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通常在阳历的六月份。这个节日有着众多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340-278 BC)。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和中国早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面对强秦的压迫,倡导举贤任能,富国强兵,但他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怀王去职,后被流放。他在流放中,仍心系他的祖国,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在他听到秦军攻破楚国京城的消息时,于农历的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相似文献   

2.
[病文入院]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它的传说很多,最有名的就是纪念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极力主张联齐抗秦,遭到靳尚等人的强烈反对.因此,屈原被赶出都城,流放边疆.  相似文献   

3.
《涉江》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晚年流放江南时述志抒情的瑰丽诗篇。主要是写屈原被放逐以后,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到溆浦深山一带,独处山中的情况。诗篇描述了这段行程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在流放途中的悲愤心情。《涉江》是屈原《九章》诗中的一篇。《九章》是他两次流放中创作的九篇抒情短诗.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沿用旧题,流传至今.屈原为人忠信,廉洁、正直.他清醒地认识到:具有虎狼之心的强秦对楚国的严重威胁.因此,他一贯主张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楚怀王起初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上官大  相似文献   

4.
历来认为屈原的《天问》创作,缘起于在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见到的壁画,有感而发。笔者认为非也。神圣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是不允许任何人涂鸦的。屈原在朝任三闾大夫,这一职务为他日后流放江南民间担任丧葬仪典中的"大宾"提供了方便,而丧葬仪典中的"对花"的对花词,给《天问》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屈原流放江南,不得归郢,忧愁愤懑郁积于胸,如借整理《九歌》以寄"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一样,将历年收集到的对花词整理成《天问》,以泄心中的忧愁愤懑。  相似文献   

5.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他主张联齐抗秦,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接受屈原的意见,把屈原流放汉北。接着。楚怀王被骗入秦,客死在秦国,顷襄王接位,以子兰为令尹(宰相)。屈原恨子兰怂恿怀王入秦,子兰在顷襄王前大进谗言。屈原尽忠报国,却受到残酷打击,被第二次流放。《涉江》就是在流放江南时写的。那么,诗人主观炽热的爱国感情和客观现实的尖锐矛盾就是《涉江》思想感情的主线。而这条主线又是逐层展示的: 诗的一开头,“余幼好此奇服  相似文献   

6.
衡成荣 《辅导员》2010,(11):10-11
你知道吗?2009年9月30日,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批准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可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相传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设。屈原,战国时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虽然忠心侍奉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  相似文献   

7.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午节是我国旧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端午节的起源据说和2000多年前的中国大诗人屈原有关。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王面前诽谤屈原。楚王逐渐疏远了屈原,不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将屈原放逐。屈…  相似文献   

8.
钱征 《池州师专学报》2012,(5):89-97,108
在屈原的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屈原流放陵阳的有《哀郢》、《招魂》、《远游》等;在考古出土文物里,直接或间接涉及·屈原流放陵阳的有寿县《鄂君启节》、石台怪潭郢爰、皖南铜矿遗址、青阳先秦文物等;在历史地理文献方面,已经直接或间接地表明,安徽池州在战国时期,是东楚、南楚的“边角料”(结合部),地理位置特殊,亦属《越绝书》所说“屈原隔界放于南楚”的范围,并且是楚王同姓的人聚居地,保留了多处明代以前的屈原“三闾庙”遗址。  相似文献   

9.
正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及汉文化圈的传统文化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农历五月为仲夏,其第一个午日正好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又被称为"端阳节"。后来,因屈原在这天抱石投汨罗江,由此水神便被人格化为屈原,祭祀水神的仪式也就发展成了纪念屈原的活动。隋唐之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开始成为全国性的节日风俗并流传至今。因而,每逢端午佳节,屈原便成了绕不开的话题,汨罗江、赛龙舟、吃粽子,这些字眼中都饱含着后人对他的敬重与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0.
正公元前293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荒凉偏僻的地区——楚国沅、湘(今湖北、湖南)一带,当地盛行祭祀鬼神的歌舞活动。在流放的二十年间,屈原将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祀歌曲进行修订、整理,合集为民间乐歌《九歌》。《九歌》中描述的祭祀方法,主要是借男女恋情来吸引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向往和敬畏。说到男女恋情,其代表作当属《湘夫人》。《湘夫人》是湘水男神表达对湘水女神的思念仰慕之词。全文只有234个字,屈原用他天马行空的想  相似文献   

