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哈罗德·品特在《看门人》中通过话语权利的争夺和舞台动作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隔阂无法消除,彼此的存在亦即彼此的威胁,外在空间的压抑象征着生存选择的艰难。品特戏剧的表现方式是多维而前瞻性的。  相似文献   

2.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作品常常表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与隔阂以及人类生存状态的动荡与飘摇,形成了独特的“品特式”(Pinteresque)戏剧。品特作品向来以神秘怪诞著称,而他本人又强调“文本的自足性”(the self-sufficiency of the text)而拒绝阐释,令人以为他的作品均出自作者的杜撰虚构,但事实上品特的作品与其自身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描述作者和人物的关系时品特曾这样说道:“在一定程度上,你和他们玩的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游戏,是猫捉老鼠,捉迷藏,躲猫猫。”本文以“游戏”这一品特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经历为出发点,结合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以品特的早期代表作品《房间》为例,从品特的童年游戏、品特创作过程中的游戏和品特戏剧作品中的游戏三个方面探讨了游戏对品特自身及其戏剧创作的巨大影响,由此推断品特的戏剧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是其早年生活中游戏的继续和替代。  相似文献   

3.
周静 《考试周刊》2012,(75):22-23
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叶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他的创作实现了荒诞与现实的统一.又充满了戏剧张力。“张力”一词作为文学评论术语指的是互补物、相反物和对立物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本文试用张力理论分析品特的戏剧《山地语言》。  相似文献   

4.
英国著名戏剧家哈罗德.品特的戏剧《看门人》曾让他一举成名。该剧具有品特创作风格的突出特点,蕴含着多重的意义代码。其中,品特设置了一尊佛像,以此来象征剧中人戴维斯的遭遇和身份的不确定性。剧情以佛像开始,以佛像被砸碎结束(喻指戴维斯的到来和离去)。品特用含混的言语和剧中人物之间的冲突,营造了一种无时不在的紧张气氛,让威胁的主题贯穿剧的始终,使读者通过该剧的现实主义的外表,感受其中蕴藏的强大的戏剧张力。  相似文献   

5.
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是英国著名的荒诞派戏剧家,其作品中刻画了许多试图通过圈禁自己,从而想要躲避外部威胁与袭击的小人物。本文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出发,分析品特中期剧作《情人》(The Lover)中的物质空间与心理空间,探讨在品特建构空间的过程中,人物之间如何通过争夺空间来构建自我身份并树立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6.
创伤文学描述的是历史性创伤事件诸如战争等对个人潜意识的影响。品特的许多作品都隐含了他对创伤精神内涵的思考。通过对《尘归尘》的分析,发现品特戏剧人物的创伤记忆来自二战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历史记忆。品特从当今所有暴行中都看到了它的影子。战争创伤对品特产生的影响更多的是一种对社会和人类关系内在性的感悟,是对各种恐惧和威胁的体会和感觉。  相似文献   

7.
“荒诞派”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西方的一个重要的戏剧流派。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在《荒诞派戏剧》中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分析了它们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把它们正式命名为“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贝克特、品特、尤涅斯库、阿达莫夫、涡比和库塞尼等。他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世界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不可理喻的荒诞性;人与人之间互相隔绝、孤独陌生的荒诞状态;人被物化、人与物隶属关系的彻底颠倒;人失去自我本质的异化。荒诞派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威胁主题和以重复、停顿、沉默为特点的品特式语言特点入手,解读了英国剧作家品特早期独幕剧《送菜升降机》中的“品特风格”。  相似文献   

9.
陈伟彬 《文教资料》2008,(12):16-18
本文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诙谐理论.探讨当代英国戏剧家,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品特戏剧<升降机>中的诙谐三角艺术,揭示品特戏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品特的戏剧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英国作家哈罗德&#183;品特获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在解释品特获奖的原因时,瑞典文学院评论他是二战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他“在戏剧作品中揭示出隐藏在日常闲谈之下的危机,切入压抑的封闭空间”。文学院说,品特“令戏剧回归其最基本的元素:封闭的空间、意想不到的对话,人们处于相互的支配之下,伪装被剥落”。文学院认为,品特开创了“品特派戏剧”,影响了整整一代英国戏剧人。  相似文献   

