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拉基米尔·沙罗夫的《圣女》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幻想小说。女主人公维拉遭受了当局的不公正待遇,便通过自己旧时记下的一本详细日记一步步退回过去。在此过程中,她本人及爱过她的二十个男人遭到当局的种种迫害。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但是借助福柯的权力理论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维拉以及那些男人们的悲剧,而他们的悲剧又折射出国家和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曾经爆发过一场战争。丽娜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从报纸上看到,参战的士兵因思念亲人而备感孤独,便决定以亲人的身份给他们写信:收信人是"每一个参战的士兵",落款一律是"最爱你们的人"。信的内容则是一首小诗、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是几句勉励的话。  相似文献   

3.
维拉是一名中学生,在班里担任班长,同时还是校学生会的组织部长,学习成绩排在全班前几名,和同学关系也都还不错。她周围所有的人每每提到维拉,都说她是个好学生、好孩子,甚至不少家  相似文献   

4.
春天的希望     
谁都没有料到,就连她自己也没有料到,就在那一瞬间,一切都改变了,一切都太快了。15岁的信子正向花季迈进,可是,谁会料到她那原本洒满阳光的金光大道,却在瞬间布满了荆棘。一堂语文课上,所有的同学都在讨论着,欢声笑语充满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谁也没有注意到信子,她那张惨白的脸,她困难的呼吸,突然,她倒了下去。同学们意识到情况的严重,大家你一把我一把的,很快地把信子送到了医院。没想到最终结果竟是如此———信子得了血癌。她的爷爷就是因为血癌而死的,难道她还要重蹈她爷爷的覆辙吗?医生说,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换骨髓,不然只能等死。信…  相似文献   

5.
少女日记     
19岁女孩苏拉生活在巴格达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父亲马耶德是政治学教授,母亲阿迭芙,还有两个妹妹——14岁的奥拉和7岁的莎玛。从战争之初,苏拉一直在笔记本上用阿拉伯语写日记。她说,这是唯一让她克服恐惧感到平静的办法。4月15日的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她的日记。从这些日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战争究竟是如何改变了一个巴格达少女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一位大诗人为她写过一首诗,标题叫做《提灯女人》,在这里,我们就这样称呼她。 提灯女人出身高贵,但是却因为她的爱心,喜欢上一个当时十分低微、卑贱的职业——看护病人,遭到同样高贵的父母和姐姐的一致反对。后来,一场战争爆发了,随着战争的进行,许多伤病员无人救治,只有坐以待毙。她受命来到战地医院,成为伤员们心里的天使。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本刊接到了一位妈妈的来信,她在信中说,自己4岁的儿子有一天早上忽然尿不出来了,吓得她急急忙忙就往医院奔,大夫告诉说是因为孩子的生殖器由于长期没清洗导致的龟头粘连。最后因孩子太小无法  相似文献   

8.
信使的品质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会涌现出种种品质。但是,在《致加西亚的信》一书中,信使罗文的品质影响了我。读过《致加西亚的信》的人都知道,《致加西亚的信》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898年4月21日,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立即跟反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古巴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与他携手合作共同对付西班牙军队。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无法带信给他。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获得他的合作。怎么办呢?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能找得到。"美国麦金利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信使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而是克服重重困难,把信送到,交给加西亚,使加西亚反抗军与美国军队里应外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维拉是澳大利亚小说家伊丽莎白·乔莉三部曲中的叙述者兼主人公.三部曲包括<父亲的月亮>、<陋屋热>和<乔治家的妻子>.她的故事充满忧伤失去了父亲之后,她陷入了危机,成了悲伤的拥有者,尽管她努力想寻找自己的身分,但最终却是以失败告终.文章通过分析维拉坎坷的生活后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者不可能找到自己的身分.  相似文献   

10.
伊拉克女孩     
在伊拉克,有一个女孩,没有人过问她的名字,因为那对任何一个伊拉克人来说并不重要,生存成了每个伊拉克人必须面对的现实。战争正在进行,美英战机在伊拉克无情轰炸,导弹在伊拉克残酷爆炸。在伊拉克,已经没有欢乐,有的只是悲伤和愤怒,无奈和绝望。在战争是大规模屠杀人的机器。她的亲人都在战争中死去了。在无情的战火中,只留下她一人在鲜血和尸体中踽踽独行。她好孤独,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她回忆起和亲人一起生活的那段快乐时光。能干的父亲,慈爱的母亲,聪明的弟弟,娴静的妹妹,欢聚在一起,在这个充满爱的家庭里,生活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啊!默默…  相似文献   

11.
在我的女儿朱莉安出生不久,我就开始着手按照我们的惯例来向我的女儿传达我对她的爱。每年,在她生日那天,我都会给她写一封信——一年才写一次的信。在信中,我将她在这一年里发生的所有趣事都写下来,也会将她全部的欢乐、全部的痛苦写下来,还会将我和她在生活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我对未来的预期、我的杂感以及这一年发生的世界大事等等都写下来。此外,我还在信中放进一些诸如照片、礼物、成绩单以及其他一些可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不见的各种各样的纪念物品。在我的书桌抽屉里,放着一个文件夹,里面有一个大信封。我会把将要写进下一年信…  相似文献   

