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湘西作家、京派代表人物沈从文的小说具有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魅力.“蛮性”书写作为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一道不可忽视的独特风景线,更是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有所体现.沈从文的“蛮性”书写内涵丰富,结构新颖,渊源深远,不仅是对湘西边城中野性、血性、烈性的生命强力的礼赞,也是对自然生态和人格灵性的彰显,更是作者自身关于人性与生命的深刻思考.作者于独特的湘西苗文化和湖湘楚文化的浸润下,抒写出了“蛮性”的湘西世界中自然原始生命的美好形态.  相似文献   

2.
《怀化学院学报》2014,(4):F0003-F0003
正湘西文化处于湖湘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云贵高原文化的交汇地,与湖湘文化、楚文化、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世世代代的土家苗汉儿女在湘西大山里叩石垦地、繁衍生息,各种民族传统及地域文化相互碰撞、包容共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文化。芙蓉楼、妈祖庙、风雨桥、高庙遗址、洪江古商城、凤凰古城、里耶秦简、溪州铜柱、土司石刻等名胜古迹经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散发出魅力湘西独特而悠远的韵味,古今中外无数文人骚客为之神往,屈原、王昌龄、王阳明曾在此生活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  相似文献   

3.
湖湘文化是各种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结果。从湖湘文化演变的过程看,它历经了历史上的三次大融合:南宋时期,理学思潮兴盛.湖湘学派崛起.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近代时期,西学东渐.经世之学的链接,古代湖湘文化转变成近代湖湘文化,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湖湘文化的巨大社会效能充分发挥。从这三次文化大融合足以发现湖湘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融汇百家,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4.
湖湘文化哺育了无数千古风流历史人物,尤其是近代以来,湖湘子弟在实践湖湘文化的同时,又以不懈的努力,极大地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这是文化和人协调发展的典型。本文以章士钊为例,从湖湘文化对章士钊的影响、章士钊对湖湘文化的认同以及发展等方面,探讨了湖湘文化与章士钊的关系,试图说明近现代湖湘子弟,既是湖湘文化的继承者,又是其新境界的创造者,他们与湖湘文化之间是一种"反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湖湘文化的"霸蛮"、"火辣"特征互补结构,有一种灵泛、灵动、灵性的文化基因。表现为船山美学在审美生存态度上的"灵泛适性美";审美观照活动中的"灵动洒脱美";审美意象创造时的"灵性潇湘美"现象。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代以来我国同西方文化的不断冲突与融合,传统的湖湘文化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变迁,历史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在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戊戌至辛亥时期湖南教育近代化进程稳步向前推进,培养了众多的新型人才,从而也为湖南社会向近代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白薇,是中国现代文坛上闪耀过后又被人遗忘的一颗流星。她的一生跨越了二十世纪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湖湘文化始终贯穿于其文学创作与社会实践。白薇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充分表现出湖湘人至情至性的浪漫情怀、心忧天下的政治意识、霸蛮刚倔的不屈精神和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受湖湘文化影响,白薇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映体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隐秘融合。  相似文献   

8.
李文娟  田筱鸿 《文教资料》2012,(29):119-120
近代以来,湖湘文化深刻影响了一批投身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湖湘人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罗荣桓是实践湖湘文化的精英代表之一,他长期从事思想工作,为我军的思想教育工作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本文从罗荣桓的思想教育理论的湖湘特征和时代价值两个大方面着手,阐述了罗荣桓对湖湘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9.
由于对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不同性理解,体育文化的价值观亦有所不同。从有用性视角去考察湖湘体育文化的价值观核心是"经世致用",湖湘体育文化思想上的爱国主义和实践中的霸蛮敢胜的精神气概正是"经世致用"价值核心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湖湘文化影响了周敦颐,而周敦颐的思想是湖湘文化的思想基础。周敦颐的做官须先“立诚”成“圣”人的为官论影响了湖湘人的价值取向;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刚直倔蛮与善思多义是湖湘人典型性格;周敦颐大力办学兴学促进了湖湘教育的兴盛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高低语境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之后,根据文化是一个综合性整体的特点,讨论两者之间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接着从认知的角度,分析造成高低语境文化差异的历史因素及其必然导致交际模式的差异,从而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同时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了高语境文化形成的两个条件。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当社会文化发生变革时,文学与文化总表现为双向运动:一方面,文化变革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文学出现相应变化;另一方面,文学又担任着重要精神职责,成为文化变革的重要力量。正是这种关系,造就了 20世纪40年代中外、古今、雅俗文化的综合,80年代精英文化和90年代大众文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和而不同”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同源同质,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阻碍发挥两地文缘纽带作用,促进经贸合作的因素。文章具体分析两地文化的差异,并提出利用两地共同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以促进两地文化融合的思维。  相似文献   

