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本第 13 8页 :三国建国年表国名建国年代都城建国皇帝魏 2 2 0洛阳曹丕蜀 2 2 1成都刘备吴 2 2 2建业孙权  显而易见 ,根据此表 ,学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吴国建国在 2 2 2年 ,建国“皇帝”是孙权。 2 2 2年 ,孙权当了皇帝吗 ?课本第 13 4页 :“2 2 2年 ,孙权也称王 (此处“也”字可省掉 ) ,国号吴 ,定都建业。”这表明孙权在 2 2 2年 ,根本没有做“皇帝”而是“称王”。那么到底以哪个为准 ,经过又如何呢 ?2 2 0年春 ,曹操病死在洛阳 ,其次子曹丕逼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退位 ,自己做了皇帝。汉朝结束 ,魏国建立。为了拉拢孙权 ,封他为吴…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期,东吴有位叫薛综的人,他博学多才,机智善辩。有一回,孙权设宴招待西蜀使臣张奉。这个张奉出言狂妄,目空一切,酒席刚开始,就把桌上的人纷纷嘲弄了一番。恰好薛综进来,见张奉如此无礼,决定灭一灭他的气焰。薛综先敬了张奉一杯酒,然后笑着说道:"蜀者何也?有犬为独(繁体为"獨"),无犬为蜀,横目勾身,虫入其腹。"张奉气得满  相似文献   

3.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以前是东吴的早期,这个时期的东吴政权可以称为幕府政权,其中央机构主要是幕府,地方机构的特点是多用武将为郡县长官。幕府政权是孙策、孙权迫于当时的形势建立的,它虽然在孙氏稳定江东的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但随着孙氏势力的扩张,幕府中央机构的弊端也日渐突显。直到孙权称吴王以后,孙氏才废除了这套机构,彻底解决了政权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4.
东吴的始祖是孙坚。孙坚死后,其子孙策统一了江东,建立了孙吴政权。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死,其弟孙权继位。东吴的都城本在吴郡(今苏州),公元209年,孙权从苏州迁都至丹徒(今镇江),筑子城名铁瓮城,是镇江有城的开始。后来孙权又迁都至秣陵(今南京)。孙权继位时,年仅15岁。当时东吴形势  相似文献   

5.
究竟怎样才能读好教科书?这里有个读书方法的同题。记得《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魏王曹丕向吴王孙权的使者询问:“吴王颇知学乎?”使者回答。吴王“博览书”传,历观史籍”,是“采其大旨,而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这里所讲的“采其大旨”,就是读书要得其要领,掌握最基本的东西,而不是面面俱到。孙权的这种读书方法是值得  相似文献   

6.
论孙权     
孙权(公元182—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这个与魏、蜀相抗衡的东吴政权的开国皇帝,过去不太被人重视。其实,他不仅是三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关键人物,就其所起的进步作用来说,也并不比曹操、诸葛亮逊色,大体来说是各有千秋的。建立吴国和曹操、刘备一样,江东孙氏势力也是通过镇压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发展起来的。孙权之父孙坚、其兄孙策虽然都过早地死去,但他们却拉起了一支有很强战斗力的队伍,也占据了江东这块相当大的地盘。这就为孙权在江南建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诸葛恪是东吴大臣诸葛瑾的儿子。诸葛瑾脸长得很长,相貌很丑。一次,吴王孙权大宴群臣,为了取笑诸葛瑾,让侍臣牵来一头驴,写下“此乃诸葛瑾”几个字后,命人贴在了驴的脸上。大臣们看后,无不笑得前仰后合,弄得诸葛瑾很尴尬。小诸葛恪也随父亲在场,看到这一情景,他站起身来,向孙权要了一支笔,在那行字后面又添上了两个字,变成了:“此乃诸葛瑾之驴”。文武百官立刻止住了笑声,孙  相似文献   

8.
吴组缃先生健在时,有一次同我闲谈,说起当年三国时曹操称赞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 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语出<三国志·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历>.旁边有位女教师竟忍俊不禁,说:"这明明是辛弃疾的词,怎么会出在<三国志>?"吴先生为人一向是耿直的,便对那人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  相似文献   

9.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英勇善战,但是不爱读书,吴王孙权就叮嘱他要多读书。吕蒙听了,为难地说:“军队里事情这么多,哪儿有时间读  相似文献   

10.
张昭是东吴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人物。他在孙策创业时就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权继任后,张昭对孙权可说是忠心耿耿.“率群僚立而辅之”.为东吴的巩固发展贡献不小。  相似文献   

