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学作家屈殿奎先生推荐的这篇文章 ,原载于台湾《山西文献》第 5 6期上 ,作者系台胞。这篇文章对研究阎锡山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仅供大家参考。阅读引用时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泊 ,特此说明。  相似文献   

2.
1919年,鲁迅写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90多年后的今天,作家陈祖芬又写了一篇文章——《浩良:我们现在怎样做孩子》。在这篇文章里,作家写了北京一位中学生张浩良成长的故事。张浩良的成长是闪光的。2009年5月,他参加  相似文献   

3.
在《鸟的天堂》这篇文章里,榕树被作家巴金描写得维妙维肖,飞鸟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读了这篇文章,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可谓妙笔生花。这篇文章不光是构思妙、语言美,惹人爱读,就是运用标点符号,也耐人寻味,值得一赏。作者在尽情地描写榕树之后,在第八节的最后抒发了对榕  相似文献   

4.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万言散文。作家试图通过这篇自传体散文回顾自己过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疾以后的心路历程,即对人生的感悟。每一个认真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无不受到启迪:“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他要认真做的是如何珍爱人生,如何顽强地开辟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路。《我与地坛》共七节,教材上只选了两节。这篇文章分两条线写,第一条是作家对地坛观察后的感悟,第二条是作家对地坛生活场景中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后的感悟。史铁生有着不幸的人生经历,当他正值最“狂妄”的年龄时下肢瘫痪,那一段…  相似文献   

5.
我国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下文简称《归》)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下文简称《冬》)都是歌颂田园风光的美文。这两篇文章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下面从写景、抒情、言志三方面来对这两篇文章的异同作简要的分析。首先 ,这两篇文章都描绘了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自然风光以及惬意的田园生活 ,但侧重点不同 ,写法也不一样。《归》侧重于用丰富的细节来描写悠闲、舒适、兴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所写的农村风光及理想的田园生活为想象、虚构之笔。而《冬》则侧重于以写实的笔法运用多种手法展现了法国乡村冬天自然景物的美…  相似文献   

6.
作家萧乾曾在一篇文章中多次使用"残废"一词称呼残疾人,一位残疾人读了文章后,给萧乾来信说:"你在文章中用‘残废’一词刺痛了我。我是一个失去左臂左腿的人,但我并不是  相似文献   

7.
<正>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作家,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苏州园林》具有代表性意义。该文章作为一篇说明文,结构完整,语言清晰,思想突出,历来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素材和资源。一、《苏州园林》的价值分析(一)《苏州园林》的原生价值叶圣陶先生,原名叶绍钧,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作家,叶老从小生活在美丽的苏州,因此对于苏州的景色和文化十分的熟悉,为他创作这篇文章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8.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写的是一群作家的画像。文章的作者以十分俭省的笔墨,勾勒了这几位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已经被想像过很多次、有了很多种样子的著名作家的形象。这一篇散文的简约风格,跟福楼拜本人提倡的语言风格十分合拍,确实像是福楼拜所要求于莫泊桑的那样,努力地寻找到了那些描写事物的“惟一的名词、惟一的动词和形容词”。然而如果仅仅如此,那么这篇文章就没有什么特别的。这却是一篇非常奇特的文章,虽然它有着很平实的外表。也就是说,这篇文章表面上看是在写几个作家的画像,实际上是将这几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他们的外部形象予以…  相似文献   

9.
标点符号争功卓秀云一位作家的文章获了奖,不仅作家的名声大振.文中的标点符号也跟着趾高气扬起来。逗号得意地说:“在这篇文章里,我出现的次数最多了。按贡献大小,理应我记首功。”句号紧接着说:“算了吧。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出现的次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只有我出...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旧社会结构及其形态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承转"的社会力量。在中国社会20世纪40年代,由地方社会精英转型而来的县参议员在历史的推动下悄然地担负了这一使命。这一时期县参议会的具体构成人员就是参议员,县参议会社会具体作用之主体也是县参议员,故县参议员直接关系到县参议会具体运作。但在县参议员选举过程中,常受到国家权力的代理者、地方社会势力的强力干预。  相似文献   

11.
作家萧乾曾在一篇文章中多次使用“残废”一词来称呼残疾人,一位残疾人读了文章后,给萧乾来信说:“你在文章中用‘残废’一词刺痛了我。我是一个失去左臂左腿的人,但我并不是‘废人’。  相似文献   

12.
《鹌鹑》(十册)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作家屠格涅夫晚年的作品。当时,屠格涅夫已经住进了法国巴黎的一家医院,他应托尔斯泰的邀请,为俄国儿童留点“纪念”,写了这篇文章。那么,饱经沧桑的屠格涅夫在《鹌鹑》这篇文章中,给孩子们留下了些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一、“情”与“形” 作家肖复兴事隔30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自己对叶老的真切感受,流入笔端的是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领悟到的做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吃食与文学     
主持人语:吃食与文学,看起来似乎是不搭界的两类东西,二者能有什么关系呢 ?老作家汪曾祺从日常吃食——苦瓜谈起,告诉我们:原来,苦瓜不惟苦,其中还藏着很深刻的文学认识。这篇文章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一个作家开放的思维、宽容的胸襟和包容万物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5.
郁土 《新读写》2012,(12):56-57
这篇文章选自新近出版的中国当代原创作家文丛四《布袋集》,说的是抄袭者的下场。读完全文,不禁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16.
读了《船长》一文,很多读者都会觉得这篇文章独具匠心,作家雨果把哈尔威船长那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17.
《安恩和奶牛》这篇文章选自于《希默兰的故事》,它的作者是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本文被苏教版初中教材编入七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很多老师和专家都试图撰文阐释,本文就此也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一) 《柯里亚的木匣》(六年制小语第七册19课),是一篇新入选的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是根据苏联作家左琴柯的作品改写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生  相似文献   

19.
河流的故事     
当你站在小河边,听到涓涓流淌的河水声时,你肯定也会提出许多奇妙的问题:日夜奔流的河水从哪儿来它的源头在哪里要流向何方……英国科普作家格伯奈克爷爷,用十分浅近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有关河流的知识,读了这篇文章,关于河流,你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桂花雨》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的文章,这篇文章被编入了台湾小学语文教材,苏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也有这篇课文。把三个版本的课文放在一起,能够发现:台湾版选编的就是作家的散文原作,原汁原味;人教版作了较大的改动,有童年叙事之感;苏教版的改编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