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原始儒家的孔孟一系均重视"情",但这一特点后来却被弱化。作为儒学后人,钱穆与李泽厚均力图使中国思想文化回归传统,因此均对"情"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基于自己对"情"的理解,分别提出了"唯道论"和"情本体"的主张。钱穆与李泽厚的"情"论有同有异,同为主,异为次;同在理论根基,异在侧重点。将二人的"情"论进行比较,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性的理解,更有助于我们为现实的理论困境寻找思路。  相似文献   

2.
情本体理论是李泽厚后期最重要的学说。李泽厚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基础,从"人生在世"即"人活着"这一事实出发,以"实践"、"行动"("做")联结起中国传统哲学的实用理性、度的智慧和来自西方马克思的实践观念,把一种本是纯西方的学说(实践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脉即儒家哲学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体系,即"情本体"理论。情本体成为实践美学最终的落脚之点。"情本体"理论的思想基础仍是实践哲学。它一方面是对李泽厚80年代的"内在自然人化"、"心理本体"学说的具体化和深化,另一方面又吸收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关于仁-孝的思想。它的主旨是探讨个体面对强大的不可预知、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如何把握自己的偶然性,从而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本文主要以《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论语今读》、《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哲学探寻录》等论著为主,对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的内涵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情本体的生活实践基础:"做"的哲学与"度"的本体性;二、情本体的世界观:"巫史传统"与"一个世界";三、情本体的伦理内涵:礼仁分疏与两种道德的建构;四、情本体的核心:人性情感的塑造;五、情本体旨归:"立命"与个体主体性的确立。  相似文献   

3.
刘洁 《江苏高教》2012,(4):124-125
李泽厚先生的《伦理学纲要》一书阐释了他的"人类学历史本体"的伦理哲学思想:扬弃了康德的"实践理性",提出了两种道德及"理性凝聚"概念,论述了"情本体"思想。其伦理哲学思想中的"情本体"思想,对重新确立道德的神圣性与崇高性、构建当代的伦理道德以及更新当代道德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哲学家李泽厚提出的"情本体"理论对于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情本体"意在呼吁个体摆脱工具理性与无限制欲望的奴役,在理性与情感中把握一个"度",实现理性与情感的平衡。本研究从"情本体"理论出发,分析了英语教学中的"情"的因素,并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最终达成对英语在情境中的有效表达,真正将英语作为一种表达工具。  相似文献   

5.
历史本体论强调历史的总体性是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根本,提出了“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美学—教育学将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等关于广义教育的思想,为构建理想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本土的理论视角.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个体偶然性的共在是构建理想的教育的前提,坚持从历史本体论出发就要从历史主义出发,以培养人性能力为出发点,从生存—情感视角对理想的教育进行可能的构建.理想的教育就意味着既要满足人何以为生的“工具本体”需要,更要满足人为何生的“情本体”需要.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9,(5):10-17
李泽厚以"传统的现代转换创造"为总文化逻辑,以本体论为理论依据,阐释"传统天人合一"命题在揭示"人的真正存在"时所具有的优越地位。这一地位的确立,使得他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一"大儒学谱系观"的文化史构造,并进而借助这一构造阐明其"儒道互补"双线文化逻辑与"人生在世"之间的文化联系,彰明以"人"为核心的"天人合一"论审美理想。由此,李泽厚实现了"中—西、传统—现代"间的文化沟通,构筑了实践美学以"文化—哲学—审美—文化"为逻辑次序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文学本体问题被“实践本体论”者引入到“读者”一维,和文学批评、文学接受发生了重要关联。但通过对在哲学上对“本体”问题的探究,应该看到,对文学本体问题的探讨,还是应该在“物质一元本体性”上展开。我国学界在对本体概念的使用上,存在着误读、误用。  相似文献   

8.
朱山坡的小说创作强调精神高度,在时代背景下,年轻人的精神归宿是其小说的一大核心主题。他用近乎宗教的慈悲情怀,予以底层乡民们温暖和关爱,并书写他们心中的理想和憧憬、彼此关爱的温暖。本文用李泽厚"情本体"理论,从"以情作为人生归宿""以情成就天地境界"来分析朱山坡小说的独特情怀。  相似文献   

9.
王一卉 《文教资料》2012,(22):85-86
李泽厚的"积淀说"在其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积淀说"的产生,包含着对于西方各派学说的吸收和改造,其中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于其"积淀说"的影响谈及的人不多,但是在二者之中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学理传承关系。本文就此对两种学说的逻辑进行梳理和对比,以厘清二者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庚辰本《红楼梦》第十九回脂批中评论贾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其实"情情"也可用在宝玉的身上。宝玉的成长可看作"情不情"向"情情"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以三个女性(金钏、晴雯、黛玉)的死亡为例,宝玉由泛情转向钟情再转向移情,这种不彻底性显示了宝玉人物形象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很多后现代主义文学,有些文学具有后现代主义的因素和某些特征,所以,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本体性。按照后现代主义理论、思维方式和策略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太多的开掘空间和阐释空间,有太多值得重新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成了读者、论者的热门话题。关于宝黛的性格,历来看法不一,莫衷一是。结合脂评家的论述和宝黛的性格实际,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可用“情不情”、“情情”概括  相似文献   

13.
"基础论"的本体观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体现在历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出现了"语法词汇为本"和"阅读为本"的教学偏差。个中原因错综复杂,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部分专家学者的坚守,也有学生水平的局限,更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反拨。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自主化、个性化,从共核英语教学的"基础论"走向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论",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然之路。  相似文献   

14.
关注高中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情理美教学",通过"导情引理——悟情明理——拓情辨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升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让师生真切体会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从而提高师生的生活品位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5.
阅读论的本体观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体现在历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及大学英语教材中。阅读论的本体观使大学英语教学异化成了阅读教学。从阅读论走向融合论,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然进路。  相似文献   

16.
王承斌 《天中学刊》2009,24(6):77-79
钟嵘<诗品>论五言诗源流时,将之归为<诗经>、<楚辞>两大流派.当今学者在论及钟嵘对这两派的态度时,多认为他偏重于<诗经>一派,严格说来这是不准确的.钟嵘给予<楚辞>与<诗经>以同等的地位,<楚辞>是他理想的"情兼雅怨"类作品.  相似文献   

17.
“情”在《周易》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种指大干世界中万事万物的情状,是形而下的具象世界;另一种相当于“道”,是形而上的层次。而在“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中,有一个“形上等级制”;书→尽辞→尽言→尽象(卦)→尽意(情)。在这个“形上等级制”中,“情伪”不是指具象世界中的真假之象或虚实之象,而是与“道”相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存在着许多"情判"。这些"情判"往往弃法于不顾而依据人情作出裁判。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由于"情"是一个无法界定的因素,坚持情理型司法可能会造成个案的判而不决,甚至会引起司法领域内秩序的崩塌;同时情理型司法还会损害司法的权威,进而使判决缺乏既判力。因而在现代法治思维的主导下,在处理情与法的关系时,应该在司法领域树立守法主义观念,推动技术性司法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的佛教的超越境界的一些特征,第二部分则主要介绍了三种在佛教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达到这种超越境界的方法与途径,以及修行者自身的态度。第三部分是我对于这些方法的一些观点,即佛教境界中的去“情”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情感美学观发展到宋代,以严羽的理论为时代新标帜。严羽提出的兴趣说坚持以情为本而强调抒情的本色当行;其所标举的情、理、辞一体化的观点则把对情理关系的认识推进到一个美学新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