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什么是灵性思维?灵性思维是一种既有灵感创造性,又具有条理性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很高的"条理性""敏锐性"和较强的"创造性"。我国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朱自强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情感、灵性在童年时达到最高峰,如果不加以呵护,越老越退化。"从教学实践来看,他的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验证。那么,作为儿童灵性的守护者——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灵性思维呢?"绘本"正以  相似文献   

2.
《辽宁教育》2012,(21):16
童年就该是童年的样子。因为是小孩子,可以被允许犯小小的错误,可以被允许编织着不着边际的梦想,也可以被允许做自己想做的事。童年的课程应该像童年的成长那样体现"个性的成长"、"灵性的神韵"、"浪漫的色彩"、"多彩的游戏"、"本真的境界",凸显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体验到了儿童文化的特有灵性。我们不应该迷失了课程开发的原点——儿童。教师,要想在课程构建中取得成功,就不能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筹";就不能仅仅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钻研教材、琢磨教法上。殊不知,儿童身上蕴藏着许多尚未解开的谜团,比如:儿童的记忆潜能到底有多大,儿童丰  相似文献   

3.
三年级儿童,是习作起始教学的特殊个体。“任性表达”习作创享课程顺应童性、张扬灵性、彰显个性,开发了“缤纷童年”“稻香童年”“光影童年”“故事童年”等微课程,让儿童在“任性”表达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游戏和儿童从来就是不可分的。在一定意义上,游戏与儿童就是同一个概念,所以如何看待游戏的生活价值,实际上就是怎样看待人的童年。儿童的游戏产生、发展于童年的生活,因此,我们就常常认为是童年生活给予了儿童以游戏。然而,如果看不到游戏也给予了儿童以童年、童年的生活,我们就不会在意儿童的游戏、儿童游戏的权利。实际上,如果没有了游戏,儿童必将失去自己的生活,当然也就失去了成长的幸福和快乐。游戏给予儿童以儿童的生活,给予儿童以灵性。儿童生活于游戏之中,就是过一种有灵性的生活。这种灵性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自然成长的力量与后天文…  相似文献   

5.
<正>儿童生来具有灵性,儿童灵性的外在表现具有即时性、隐蔽性、易逝性,与环境、氛围等密切相关。童年期的灵性如果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激扬,那么便会逐步增强,进而发展为常人口中"有灵气、有创造性"。相反,如果未得到很好的保护,那么灵性就会逐步消退,儿童往往变得"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因此,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细致观察,善于捕捉学生灵性的想法和行为,把发掘儿童的灵性,激扬儿童的灵性,让儿童  相似文献   

6.
生态课堂应该是极具个性化、人文化、多元化的理想课堂。我们呼唤的"生态课堂"应该是回归自然和生命,流淌着挚爱和真情,唤醒灵性和天赋的绿色课堂。生态课堂撑起儿童成长的美丽天空,塑造儿童成长的金色童年。一、沁人心脾的"摇篮曲"  相似文献   

7.
守望童年     
放羊、捉鱼、听蛙鸣、数星星、过家家……这是曾经的童年。电脑、电视、作业、游戏机、兴趣班……这是今天孩子正在经历的童年。打着"一切为了儿童"的旗号,成人以自己的思维、立场遮蔽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目标和意图;过度的关照和不信任,造成了儿童的"被成人化"。处于成人文化场域浸染下的儿童,一切都少了几许天性和灵性,儿童的生活都或多或少抹上了成人化的痕迹,原本"儿童化"  相似文献   

8.
"童化作文"将童年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文化,将儿童自身作为一份丰厚的写作资源,将儿童交往作为一种取之不竭的写作动力,将孕育文心作为习作教学的理想旨归。十年来,"童化作文"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共同成长,努力探寻适合儿童言语和精神发展的教学通道,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主张和运行方式,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教学话语。一、文化观:契合"儿童哲学"的意义前提  相似文献   

9.
课堂真正的主体是儿童。在准备"认识周长"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究竟是要教师教学设计的精彩还是要对儿童的学习真正有帮助?教学究竟应该如何顺应儿童已有经验,怎样理解儿童的学习困难,促进每一个儿童更好更深入地学习呢?  相似文献   

