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是英雄福建一考生“圆以融,中庸之精义也。”对于历史,老祖宗要求“盖棺论定”,但有些时候,往往是某人的棺材也盖好了,评价也写进了史书,却仍然不免会“诈尸”,让人不知如何是好。就像北宋的“拗相公”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中大骂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首,并非“好士”之人。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曾盛赞孟尝君的政客也瞠目结舌。1000年后的今天,我们谈起王安石这一番石破天惊的言论依然心怀敬意,他对于历史的“万世之至论”作了重新的洗礼和拷问,冲破了千百年来围住世人的樊篱。且不说他后来的变法是如何风雷激荡,单是一篇…  相似文献   

2.
谁是英雄福建一考生“圆以融,中庸之精义也。”对于历史,老祖宗要求“盖棺论定”,但有些时候,往往是某人的棺材也盖好了,评价也写进了史书,却仍然不免会“诈尸”,让人不知如何是好。就像北宋的“拗相公”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中大骂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首,并非“好士”之人。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曾盛赞孟尝君的政客也瞠目结舌。一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谈起了王安石这一番石破天惊的言论依然心怀敬意,他对于历史的“万世之至论”作了重新的洗礼和拷问,冲破了千百年来围住世人的樊篱。且不说他后来的变法是如何风雷激荡,单是一…  相似文献   

3.
谁是英雄     
“圆以融,中庸之精义也”。对于历史,老祖宗要求“盖棺论定”,但有些时候,往往是某人的棺材也盖好了,评价也写进了史书,却仍然不免会“诈尸”,让人不知如何是好。就像北宋的“拗相公”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中大骂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首,并非“好士”之人。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曾盛赞孟尝君的政客也瞠目结舌。1000年后的今天,我们谈起了王安石这一番石破天惊的言论依然心怀敬意,他对于历史的“万世之至论”作了重新的洗礼和拷问,冲破了千百年来围住世人的樊篱。且不说他后来的变法是如何风雷激荡,单是一篇文章,便可朗照北宋的万里荒原了。  相似文献   

4.
谁是英雄     
《新作文》2006,(1)
“圆以融,中庸之精义也。”对于历史,老祖宗要求“盖棺定论”,但有些时候,往往是某人的棺材也盖好了,评价也写进了史书,却仍然不免会“诈尸”,让人不知如何是好。就像北宋的“拗相公”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中大骂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首,并非“好士”之人。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  相似文献   

5.
谁是英雄     
阿里 《中学文科》2006,(3):15-15
“圆以融,中庸之精义也。”对于历史,老祖宗要求“盖棺定论”,但有些时候,往往是某人的棺材也盖好了,评价也写进了史书,却仍然不免“会诈尸”,让人不知如何是好。就像北宋的“拗相公”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中大骂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首,并非“好士”之人。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  相似文献   

6.
谁是英雄     
“圆以融,中庸之精义也。”对于历史,老祖宗要求“盖棺论定”,但有些时候,往往是某人的棺材也盖好了。评价也写进了史书,却仍然不免会“诈尸”,让人不知如何是好。就像北宋的“拗相公”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中大骂孟尝君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是一篇翻案性质的论说文,抨击了“鸡鸣狗盗之雄”“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历代文论家对它的评价极高,但王安石提出的观点笔者却不敢苟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四册教科书选了王安石两篇短文———《读孟尝君传》和《伤仲永》,因文章所谈都是人才问题,故可从中初步探析王安石的人才观,这对我们深入理解课文,搞好课文教学乃至培养高素质人才都是十分有益的。王安石人才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人才悲剧究可哀 对“上之人”不能慧眼识英才的悲剧和人才夭折的悲剧抒发了深沉的慨叹和无限的惋惜,对其原因尤表痛心!《读孟尝君传》用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的“嗟乎”发出不可遏止的强烈感叹:既对世人囿于传统之见,人云亦云地一味盲目赞颂孟尝君“能得士”表示遗憾,又对孟尝君名不副实,无…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读了史记的《孟尝君列传》后,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读孟尝君传》全篇仅九十字。原文如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曾作过北宋宰相,在文学造诣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千百年来,由于人们对古人盲目迷信,盲目崇拜。束缚了思想,都认为这篇文章说得有道理,甚至有人著论吹捧说:“此文短小精焊,论辩性极强,跌宕多姿有力地驳斥了世俗人称道孟尝君能得士的观点”。我认为大谬不然,王安石此文徒表现  相似文献   

10.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有这么一段文字: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收之,曰:“诺”对这段文字中的两次答问“客无好也”“客无能也”,陈钟梁、张振华两位老师在《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上发表的《(冯谖客孟尝君)导读》一文中认为是冯谖自述。对于此说,笔者不敢苟同,特在此与陈钟梁、张振华两位老师商榷. 其一,冯谖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寄食孟尝君门下,我以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引述的  相似文献   