12.
我拒绝了一个朋友。那一天,我收到了一封信。信封后面写着:“想成为好朋友就快快回信。”我很震惊,居然有人想和我交朋友,还是第一次。我拆开信,看起来,字写得不错。信中谈到了她家中的情况,她是一个南宁市的人,至于她在哪所学校我已经忘了。一个南宁那样的大都市人,想和我交朋友,不  相似文献   

13.
温总理,我必须向您倾诉2004年2月,中南大学商学院的曹裕突然成了新闻人物,因为她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南海的信。信看上去很普通,正文只有短短的121个字:曹裕同学:你于2003年10月19日致温家宝同志信及《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关于湖南省桃江县花果山乡政府负债情况的报告》一文,我局已及时报送中央领导同志参阅。感谢你对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来信反映你所关心的问题。谨此复函。顺祝学业有成,身体健康。五毛钱的意义曹裕家在城里,从小一帆风顺地念着书,进了大学,她是院学生会的副部长,平时上课,组织活动,晚上…  相似文献   

14.
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平凡的意义。木兰无疑是个“当户织”的劳动姑娘,但她更是一个战场上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她不顾战争的危险性和乔装被识破后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和世人不容的眼光,毅然代父从征,表现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更有一种孝顺的精神隐含其中。木兰既是一个现实社会中普通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又是人民心中理想化了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15.
王美 《大学时代》2005,(9):54-55
王安忆是个喜欢讲故事的人。她在一次赴日的演讲中,讲了一个“给加藤周一先生写信”的故事。加藤周一先生是王安忆崇敬的日本老作家。因为送书给先生的缘故,她收到了先生的信。信是写在一张紫色的纸质精细的信笺上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王安忆想找一种合适的信纸给先生写回信。但她很快为难起来。她常用的都是印有“上海作家协会“字样的信笺,可是这“看上去就像一份公函,而且显得我们  相似文献   

16.
更正     
一天早上,我和孩子们正准备到户外活动,意外地收到一封信。我很纳闷,孩子们也好奇地围了过来:“老师,这是谁的信,快打开看看。”我给小朋友读了信,才知道信是一个月前在我们班实习的赵老师写来的。她在信中说很想念小朋友们,问孩子们是不是长高了、懂事了,还说她有时间会再来看孩子们,希望孩子们给她写信。孩子们激动起来,都催着我给赵老师回信。  相似文献   

17.
周末,爸妈出门去了,我一个人在家打扫卫生。在妈妈的房间里,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札书信,仔细一看,都是写给我的。我不觉好疑惑:我怎么从来不知道?拿出信来看看,不觉呆住了。这是我以前的一个笔友写的。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一直以书信联系,我们在信中谈学习,谈生活,谈我们的喜怒哀乐,就像我俩本来在一起似的,没有了相隔千里的距离。可是半学期前,我们的联系中断了,我给她写了两封信,但没有回音,我以为是她厌烦了我不想再和我来往了。原来……今天,我不由得怨恨起妈妈来了。我一封信一封信地拆看,心里就像有根针在一针一针地刺。她在信中满是疑问:“你为什么不回信?是不是生病了?难道是辍学了吗?”我拆开最后一封信,信上说她快要转学了。她惟一的希望是在转学之前能收到我的回信。她还在信中写道:“真正的河流不因干旱而干涸,真正的友谊不因分散而疏远,愿你我的情谊不会随风飘散。”看到这儿时,我真恨妈妈:为什么要拦截我的信?是怕我的学习下降,还是因为别的呢?  相似文献   

18.
三年前,我开始给香港的一家媒体投稿,与一位文字编辑相熟了,每年的中秋和春节,她还会寄一些贺卡来。但我与她的联系,都是通过信件的。有一次,我在信中询问她是否有电子信箱。过了几天,她就往我信中留给她的电子信箱中回了一封信。信中说,其实我早就想告诉你我的电子信箱,但不知大陆互联网的普及程度,  相似文献   

19.
热点图书     
【紫音插话】《致加西亚的信》原是一篇文章,是阿尔伯特·哈伯德在1899年2月的一天晚饭后写成的,仅仅用了一个小时。创意来自全家喝茶时一次小小的辩论。他的儿子认为罗文是美国在古巴的战争中真正的英雄,他只身一人出发,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把信送给了加西亚。  相似文献   

20.
我鼓起勇气,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诗句写下来,笔尖沙沙作响,心中幻想着当编辑部的工作人员收到我的信时的情景。我希望得到重视,希望有人能读到我的诗句,了解一颗脆弱的心灵。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就这样庄重地寄出了她生平的第一封投稿信。当她在信封上写下地址,将信放进邮筒那一刹那,她是多么的激动,同时也犹豫:在那里,有来自各地的稿件,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我的能被选上吗?终于,渴望让自己作品变成铅字的心情让她松开了手。信被运走了,同时也带走了她的希望。她在焦急地等待着,在不断逝去的光阴中注视着送信的“绿衣人”,一遍又一遍地问着有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