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最近在乡镇中学听了十几节课,有一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都设计了“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可一到讨论时,学生常常默默地低头看书,回答时千人一口,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很难出现愉悦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我们的课堂讨论为何“冷场”呢?这令人尴尬的沉默背后隐藏着什么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蔡爱兵 《学子》2012,(3):23-24
参加过一次次的数学研讨活动,总是听到不少教师这样议论:“这节课好是好,可是平常学不上,平常哪有这么多时间来准备这样一节课呀”。“公开课”作为目前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对教师的正常教学行为起着示范、研讨、交流等作用。无论对上课者,还是听课者,在其专业成长方面,都是一次重要的精神“洗礼”,它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  相似文献   

3.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怎样的语文课称得上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笔者有感于语文教学中的“讲课”、“演课”与“评课”,在此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在“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观摩杭州采荷实验学校黄佳老师上《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的课,就“怎样做一个有吸引力、有魅力的思想品德课老师?优秀的思想品德课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论述了本文的观点:幽默——教学睿智的表现;真诚——力求教育无痕;尊重——从主体需要出发。  相似文献   

5.
校本教研,就是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和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让老师们在活动中思考、讨论、相互交流,在思想的相互碰撞中催生教育智慧,孕育教学灵感。“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校本教研对于教师改进教学,促进专业成长,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实事工程”。  相似文献   

6.
引言:不识庐山真面目——语文课到底怎么上? 一个小学语文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邀请我去讲课。一上课,老师们就提出了最关心也是最核心的问题“语文课到底怎样上?”这些老师都是教学骨干,肯钻研,善思考,有个性,似乎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都是骨干老师,难道连课都不会上?但冷静想想,到底又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7.
当前,各式各样的数学公开课、评优课中常常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似乎不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过多的“展现”是否会削减了学生的能力训练?与此相反,被视为“传统的”教学在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中还有没有价值?有一次,市教研员带领一批教师来听课,我用了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作为试验,上了一节求三角函数值域的习题课,在教学中反复使用“学生板书练习——教师变式讲解——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反思拓展深化——提出新的问题”的流程,得到了一致好评.下面是这堂课的教学程序.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我有幸拜听了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的《24时计时法》一课,其中有一段教学过程引起了本人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思考。而引起我思考的根源则是——黄老师在这段教学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成功的“无事生非”者。部分过程简要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9.
赵松波 《贵州教育》2010,(10):40-41
在新课改大力开展的今天,有效教学已成为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来实现有效教学呢?我认为要在教学中“小而实”:即教学目标定位小而准确、教学手段和方法要落到实处。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一些初步认识,我以苏教版《科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第二课“观察水”的教学内容为契入点,在同伴的帮助下,以“一(个教学内容)拖三(种不同处理方式)”的方式先后上了三次研讨课,在“否定之否定”的“磨课”过程中。开始了自己“痛并快乐”的有效教学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0.
优质课比赛,是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一个历练场。我经常想,优质课比赛比什么?思考有三:一是比人,比讲课老师的综合素质;二是比教学设计,比团队的智慧;三是比教学效果,比课堂真实的生成。那么,作为赛课老师背后的扶持者——教研员,如何引导他们在赛课活动中有效地成长,取得佳绩呢?  相似文献   

11.
何谓“问课”?顾名思义,有追究之意,其目的是追究“为什么”,就是听课者在听完课后,针对授课者在讲课过程中发生的教学现象提出质疑,共同研讨,相互交流,探寻“为什么”,在质疑和争议中,达成共识,共同进步。“问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大到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理念的实施、师生课堂上的互动;小到词句的理解、字音、标点,所有能渗透课改理念的环节都是“问课”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喊得震天响,不论哪一层次的专家讲座,不论何种规格的教学观摩活动,探究一词使用率都极高。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探究活动?怎样的探究活动才真实有效呢?带着思考,我们以“最小公倍数”一课为例进行了课堂实践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自“合作学习”被写进数学课程标准后,“合作学习”已成为评判一个教师是否走进新课程的标志。大凡涉及到新课改的教学研究活动,如优课评比、教学观摩等,执教者无一例外地要在课堂上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次所刊登的四篇课例,就有三例采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那么“合作学习”真如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具有神奇的教学效果吗?我看未必。至少,我在教学实践和教学观察中,没有看到它的神奇,相反,倒是“合作学习”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鲁杨 《中学教育》2005,(12):15-15
在很多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研讨课结束的时候,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结束语——“谢谢同学们配合”。笔在目前参加某市优质课评选活动时,又一次反复听到这样的结束语(竟有三分之一之多的选手使用了这种结束语)。也许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句客套话习惯语口头禅罢了。其实不然。配合谁?当然是配合老师。配合什么?当然是配合老师的教学。教学任务完成了,表演出彩了,课上成功了,老师获奖了,所以要“谢谢同学们配合”。如果教学任务完不成,课上的不成功,还会听到这一声“谢谢同学们配合”吗?  相似文献   

15.
一、“说课”之要义“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它是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课者答辩,在在评议答辩中改进备课,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简而言之,“说课”就是说明这节课为什么这样教。  相似文献   

16.
一、“说课”之要义“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它是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课者答辩,在在评议答辩中改进备课,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简而言之,“说课”就是说明这节课为什么这样教。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怎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又如何在活动中突出学生的数学思考。让活动化课堂充满“数学味”呢?下面结合自己多次执教的“玩小棒”一课谈一些思考与体会。  相似文献   

18.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亦是思考的动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上进。”心理学家认为:“疑是引起注意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学实践证明,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一节成功的课经常是在设疑——解疑——释疑的循环反复中,探究新知,培养思维,完成教学的。因此,设疑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策略。  相似文献   

19.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细致的预设、巧妙的引导、精彩的生成、欢乐的课堂……,在名师名家、一线教师的公开课上,我们都不难见到这样的场景,因为公开课上有我们太多的心血和付出。而作为承载师生双方教学互动的核心阵地——“家常课”,我们是否在落实和表达课改的前卫理念?是否在张扬和历练教师自身的个性才华?是否又在培养和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笔者曾有幸参与了青年名师叶柱老师的一节家常课(家常课,即学校在学期初组织的一项“随堂听课”活动,指提前一天通知教师、紧跟教学进度的一节“开门课”),让我切实感受到叶老师“在寻常中追求超常”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