11.
《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齐策》 ,文章写了冯谖帮助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局势中保住地位的事。虽按时序写来 ,却波澜层出 ,引人入胜 ,充分表现了冯谖非凡出奇的远见与才能 ,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的奇特风采 ,真可谓一篇传写奇人的妙文。文章起笔写冯谖请托于孟尝君门下 ,因曰“无好”、“无能” ,孟尝君“笑而受之”。孟尝君是战国著名四公子之一 ,三千门客中 ,如此“无好”、“无能”者还属少见。冯谖曰“无好”于收留自然有利 ,而“无能”的话来日在众门客中又何以立足呢 ?曰“无好”、“无能”是真是假 ,还是别有他谋 ?首段…  相似文献   

12.
对王安石的名篇《读〈孟尝君传〉》,评说已经很多。我在备课中,从教学需要出发,尚有二得。(一)狭隘的概念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理解本文的关键,是弄清楚王安石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真正的‘士’。”这是十分中肯的。在王安石心目中,“士”应是有政治家眼光和谋略,有治国安邦平天下的胆识和才干的人。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所选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是一篇文短意邃,属于读后感之类的杂文。全篇不足百字,笔势峭折,辞气横厉。王安石以政治家风度来看待孟尝君养士得士的断语,历来评价很高。清代沈德潜评之曰:“语语转,笔笔紧,千秋绝唱。”最近南京大学周明同志认为“王安石是从能否‘制秦’这个高度衡量是否得士标准的。由于立足点高,评论中就抓住了要害,文气  相似文献   

14.
寥寥九十字而被誉为“千秋绝调”。再度仰名捧读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至再至三,由衷钦佩作者的大论拔俗,石破天惊;笔力千钧,高屋建瓴。但是拍案称奇之余,掩卷沉思,远古的烽烟却在记忆的屏幕上熊熊燃起一大疑问:孟尝君果真是鸡鸣狗盗之雄吗?作者慨叹“孟尝君特鸡呜狗盗之雄耳”,理由在于“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南面而制秦”。孟尝君未能“南面而制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及其理论体系被称为“荆公新学”,由此可见王安石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他的哲学思想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特色,这一思想体系不仅代表了王安石本人的学术水平,而且在当时就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其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真理”性认识和其理论特质对于后来的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林革  殷英 《湖南教育》2007,(11):44-4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选编了刘德斌、王子野、谢纯昌三位先生关于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的争鸣文章,三位先生的见解大相径庭,所争论的焦点是孟尝君到底能不能“得士”。  相似文献   

17.
冯谖是一个“贫乏不能自存”的人,不得已寄食孟尝君门下,孟探问他“何好、何能”,回答是“无好、无能”。果真“无好无能”么?从他以后的行为来看,他倒是有好有能的。好的也可以说是“义”,能的是为人“市义”,帮人家树立声誉,给人家在互相倾轧的情况下谋个安全之策——能耐倒还不小!他之所以不直接表明自己的好和能,这也正反映出他的聪明和较有品德的地方。孟尝君对待求为食客的冯谖是“笑而受之”。态度虽还宽厚,但不能说没有轻视的成分。只是这种轻视非常符合孟的身分罢了。至于孟的左右,则大都是一些善于窥伺主人颜色的奴才,他们对冯在物质上是“食以草具”,在精神上的奚落,更是可以想见。后来  相似文献   

18.
《战国策》中《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对那位三次弹铗而歌、一次次要求提高个人生活待遇的食客冯谖,人们无不赞赏,认为他见识过人且精明干练.而对于冯谖的主人孟尝君,人们则多投以冷目,认为他是个低能平庸的贵族,其头脑眼光远在冯谖之下.平心而论,如此看待孟尝君是颇不公允的.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闻名天下的四大公子之一,曾总领五国相印,手下策士三千,假如孟尝君是个眼光短浅的平庸者,五国何以把大权交给他?三千策士何以追随左右,难道仅仅是为了混饭吃?这说明孟尝君是一个有威信能服众的统治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富有魅力、领导有方的好领导.的确,只要仔细品味《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就能深切地感受到孟尝君的“领导”魅力和风范.  相似文献   

19.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比较进步的政治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人才学家。郭沫若对他评价很高,说:“我对于王安石是怀抱着一种崇敬的念头的,实际上他是一位大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很难得找到可以和他比配的人。他有政见,有魄力,而最难得的是他是比较以人民为本位的人。”(郭沫若《历史人物·序》)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司马光由于两人政见不同,因而对王安石的评价有失偏颇。他一方面用“谗佞幅凑、败坏百度”婉转否定王安石新政的政绩,另一方面屡屡制造王安石“执拗”的舆论,以说明王安石的刚愎自用。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