14.
在加拿大这个“枫树之国“中,并存着几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根深蒂固的英国文化、倔强不屈的法兰西文化、日渐入侵的美国文化等等,这便形成了加拿大社会的多元文化现象。然而这并非毫无根由的,它有看深刻的历史渊源。走进加拿大的社会,回溯其历史源头,也许会从中找到某些答案。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对西方文化学习交流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程的一隅。在对待中西文化上,和而不同(倡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异而求和(寻求发展文化的共通性)、和衷共济(探求异质文化的共存之道)、和合共生(探求异质文化的共荣之道)无疑是一种正确的、共赢的态度。对待中西异质文化的态度,一要学习先进,二要立足国情,三要综合创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启示是:善于辨别,重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立足国情,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放眼世界,正确分析对待异质文化;提高素质,注重对国民人文素养的培养。总之,以理性精神对待异质文化,不仅意味着治学的诚实和严谨,还意味着独立自主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信息资源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化一体化,促进了网络化的诞生。化作为人的创造呈现出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及异质性绵延,因此,一方面网络提供了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化直面的加力平台;另一方面在各种化的多元互创中,与之相伴随的则是化“去国怀乡”的愁绪和寻找往古之梦的冲动。走向世界的民族需要在网络世界上建立自己化的家园。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主义之"新",在于它是一种将历史文本化,用文化阐释的方式解读历史的理论,它关注的重心不再是由实在事件构成的"历史",而是由话语符号构成的文本和贯穿于文本之中的"文化",因而对其更为准确的描述应是"历史文化主义"。相对于原来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历史主义而言,它将一种对于文学而言的外在性历史视角,转化为文化场域内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将历史文本化,历史首先被视为一种文本的建构而非客观的存在,动摇了历史叙述中那种根深蒂固的语言透明性,使外在性的历史以"文本—文化"的方式转化成了内在性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之间建立起互文关系,将形式方法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将原有的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转化成了一种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跨文体互文",新历史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方法的纯内在性。这种泛文本化的思想方法为文化研究开辟了道路,形成了一种文化诗学、历史诗学。但这种文本化的方式依然存在着两方面的困境:其一是使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二元对立的否定性结构更为显著;其二是使"历史"被抽空了丰富性的内核,成了空洞的概念。新历史主义的这种困境也是文学理论尝试以二元对立的共时性结构来批判实证主义、经验主义,重建一种文本自律性的理论体系这一尝试的最终困境。新历史主义使文学理论走到了"文学之外",却没能使文学研究以一种新的方式真正地走到"文化之外"、"文本之外",新历史主义者依然没能走出杰姆逊意义上的"语言的牢笼",将一切泛文本化实际上否定了文学有任何超越文本之外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从美国大学生蓝球联赛(简称NCAA)和中国大学生蓝球联赛(简称CUBA)的成功举办,揭示了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内涵。论述了体育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动感的化,论从历史的视角和对中西方体育化的比较,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淡同的维度,论述了高校体育教育的社会化价值及其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并将体育化上升到哲学和理论思维的层次。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民族,相同动物或不同动物,它们的隐喻含义都在某一种程度上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造成的大部分原因在于两个不同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隐喻的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动物词汇中,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动物的隐喻也存在差异。该文结合隐喻的相关概念,从古文化角度,分析了一些典型动物隐喻的区别,以更好地理解英汉差异;了解西方文化,学有所用。  相似文献   

20.
论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的本质从某个方面说,它是“现代人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的一种愉快的学习活动,人际交往活动”。旅游与历史之所以被扯到一起,其中介就是文化。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其一,两种文化概念涵盖的内涵与外延不同。历史文化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甚至可以包括旅游史上的旅游文化,但它并不全包含现代旅游文化。其二,追求的目的与社会功能不同。研究历史文化要达到的目的,是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找出普遍性的意义,它是历史研究的一个分支。旅游文化研究要达到的目的在于发掘其表现形式及其个性意义,更着重从主观审美角度来扩展它的价值,张扬其能激起旅游动机的价值。从社会功能来看,历史文化主要是教育的功能;旅游文化主要是审美的功能,而且是全人类的。其三,物化表现形式不同。作为历史文化来说,它是过去历史的物化和程式化的表现,它具有不可改变性和不可创造性。旅游文化则具有可塑造性,它完全可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其亮点就在它的特色和它的文化底蕴。区别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就能主动地挖掘旅游人文资源中的历史文化,利用历史文化,并从理论上指导旅游人文资源的建设在外延和内涵上的拓展与开发,就能使我们的旅游研究、教学、实践不再停留于表面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