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羊皮换相     
<正>从大夫到亡国奴,后被用五张羊皮换出,又官居上大夫,成为一代名相,这个人就是——百里奚。百里奚,原是春秋时期虞国大夫。他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诗词歌赋,无所不精。可是,公元前655年,虞国被晋国灭掉,百里奚被俘,被晋献公作为女儿陪嫁的奴仆送往秦国。后来,百里奚逃到楚国。楚国国君楚成王只听说百里奚善于养牛,就让百里奚给他喂牛。在人砧板之上,百里奚只好屈尊做起了牛倌。  相似文献   

2.
寓言的马甲     
求贤若渴 战国时期,晋国灭虞因后,虞国大夫百里奚被作为奴隶陪嫁到泰国,后远至楚固。泰穆公听说后,求贤若渴,立即派人偷偷用五张羊皮换四百里奚,并拜为大夫。百里美向他推荐蹇叔,泰穆公重金迎接蹇叔,并封他为上大夫。  相似文献   

3.
河南南阳火车站西边,有个地方叫百里奚。其实这“百里奚”原本是个人名。姓百里,名奚,字井伯,春秋楚国宛人。初仕为虞臣,故又以其为虞人。奚家贫,在齐国游学时曾乞食于人,为其友蹇叔收留。奚欲事齐君无知,被蹇叔劝阻。奚又闻周王子颓好牛,即养牛以作为晋见阶梯。当王子颓任用他时,又被蹇叔劝阻。后奚欲投奔虞国,蹇叔仍加以劝阻。奚因怠于仕进,没听劝告,做了虞国大夫。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虞君不听奚言,贪图晋国白璧、骏马之贿,误中“假途灭虢之计,为晋所灭,虞君与奚都作了俘虏。秦穆公求婚于晋。晋献公把奚作为其女儿的陪嫁奴,禁送秦  相似文献   

4.
《新作文》2006,(3)
秦穆公的上卿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被晋国俘虏后以奴隶身份入秦,又逃往楚国。后经公孙枝介绍,穆公知其多才,欲以重金去求。公孙枝献计,若重金求之,楚国必自用,不如以惩治逃奴为名追回。穆公依计而行,仅以“五羖”即五张黑羊皮的代价,就赎回了百里奚。  相似文献   

5.
正《青少年日记》典雅厚重,富有文化底蕴,启人心智,耐人寻味。如2013年第7期封面图文并茂,描述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百里奚。这个美丽动人的历史故事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值得品味。春秋时期,秦穆公为朝廷缺乏贤士而烦恼不已,谋臣公孙枝向他推荐了百里奚。百里奚在楚国喂牛,秦穆公想用重金赎他,公孙枝却说:"楚王一定不知道百里奚的才能,所以才让他养牛。如果用重金赎他,就等于告诉他人,  相似文献   

6.
古文今解     
文力 《初中生》2007,(9):1-1,10
[古文]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①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②秦穆公.'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  相似文献   

7.
东道主     
春秋时,秦、晋两个大国围攻弱小的郑国。面对危机,郑文公恳求老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烛之武夜里去见秦穆公,他用谦卑的口吻,将灭亡郑国后秦国的得失说了一遍,又提起晋国不讲信义的事。在讲到保存郑  相似文献   

8.
百里奚是秦穆公当政时期(公元前659—前621)的重要谋臣,曾与蹇叔、由余等人一起协助穆公建立霸业。故历史上赫赫有名,《辞海》《辞源》都收为词条。但都说他是姓百里名奚,或说他姓百字里名奚。这都是不对的,因为奚不是他的本名,只是他的诨名,由出身而来?正像张三是木匠出身,人们便一直称他为张木匠,李四是裁缝出身,人们便一直称他为李裁缝。 百里奚原是虞国的大夫,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假道于虞以伐虢,回程时突然袭虞,执虞公,百里奚也在俘虏之列,成为战败奴隶。不久,秦晋交好通婚,  相似文献   

9.
礼仪之重     
"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增美质;措其正,施则行。"我想就礼仪这个话题引用《礼记》的头两句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它取意"礼的功用是于完备,功用完备就是德性之最高表现。礼可以消除邪恶,增加美质,安置起来则稳当,放用起来则圆通"。这所阐示的正是自周公制礼乐至清朝的诸多礼节礼仪一直被先辈们所重视的原因,也许这样讲来还稍嫌抽象和笼统,那么我们便一一分辨礼仪的好处。大夫百里奚与秦穆公的故事里,百里奚因穆公先他一步下车且未曾  相似文献   

10.
《同学少年》2015,(3):55
<正>"东道主"这个词来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老臣烛之武求救。烛之武想了很久,决定深入险地,凭自己的口才设法为郑国解围。当夜,烛之武趁着天黑叫人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了秦穆公。晋国和秦国是当时的两个大国,但它们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它们的矛盾,他对秦穆公说:"秦晋联  相似文献   