11.
论孙刘联盟     
孙刘联盟是在曹操大兵压境的严峻形势下孙权、刘备采取的权宜之计。长远而论,联盟与双方的争霸图谋相冲突。联盟在鲁肃、诸葛亮的全力、倾心推动下形成,势必随着他们不能掌握局面或离世而出现波折。孙权、刘备及其部属于联盟多无诚意,但联盟破裂应归罪于孙权、吕蒙而非刘备、关羽。吴、蜀后期的"盟好"关系尽管是因为"蜀弱吴孤"和吴国国政混乱不得已而为之,但"掎角之势"仍然保障了三分局面的相对稳定和吴、蜀向南方、"南中"发展。与历史上众多的国家或政治集团之间的所谓联盟相比,孙刘联盟产生过重大影响,是维持时间长、有过真诚合作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汉末,群雄逐鹿,英豪四起。曹操北踞中原,虎视江南,修书一封与孙权,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吴国朝野顿时人心惶惶,有入主战,有人主降,莫衷一是。吴主孙权主战,然张昭等一千人竭力劝他降曹。到底是何去何从,关键时刻孙权拔下佩剑,砍下案头一角,斩钉截铁地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便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于是曹军"樯橹灰飞烟灭",败走华容。  相似文献   

13.
车载斗量     
三国时代,西蜀和东吴发生了战争。东吴渐渐抵抗不了西蜀。东吴派出赵咨向魏国求救。当时吴国和魏国之间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吴国仍然不得不去请求魏国的帮忙。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读了《陆逊火烧连营》,讲的是刘备为了替义弟报仇,起兵东吴。节节胜利后,为了取水方便,扎营在树林深处,结果被东吴都督陆逊用火攻,大伤元气。读完这个故事后,在惋惜之余,我想到,刘备身边不是还有个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吗?如果那时诸葛亮能有部手机和刘备进行联络,纠正刘备的错误,那结果又会怎样呢?话说刘备起兵东吴后,蜀军一路势如破竹,东吴接连败退。蜀军的大营共40多个营寨前后绵延700多里。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再加上在旷野扎营,取水很不方便,刘备便下令蜀军移到树林深处扎营。移营时,刘备特意拨通了诸葛亮的手机。“喂,主公,伐吴情况…  相似文献   

15.
蒋干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里扮演了一个小丑角色,似乎他的出场完全是为了展现周瑜、诸葛亮等人的风采.但事实上,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故事从蒋干在同学面前炫富开始讲:曹魏集团财大气粗,想扩大业务范围,于是就把目光聚焦在了东吴和没站稳脚跟的刘备身上,蜀国集团已经被排挤得几乎没有了市场,只好领着手下为数不多的员工投奔东吴的孙权,共谋大计.  相似文献   

16.
今陇南成县存有《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俗称《吴挺碑》《吴王碑》),其八千余字铭文详尽记述了吴挺家世和他参与的宋金陇蜀之战以及保境筹边、守卫西陲的功绩,远较《宋史·吴挺传》详尽而幽微。依据该碑文献,可以探究吴挺复起经营陇蜀以及在南宋保蜀战略中出现的政争,并深入了解他在战略层面经营陇蜀的系统性、由经营陇蜀厉行改革引发的矛盾与冲突。他复起经营陇蜀之韬略,在三个方面获得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重视。依据该碑刻文献研究吴挺经营陇蜀,要力戒其"溢美"之习,可结合其他史料还原历史真实,以便观点中肯不倚。  相似文献   

17.
正赤兔马害关羽被俘"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赤兔马可算是名马的"形象代言人"了,这匹三国时期第一名马和当时的一些战将、谋士一样几次易主,最终寻得武圣人关羽,然后一心一意陪伴左右,直至关羽被东吴俘获并斩首。随后它被孙权赏给了在麦城擒获关羽的东吴将领。不过赤兔马感念关羽的仁义,在其死后绝食而亡。不过,"人有失手,马有失蹄",赤兔马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当年关羽败走麦城时,中了东吴的埋伏,关公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是一本古典小说,作者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小说讲的是从公元184年黄巾之乱起,到公元280年西晋统一中国,共96年里发生的事,史称“三国”。这三国就是魏、蜀、吴。这《三国演义》里有名有姓的人物,大大小小加起来,约有千人以上。我就评评每个国家的几个代表人物吧。魏的建立人是曹丕,但疆域多是他老子曹操给他的。我就来说说曹操:曹操本姓夏侯,而其父嵩却作  相似文献   

19.
舌战群儒是诸葛亮无比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是他成功的公关策略运用的结果.诸葛亮东吴之行能说服孙权抗曹,是和他采取了正确的公关策略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孙权是东吴集团的扛鼎人物,在史书和民间有着许多关于他的记载与传说,但却展现出两幅迥然不同的面目。史书中的孙权智勇双全、深谋远略,是诡谲多变的三国时代的一代英主。而在《三国志平话》、元杂剧等民间创作中,孙权被丑化成优柔寡断、懦弱胆小的小丑形象。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孙权形象进行了较客观的重塑:一方面,作者据史写出孙权的部分功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他一代英主的真实面目;另一方面,作者在"拥刘反曹抑孙"的情感倾向下,删去了孙权草船借箭等一些功劳,弱化其英主形象,淡化其历史作用。《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形象更加完整、丰满,具有更深厚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