10.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多次提到"有准备的环境"、"适宜的环境"等,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为儿童创设一个适宜儿童成长发展的环境的重要性。本文基于蒙台梭利的"适宜的环境"理论,在阐明"适宜的环境"之内涵的基础上,阐明了为什么要创设适宜的环境,并从创设适宜的家庭环境和创设有准备的园所环境两大方面论证了如何创设适宜的环境问题。家长、教师、学校作为儿童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角色,应当抓住"关键期",采取适合的策略,相互配合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成长环境,成为儿童自由发展路上的护航者。童年的秘密就在环境之中,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既是促进儿童"实体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成人了解儿童心理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蒋欣 《教育》2012,(31):50-51
童年有着自己的"美丽时空",教育者应小心翼翼、无微不至地"关怀"儿童心灵……作为有良知的教育者都有义务在教育教学中为孩子考虑,让孩子活在自己的年龄中,把童年还给孩子。追问:是谁让儿童生态缺失在语文教学中,儿童生态的缺失会让许多有识之士痛感困惑和迷惘,笔者曾经看到这样一个片断:一位老师在执教二年级课文《夕阳真美》时,文中有  相似文献   

12.
缤纷灿烂、色彩斑斓的童年生活本会使习作教学充满诗情画意、灵性进发,可是沉闷单调、索然无味却充斥习作教学。儿童是人生发展的宝贵时期.焕发儿童的天性.书写儿童的烂漫.激发儿童的潜能应是小学习作教学的应有之义。让习作教学回归儿童本位。走向儿童生活,寻求习作教学的敞亮境界.才能使儿童习作真正成为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母语给养。“儿童本位的体验式习作探究”的提出.既是对长期应试习作教学的大胆颠覆.  相似文献   

13.
以生动的、有趣的课堂案例诠释个性的教学追求。数学学习是讲究感觉的,教学要注意发展儿童的"数学感觉"。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课堂上,数学游戏可以赋予儿童灵性,增长儿童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
小学的"习作教学",与中学的"作文教学"和大学的"写作教学"相比,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儿童写作"--以童年生活作为广阔背景,以儿童文化作为丰富源泉,以孕育一颗饱满的"文心"作为追求的教学目标,它不仅体现着一种教学理念,还隐喻一种教学方式,更成为一种美丽的童年生活姿态.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文化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曾论述:只有文化,才是"记忆"抵抗"遗忘"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在音乐教学中关注音乐中的文化,才能让音乐在儿童心灵生根;才能让音乐在儿童心灵开出绚烂之花。但音乐课毕竟是音乐课,儿童对它充满固有的期待,轻松、愉悦、活泼、自然,不能因为"文化",我们的课堂就失去了音乐的味道,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文化与音乐教学之"度",探寻文化与音乐教学之"法",才能生成充满灵性的、儿童喜爱的音乐课堂。  相似文献   

16.
灵性是创新意识的细胞。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激扬儿童灵性的核心要义,接着重点从实践层面阐述了三大操作策略:智趣盎然地学,育一颗粲然慧心玩出灵性;自力更生地学,亮一双慧眼探出灵性;大胆批判地学,植一份卓然慧根辨出灵性。充满灵性的数学教育能促进儿童生命愉悦、智慧、完整性地成长。  相似文献   

17.
正童年应该是快乐的。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现实中的童年并不快乐,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原因在于现实小学教育中,儿童并没有真正拥有童年,或者说在童年经历中儿童自身是失位的。当主体失位的时候,童年就变了模样。"做自己的主人,快乐做主人,拥有主人的意识、能力和姿态",是来自儿童内心世界的诉求。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应积极地回应儿童的心声。为了实现儿童"快乐做主人"的愿望,几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并把"快乐做主人"作为小学教育的基本命题。"快乐做主人"的基本内涵鼓励儿童做主人,既要强调自主,同时也要强调自  相似文献   

18.
"童化作文"是用儿童的精神去阐释作文,用儿童的文化去观照作文教学,用儿童的生态去构建作文课程,使小学作文成为真正的儿童作文.在这"以童化之"的习作课程建构之路上,儿童精神得以彰显,童年生活得以丰盈,童年的内涵得以延展,童年正成为人一生成长的力量.本文试从"童化作文"课程建构的基点、向度、模块三个层面去丰富一个人童年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邹益 《考试周刊》2014,(95):38-39
作文教学应尊重儿童的天性,呼唤儿童的灵性,弘扬儿童的个性。本文从"捕捉生活浪花、汲取表达智慧、放飞丰富想象"三个方面谈作文教学实践感受。  相似文献   

20.
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命而言,一生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秉有渊深的知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现实中,"童年"绿洲日益沙漠化,童年的边缘日益在缩小,在"充分被关注"的状态下,儿童世界的"生态"遭到了日益严重的破坏,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儿童"的呐喊在全世界从未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