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志联品赏     
少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广读诗书,博通经史,又擅长作文, 因而一度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并得意地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上,让过往的人都能看到。从对联中的"遍"尽"两字,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苏轼是比较狂妄的。对联贴出没几天,一位老者专程登门"求教",他想请苏轼  相似文献   

2.
有一年春节前,书法家王羲之先后写了几副对联贴在门上,都因为他的字写得好,对联的意思又新颖吉利,被人悄悄地揭走了。到了大年夜,门上仍空空无联。最后,他精心构思了一副对联,将对联拦腰剪断,先贴上半截:  相似文献   

3.
胡适与广告     
胡适生前与广告接触很少,一则"自己最不爱出风头";二则不同意别人利用他的名气来推销产品。不过,胡适还是做过几次"广告"。上世纪30年代,海泉成饭馆生意不太景气,其老板请胡适先生为他写一副对联:"学术文章,举世咸推北大棒;羹调烹饪,沙滩都道海泉成。"对联一挂,果然见效,落款的"胡适之",招来四方宾客。这是目前所知他唯一一副推销饮食的广告对联。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候,一位读书人听说他的启蒙老师要做寿,便决定写一副寿联送给恩师。他让妻子研好墨后,随即挥毫写出上联:公门桃李争荣日。写完之后,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来了,他皱着眉,背着手.在书房里踱来踱去.直到晚上.依然对不出下联。他妻子来唤他去吃晚饭,见桌子上还是那半副对联.忙问其故。  相似文献   

5.
元末,嘉兴总管凌师德贪赃枉法,常被人讥讽,于是做对联自我安慰:竹本无心,外在自生枝节。未等他说出下联,旁边有同僚马上接对曰:藕因有窍,中间抽出丝毫。清朝乾隆年间,某知县刚上任,就在县衙门前贴出一副对联:一不要钱,二不要命;三不要官,四不要名。  相似文献   

6.
谈读书的对联 邓拓以知识广博著称,在他的《燕山夜话》中,就有许多提倡读书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书赶快读》,提到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说“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是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安徽泾县人。这副对联的上联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写的另一副对联,也是关于读书的,联云:  相似文献   

7.
李良旭 《少年月刊》2014,(11):32-33
祖父读过几年私塾,在村子里,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他特别喜欢写对联,每年到了春节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就会请祖父写上几副对联。那大红的对联贴在大门上,红红火火的,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祖父每写好一副对联,总是对着对联,轻轻吟咏着。听着从祖父口中吐出来的那朗朗上口、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的对联,我感到祖父很了不起。我抬头看着祖父,心想,如果我也会像祖父那样写对联就好了。  相似文献   

8.
<正>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历史上第一副真正的对联是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后,历代皇帝多有喜写春联者,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传旨不论文武百官、平民百姓,都要张贴春联。一日,他微服私访,忽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春联,原来此人家以阉苗猪为业,家里无人会写字。朱元璋便亲自给他们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此联幽默风趣又切合职业特点。朱  相似文献   

9.
妙联戏赃官     
古时候有一个贪赃枉法的县官,为了显示自己是一个廉洁奉公、受民尊重的好官,大年三十晚上,在县衙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久居德范十分廉明。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从来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寅恪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  相似文献   

11.
<正>一、添字解缙有一个朋友,他喜欢和解缙开玩笑。一天,他得知解缙要到他家做客,故意在门口贴上一副对联:"闲人免进,盗者休来。"解缙一看便知这个朋友又要为难他了。他略一思考,就在上下联后面各添三个字,使对联变成:"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朋友见了,不禁连声叹服。解缙巧用两个谐音字,既改  相似文献   

12.
宋代文史学家宋祁写文章时,喜欢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字词,即使是在编撰《新唐书》时,也还是冷字僻典随处可见,读起来十分诘屈聱牙。当时,社会上不少的人对此很不满意。有一次,文坛泰斗欧阳修预先知道宋祁要来作客,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宵寐匪祯, 扎闼鸿庥。宋祁来到后,见门上补贴了一副对联,不年不节贴对联,他就感纳闷,又觉新鲜。于是,他便认真地看了起来,但看了几遍,竟不解其意。于是,宋祁便向欧阳修询问。欧阳修笑着说:“昨夜我做了一个  相似文献   

13.
文联创新的途径多种多样,而别具匠心的增删调换,巧加点化,为我所用,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前:“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  相似文献   

14.
谜联题     
<正>袁世凯为了实现称帝的野心,卖国求荣,竟然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于是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咒骂他: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这副对联可以猜出咒骂袁世凯的四字短句。你猜出来了吗?  相似文献   

15.
奇联撷趣     
穷困联: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有位乡村理发匠吴熬,虽学得些诗文,但生活窘迫,穷困潦倒。有一年春节,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家门上:"半间茅房栖身,站由我,坐亦由我:几片萝卜度岁月,菜是他,饭也是他。"联中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上一期我们提到了索靖(jìng),那就接着从和他有关的一副对联开始我们今天的话题。这副对联是这样写的:"笔成冢(zhǒng),墨成池,不成羲(xī)之即成献之;笔千管,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张芝也是汉代的书法家)。"这里面包含了几个古人学书法的典故。  相似文献   

17.
正唐伯虎是有名的大才子,可他对权势者却很清傲。这年快过年了,家里仍无银两买年货。他心想,当朝阁老和我住得这么近,不如就从他那里弄点过年的银子吧!唐伯虎略加思考,就提笔写了一副春联,差人给阁老送去,以示新春祝贺。阁老听说是唐伯虎赠送的对联,非常高兴,便赏了来人30两银子。打发唐府佣人走了以后,阁老打开对联仔细地观赏起来。只见上面写着"今年真好晦气"几个大字,每个字都有碗口大小,  相似文献   

18.
相传清乾隆皇帝游江南时,一天路过一个叫通州的小镇,想到河北省也有一个叫通州的地方,于是提出要和随从合写一副以通州为内容的对联。乾隆皇帝写的上  相似文献   

19.
梁晓燕 《初中生》2017,(24):15-16
明、清时期,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对联有了长足发展.那时,皇帝不但倡导写作对联,自己还带头写对联,并且科举考试也要考对联,这对繁荣发展对联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对联高手如云,众星璀璨夺目,极大地鼓舞着人们为之努力学习,深入探讨.有时,人们为了对出半边对联,或是写好一副对联,往往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大有二句多时得、一吟双泪流的顽强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20.
高四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是谁写的呢?这副对联是明代著名学者解缙的创作。解缙是有三亿七千万字的巨著《永乐大典》的总编。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吟诗作对,被誉为神童。上面那副对联是他同一位自视甚高的秀才要找他联对一比高下的戏作。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