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鞭笞     
又是一个金秋,总忘不了回曾就读的汶上第四中学看看。尽管早在数年前便找不到那令我梦萦魂牵的景致,但还是竭力从陌生的景物中寻回昔日的痕迹,重温蒙师的一番教诲。  那是升入高二的第一堂作文课。正值仲秋,校院里娇花争艳,秋果累累。老师就地取材,要求写一篇有关秋景的习作。  当时,教我们语文的是特级教师胡甲林先生。胡老师德劭学富,授业颇有建树,且文采斐然,时有言辞面世。  我亦素喜文学,对胡老师特别崇仰,更为能求知于教师门下深感荣幸。为博得老师的赏识和关注,自然也就想在这第一篇习作上刻意表现一番。  写什…  相似文献   

2.
永远的鞭笞     
很多次都想拿起笔,书写心中的忏悔,对一个学生的忏悔。我参加工作7年来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给了我思想的源泉和动力。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秋收起义的圣地——文家市。文家市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小镇。我就在镇上的一所高中任职,那里的学生很纯朴,就如那里的“山清水秀”。我担任了班主任,有一天班上一位同学仅有的一点伙食费被盗了,年轻气盛的我发誓一定要把“盗贼”揪出来“正法”。正当我一筹莫展之时,有同学来报告说怀疑是杨辉所为。我未加分析,也没有进一步了解情况,就直…  相似文献   

3.
永远的鞭笞     
很多次都想拿起笔,书写心中的忏悔,对一个学生的忏悔。我参加工作7年来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给了我思想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4.
那天中午,我无意中到班上看看,发现有两个学生在斗嘴。一个是班长,另一个是班上有名的"乐翻天"。一个说:"在班上,你成绩最差,真笨!"另一个针锋相对:"你成绩最好,连积木车都不会拼,也笨!""我不喜欢玩玩具!""那我也不喜欢搞学习!"见我走过来,两个学生才住嘴。我很生气,批评了他们,并且没收了"乐翻天"的积木车。回到办公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给体罚套上了紧箍咒。然而,在不少学校,体罚依然时有发生,只不过手段方法更新,隐蔽性更强,对学生的伤害也更深。  相似文献   

6.
在英国皮亚丹博物馆中。有两幅引人注目的藏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一个名叫约翰·詹姆士·麦克劳德的人画的。谁能想到他当时还是一个小学生呢?  相似文献   

7.
《四川教育》2015,(Z1):81
传统教育方式中,"罚"似乎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曾几何时,私塾先生手中如果没有一把戒尺,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自古民间百姓,对此皆以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但一段时期以来,一个"罚"字,却日益为世人所诟病,尤其是当一些极端个案发生后,历经发酵和扩散,引发舆论"一边倒"式责难。那些让人谈之色变的系列案例,让教师这个群体,逐渐变得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几乎不敢越"罚"之雷池半步。  相似文献   

8.
钟林 《山东教育》2005,(21):123-124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教师从精神上惩罚学生,即“心罚”学生的情况却时有所闻。教师心罚学生的“武器”主要有三种: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教师从精神上惩罚学生.即“心罚”学生的情况却时有所闻。教师心罚学生的“武器”主要有三种:  相似文献   

10.
慎罚 巧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文雅 《班主任》2004,(6):18-19
惩罚作为奖励的对立统一面,也是教育者在教育行为中的一种激励手段.如果我们只奖不罚,那就无所谓奖罚分明.惩罚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手段,它的存在自然有它合理的一面.值得探讨的是:我们应怎样合理、科学地运用正当的惩罚手段以谋求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未遂教唆是否具有可罚性,一直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从犯罪的本质出发,确定共犯的处罚根据和共犯的性质,明确教唆故意的内容不仅包括对行为客体的侵害,还包括导致正犯受刑罚处罚的状态;进而分析出未遂教唆侵害正犯的法益,理应受到刑罚处罚,这对本争论的解决具有法学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6,(3)
楚文王迷于狩猎,一去三月不归;后又耽于美色,一年不曾上朝。这时,太保申就进谏道:“先王令我当太保,我依职依法判定,你纵情享乐,不理国事,应受鞭笞之刑。”文王无奈,说:“我长于宫中,没受过苦,请换一种刑法可否?”太保申说在:“我奉先王之命  相似文献   

14.
郭述丹 《教育艺术》2007,(11):69-69
学生,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都是喜爱科学课的.可是尽管是这样,在科学课堂上,学生还是会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比如摆弄东西、随便说话等.面对这些干扰课堂教学秩序和效率的现象,教师通常会马上制止,有些教师要求学生站在原位听讲,有些教师甚至要求学生站到教室前面听讲.  相似文献   

15.
    
一提到“罚”,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都要与“罚”打交道。可不,今天老师正在台上讲生字,同桌又开始发挥他“耗子精”的本事———偷吃零食了。同桌虽然偷吃成精,但怎么能逃过老师的火眼金睛呢?“小明!请你用‘罚’组词!”老师把同桌叫了起来。同学们都禁不住笑了起来,因为按照往常的惯例,小明肯定是哑口无言,接下来就是老师的批评和惩罚了。不料,小明头一抬,滔滔不绝地答道:“罚站、罚钱、罚值日、罚扫地、罚做作业、罚请家长……”渐渐地,同学们安静下来了,老师也惊愕得睁大了眼睛。而小明呢,在…  相似文献   

16.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是刑法学界公认的犯罪三特征,但刑罚当罚性并不能准确反映犯罪的全部法律后果及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之间的辨证关系,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涵,故应以责任当负性代替刑罚当罚性,所谓责任当负性,是指犯罪具有应当负担刑事责任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集宁师专学报》2019,(3):63-70
中立帮助行为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中立帮助行为并非都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而中立的诈骗帮助行为亦是如此。对于可罚的中立帮助行为的判断,应当从事后观察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应从中立帮助行为对于正犯行为或者结果产生作用大小的角度来评价该行为之性质。应当认为,只有对正犯行为的实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或者对构成要件结果的出现产生重大影响的中立帮助行为,才是可罚的中立帮助行为。  相似文献   

18.
读了《中小学管理》2000年第3期王永杰老师的《“惩罚教育”太悬》一文后,作为《惩罚教育有益》一文的作者,本人对该文有些观点不能苟同。王老师在文中引用了教刑一词,并举解放前打手心一例,把惩罚直接等同于体罚。这未免把惩罚教育认识得太偏了。  相似文献   

19.
"惩罚"不仅有助于教师权威的维护和学生行为的塑造,也有助于学校的日常管理,是教师教育权利的体现。"体罚"与"惩罚"在出发点、性质和结果上都具有本质区别,我们应该认清两者之"罚"的不同意义。在教育实践中"罚"应遵循教育性、可行性、可接受性、最后性等原则,巧用"惩罚"而禁用"体罚"。  相似文献   

20.
罚 谁     
正月里,街上行人车辆特别 多。拥挤的人群中,一位中年人 踩着一辆三轮车,吃力地往前 挪行。后面一辆豪华小轿车, “嘟、嘟、嘟”,拼命响着喇叭,可 是中年人没听见。小轿车急了, 瞅准一个空当,猛地往左一拐, 要超过三轮车。恰在此时,三轮 车也往左稍稍一拐,只听“咔 嚓”一声,小轿车停住了,三轮 车停住了,周围的行人也停住 了。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