11.
瑞典学院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品特"强行打开了受压抑的封闭房间",这句话看上去让人难以理解,实则是领悟了品特作品的主旨。品特所要阐述的观点正是外来的势力和威胁不断使得现代人岌岌可危,蛰居在自己的狭小空间之中。"房间"实际上正是现代人试图得到安全和庇护的最后的避难所,而这种庇护却根本不可能奏效。  相似文献   

12.
"犹太情结"是指一个作者在犹太文化影响下进行创作。由于品特自身的犹太人身份和个人经历,他的戏剧所体现出的作家身上的犹太情结显然是其戏剧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品特的戏剧《回家》中的父子关系上就尽显了作家的犹太情结,可以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他的戏剧。  相似文献   

13.
哈罗德·品特是英国荒诞派戏剧最有影响的作家,他发表过诗歌散文、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但他的艺术才华、杰出成就主要表现在二十几个剧本上。如《生日晚会》、《房间》、《升降机》、《隐隐作痛》、《整夜在外》、《看房人》、《回家》、《昔日》。他的剧旨在揭示作为人们交流思想工具的语言已成为人们沟通思想的障碍,人们因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无法正确地理解他人而感到痛苦;人们缩进贝壳式的小屋,企求宁静安详的生活,而这种镜子式的生活随时都有可能被外来人的侵入、外来力量的袭击而砸得粉碎;人深感自己是被抛到存在中来的非人化的存在,人生毫无意义,生活没有目的,没有根基,只有孤独忧愁、恐惧绝望;人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只有在他人身上寻回失落的人格。语言危机、恐吓威胁、非人存在,寻找自我是品特再现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相脱节、不谐调而造成的人生荒诞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哈罗德·品特是20世纪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一生的戏剧创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威胁喜剧、家庭戏剧、记忆戏剧和政治戏剧。《回家》是哈罗德·品特家庭戏剧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手法在延续了威胁喜剧的艺术特点之外,还融入了家庭伦理等耐人寻味的道德元素。它以荒诞、匪夷所思,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人物关系为主线,以错位失衡的伦理关系作为反映当时社会道德的突破口,从另一层面丰富和发展了荒诞派戏剧的本质与内涵。  相似文献   

15.
品特的语言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但不少学者用传统的语言学方法对其进行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分析很容易让文学文本脱离任何语境。然而语用文体学的发展可以弥补现有的对品特戏剧的文体研究的不足。借助这种新的方法解读品特的《看守人》这部剧,会发现整部剧是一场权力的游戏:剧中人对狭小生存空间的守护和侵占映射出其内心对生存安危的忧虑及对外在威胁的恐惧。  相似文献   

16.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与品特的<回家>在题材、故事、人物、结构和意趣等方面一脉相承.比较二者,不但能彰显各自的戏剧张力与内涵,而且还共同呈现出一幅更为切近、深邃的人生画面.这既是一次作者与作者之间血脉关系的再呈现,也是一次作者、读者、观众与你我之间的心与心的面对和交流.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的玩笑理论为哈罗德.品特的早期戏剧特别是《送菜升降机》提供了很好的诠释。此剧中,班一直在读报纸上报道的故事,他是玩笑的制造者,格斯是听众。但是,格斯在玩笑构造创建的测试中失败了,他没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错误地与另一方结了盟。最后,他发现自己处在了班的枪口下面。在品特的其它早期戏剧中,人物之间的结盟也比隔离更出人意外。  相似文献   

18.
在哈罗德·品特的三部戏剧作品《回家》、《情人》和《微痛》中,家庭中的女性人物都表现出背离妻子身份的情人形象。对身份固定性的打破,使得这些品特女性成为父权体制中的不稳定因素,从内部对传统性别秩序产生了冲击。从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影响下的女性理论视角进行解读,这些品特女性利用符号态的特质动摇了封闭的父权象征语言体系,为女性乃至所有个体的存在方式揭示出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几米说过:"没有阻力的世界,少了感人的戏剧张力。"在中国戏剧理论和批评中流行一种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戏剧中矛盾的体现,它包括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他人的冲突以及人自身的冲突,具有尖锐激烈、高度集中的特点。《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相似文献   

20.
《哈姆莱特》的阐释多为近现代自然主义戏剧观所囿,因而在阐释与批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而如果在1601年的英国基督教化与中世纪英国宗教戏剧的语境中解读《哈姆莱特》,则可以看到:剧本表现的是一个类基督教圣徒成长的心路历程,并且在《哈姆莱特》与《圣经》的《新约》之间存在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