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进行的。不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依赖于敏锐的语感。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它依靠直觉思维而非分析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有了敏锐的语感,读起文章来就能深刻领会其内涵,写起文章来也能意到笔随。  相似文献   

2.
王小东 《广西教育》2011,(34):21-21
语感是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力、理解力和领悟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因为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进而对文本形成整体的感知和积累。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何谓语感顾名思义是人对语言这一对象直觉的整体的感受。它是由语言文学而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它是语言能力系统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语感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深入理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指导学生学会"读",感受阅读乐趣,感受文章中的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内涵以及领悟语言规律;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相似文献   

5.
语感是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敏锐的语感既是一个人语文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正确地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的把握能力".语感教学业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话题.加强语感训练,既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语感是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敏锐的语感既是一个人语文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正确地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的把握能力".语感教学业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话题.加强语感训练,既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语感能力是在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听障学生从小的语言实践少之又少,导致他们的语言能力较弱,影响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一、朗读法——品味语言的妙处从思维的角度看,语感思维是以语言经验模式为契机的阅读主体对语言主体的直接感应,没有语言经验的大量积累,也就不可能形成语感。从教学的角度看,培养语感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朗读。  相似文献   

8.
语感是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理解和把握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注意培养学生诵读和揣摩语言的能力;要加强阅读指导,感受生活,加强积累;要使阅读和写作要有机结合,丰富和完善语言表达,提高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课特有的教学内容,只有集中精力抓好这四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解读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同时还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养的直接反映。它是一种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1.
新《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什么是语感呢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从三个层次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2.
王瑾 《文教资料》2010,(27):48-49
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也就是对作品的语言文字敏锐而丰富的感知和正确丰富的理解力。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语感在朗读中表现为对语言符号的感受深度和运用有声语言表达的能力,朗读教学就要在理解和表达方面培养学生获取对语言文字敏锐的语感能力。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展晕生的思维.而且可以陶冶举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叶圣陶)。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4.
语感是对语言内涵的一种整体的、深刻的直觉能力。学习一门语言,归纳到最后是对语感的准确把握和敏锐感受,这是学习语言的规律。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新课标也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可见培养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回归其本身规律的有效举措。小学语文教学加强语感的培养,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15.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包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语感的培养一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使用英语,培养语感;加强阅读,体会语感;背诵课文,深化语感;精泛结合,培养语感以及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在合适的语言环境和氛围中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16.
所谓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是对语言的敏锐的直觉,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语感强的人理解力强,听别人说话抓得住要领,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表现出来的就是英语学习的高效率。语感影响阅读速度和理解,对语篇的理解有辅助作用;听和说的活动经常是在感觉的层面上“不假思考”或“脱口而出”,而阅读可以进一步培养语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也应在此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也就是把语感训练穿插在听、说、读、写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包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语感的培养一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使用英语,培养语感;加强阅读,体会语感;背诵课文,深化语感;精泛结合,培养语感以及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在合适的语言环境和氛围中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18.
语感指的是一个人对语言敏锐而正确的感受能力。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加强朗读、阅读及开展课外活动入手,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21世纪需要的识字辩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交际能力."这给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偏重知识,忽视学生个体对语言文字的不同感受、领悟、情感,没有真正理解和重视语感和语感教学,造成了语文教育的高耗低能的现象指出了矫正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陈彩芹 《新疆教育》2012,(13):114-114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语感的培养,可以把抽象的思维和形象的思维密切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感悟水平;重视语感的培养,还可以使语文课的课文文本带给我们思想上的启迪得以进一步提升,因为语文课的思想启迪特点就是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下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学生阅读时,能够在感知和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产生语感,才能受到感染。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对语言有真切而敏锐的感受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