11.
《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作品。屈原,战国后期楚国人。他早年得到楚怀王的信任。但遭到了上官大夫、新尚,令尹子兰等腐朽贵族集团的忌妬和谗毁,被楚怀王免职和疏远。后来昏庸的顷襄王更把屈原流放到湘江流域。《涉江》,题意是渡长江。屈原晚年离开郢都,渡过长江,流放到溆浦后,写了这篇抒情诗。诗中描述了渡江南下的历程,揭露了楚国小人当权、贤者被逐的黑暗现实,表达了自己满腔的悲愤情绪和决不与腐朽的贵族势力妥协的斗争精神。全诗可分为五段来理解.  相似文献   

12.
屈原简介     
《语文教学之友》2014,(7):F0002-F0002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对内主张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楚国首都郢都被攻破后,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曾写下许多不朽诗篇。  相似文献   

13.
端午节趣闻     
胡德兴  李喆  杜沛红  任静 《科技文萃》2001,1(6):161-162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关于它的起源,历来说法很多,主要有: 梁.吴钩《续齐谐记》称为,端午节是专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怀石沉于归汩罗江,楚人哀其死,于是用赛龙舟和包粽子的形式来怀念他。  相似文献   

14.
《九章·哀郢》背景和地理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哀郢》的历史背景不是郢城被灭或被威胁,而仅是屈原被流放出都,所以对郢思念如狂。他流放东方时,走的是夏水汉水而入长江的路线,停留于江夏之间时,想象自己最终会经过长江上洞庭,入沅江,被贬到辰阳、溆浦等武陵山南地区。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流放地在哪里?《史记·屈原列传》写得含蓄,不易为人领会.王逸在他的《楚辞章句》中讲的,亦经不起人们的推敲.王逸说;“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 又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沉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从他话意看:屈原的流放地在江南的“草野”;或在相当于今日的大半个湖南省的“南邵之色、沅湘之间”,其准确流放地仍然不清楚.王逸在《天问章句》中又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陵”.这里肯定他在流放时过游历生活.可见,王逸口头上讲“屈原放逐”,实际是讲屈原是无定居的流浪.把  相似文献   

16.
端午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吃粽子,举行划船比赛。这些纪念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风俗习惯,已经流传了二千多年了。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他很有学问,很有才干。可是楚王听了坏人的话,不肯重用他。他忧国忧民,闷闷不乐,写了一首长诗《离骚》,表达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端午节首先想到屈原,想到屈原便想到《离骚》,想到《离骚》便想到不久前听的某重点中学老师讲的公开课,给我气得简直要晕。老师一页页翻“PPT”,反复强调屈原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是如何坚定,“九死不悔”,但根本没有讲清楚屈原的纠结、他是怎样探索与追求的以及如何做到“九死不悔”的。女媭劝他接受历史的教训,不要“博謇好修”,而要明哲保身。屈原通过向重华陈辞,最后否定了女媭建议,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端午节     
端午节的来历,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纪念屈原”。《史记》里说,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因为他受到整怀王的重用,引起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说屈原的坏话。楚王逐渐疏远屈原,最后甚至将屈原逐出都城。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诗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向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小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赛龙舟就是由此演变而来),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扔到江里,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  相似文献   

19.
屈原在“至终不被省纳”的流放生涯中,曾在湖南桃江生活了约七年的时间。细考屈原在桃江的行踪,以及桃江的山水风物民俗和屈原的诗章,当可肯定《九歌》中的多数篇章是屈原在桃江的伟大杰作。  相似文献   

20.
我是杜离骚     
要说杜离骚,就要说《离骚》;要说《离骚》,就要说屈原。除了在语文书里有屈原以外,杜离骚同学跟屈原先生没有任何关联。关于屈原,杜离骚只知道有这么几件事:第一,屈原很自恋;第二,屈原投汨罗江死了;第三,每年端午节因为屈原的死可以吃粽子。屈原《离骚》的第一句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