11.
《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的辞令精彩 ,可谓巧言善辩 ,各臻其妙。《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说秦君的辞令引人入胜 ,非常漂亮 ,可谓点击要害 ,应对从容。秦晋围郑 ,完全与秦无关 ,秦国所以出兵 ,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 ,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 ,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 ,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 ,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 ,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 ,紧紧地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 ,晓之以利害 ,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说辞的巧妙还表现在 ,他奉命去说秦君 ,完全…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见诸文字的自我批评的典型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秦穆公。由于称霸心切,秦穆公派孟明视、西乞木和白乙丙三位将领率大军偷偷越过晋国攻打郑国。蹇叔、百里奚苦谏而不能止。结果,不但郑国没能打下来,回师途中还在一个叫崤山的地方中了晋国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见诸文字的自我批评的典型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秦穆公。由于称霸心切,秦穆公派孟明视、西乞木和白乙丙三位将领率大军偷偷越过晋国攻打郑国。蹇叔、百里奚苦谏而不能止。结果,不但郑国没能打下来,回师途中还在一个叫崤山的地方中了晋国的埋伏,  相似文献   

14.
古文今解     
文力 《初中生》2007,(3):1-1,15
万章问日:“或日:‘百里奚自鬻①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②秦穆公。’信乎?”孟子日:“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  相似文献   

15.
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国(在今陕西一带)和晋国(在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带),是相邻的两个强国。两国统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争夺霸权,矛盾很尖锐,有时还出兵对阵,打起仗来。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有时却又互相联合,互相利用,甚至彼此通婚,结成关系密切的亲家。 例如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便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也是秦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赢,便是秦穆公的女儿。 所以,秦、晋两国,尽管互有矛盾,而彼此一再联姻这一点,在各国关系中也还是比  相似文献   

16.
伯乐驯马     
<正>秦穆公让伯乐给他寻几匹千里马,只过了半年,伯乐就找到了五匹。秦穆公非常高兴,重赏了伯乐。过了一年,秦穆公找到伯乐,问他:"你去年给我找的那五匹千里马,是不是真正的千里马啊?"伯乐说:"臣怎敢欺骗您呢?我去年给您找的那五匹马都能日行千里以上,全是真正的千里马。"秦穆公说:"我昨天让它们跑了一次,一天一夜的时间,它们怎么连八百里也跑不了啊?"  相似文献   

17.
<正> 一、秦、晋韩原之战《秦、晋韩原之战》见于《左传》鲁僖公十五年。秦原为西方附庸小国,到公元前八世纪七十年代秦襄公时,因为夹犬戎、立平王、辅佐周室有功,才被封为诸侯。公元前七世纪中叶,秦穆公任好任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人,对政治进行一些改革,由此国势逐渐强盛,开始向东方扩张,谋求称霸中原。不幸当年遇到了晋献公诡诸,他也是一位想成霸业的野心  相似文献   

18.
大公无私     
①晋国大夫祁黄羊知道南阳县缺少一个县令,他左思右想,最后推荐他的仇人解狐去任职。解狐上任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受到百姓的欢迎。  相似文献   

19.
本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传文,内容是叙述秦晋之间的战争.缘两年前,(僖公三十年)秦晋曾结盟进攻郑国,后因郑大夫烛之武说服秦王,秦才撤军回国,并派祀子等人带兵入郑,协助郑国巩固国防,以抵御晋国.晋文公由于感激秦国曾助他回国掌握政权的恩德,两国关系并未破裂.两年后,晋文公死,晋国发生内乱,当时派驻郑国的秦使祀子便密报秦穆公,建议借机出兵袭郑,自己则准备作内应,以使秦王能完成既定的东进计划称霸中原,但袭郑必经晋地,因此,遇到晋军在殽山的阻击.本篇就是叙述秦晋两军战于殽山的史实.  相似文献   

20.
这一捧土     
烈日当头,枯骨堆积成片,路过的人掩目而过,晋国公子重耳从这里出逃。他坐在颠簸的马车里,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连水壶中也没有一滴水。太阳亲吻着地球,火舌舔着这片大地。他被太阳灼烧着,饥渴难耐。“公子,有农家了!”随从A兴奋地叫道,“小的去给您弄点吃的来!”正欲跳下马车的随从被重耳叫住:“我亲自去……你不懂说话。”“我是晋国的公子——重耳,逃难路过贵地,数日粒米未进,望老先生能予一饭之恩,来日定当涌泉相报。”他边说边作了三个揖。老农头也不抬,锄开一片干枯的杂草,弯下身抓起一块泥土,捧到重耳面前,塞给他。重耳呆了,晋国公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