遭受的苦难表达出来,反映了她们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庐隐的女性意识刚觉醒,还很困惑;张爱玲则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了女性自身,重在对女性命运的重建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