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在让学生听完《春天的手》的录音朗读课文后,我问:“听完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学生积极发言。甲说: “我觉得阿姨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乙说:“我觉得春天很美。”丙说:“我好像看到春天已经来了。”丁说:“我觉得春天是‘叫喳喳’的!”他刚一说完,全班都哄笑起来。我当时一怔,以为他是想在同学面前捣乱,有点生气。但当我想起“倾听着  相似文献   

2.
松鼠     
今天上《松鼠》一课时,我问道:“你们喜欢松鼠吗?为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喜欢松鼠美丽的外形,有的说喜欢松鼠吃东西时可爱的样子,有的说喜欢松鼠毛茸茸的模样……正在这时,李冰赫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喜欢松鼠,因为它顽皮捣蛋!”啊,他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我问学生们:“你们觉得,用顽  相似文献   

3.
有一位农村教师在检查《夜莺之歌》(六年制小语第十册)自学效果时问:“你们觉得本文的结尾写得怎样?”这时有三个学生相继回答说:“本文结尾含蓄,耐人寻味。”教师说:“很好。”于是,对本文结尾的处理就以这样草率的问答而告结束。课后,笔者好奇地问了这三个同学:“《夜莺之歌》的结尾  相似文献   

4.
巧招儿     
这是去年教学《第一场雪》的事,当时有二三十位青年教师来听课。在导读理解中,有学生提问“瑞雪兆丰年”中的“兆”是什么意思?有一位学生答“预兆”,我说:“对”。但一转念觉得“预兆”一词学生也不一定懂,就又问:“‘预兆’是什么意思?”学生答不出来。  相似文献   

5.
记得第一次上《可能性》这课,有个孩子天真地说了一句“:老师!我觉得今天的课不像数学课!”令我哭笑不得,但更让我深思:数学课要“生活味”,更要“数学味”《。可能性》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加领域“概率与统计”中的内容。课前,我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对区分“可  相似文献   

6.
9月12日《北京青年报》载:由于学生提出反对意见,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版语文教材。该教材副主编称,学生用的教材应由学生说了算。乍听此消息,似乎觉得有理,“学生用的教材应由学生说了算”,这话将当下流行的“学生主体地位说”推向了极致。可细细品味似乎又觉得不妥,不禁要反问一句:这样做到底是对学生的尊重还是迁就?新课程改革从酝酿到实施,无疑是一场由思想内容到外在形式的革命。《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设计、乃至学…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听一位青年教师上《鸟的天堂》一课,当朗读完第八自然段后,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会觉得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此时,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的说:“因为作者出神地盯着绿叶看,看久了,眼睛都看花了。”有的说:“叶子的颜色绿得太耀眼了,所以觉得?..  相似文献   

8.
小事不小     
之前已经和学生们说过:《长亭送别》先搁下不讲。但到了上课前突然“心血来潮”,觉得还是有必要讲讲。  相似文献   

9.
一《说文解字》(以下简作《说文》)在释义、析形、注音时常用“一曰”别为一说。关于《说文》中的“一曰”,段玉裁云:“凡义有两歧者出一曰之例。”①又云:“凡一曰有言义者、有言形者、有言声者。”②我们觉得段氏所言,尚嫌未尽。本文试就“一曰”在《说文》释字体例中的功用陈述个人浅见,以就正于海内方家。 二  相似文献   

10.
争论的故事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有一篇课文《争论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兄弟俩看见一只大雁飞来,想把它射下来,但是,一个说要煮着吃,另一个说要烤着吃。哥俩为了大雁的吃法而争论不休,结果大雁飞走了。故事揭示的道理是做事要注意抓住时机,不要进行无谓的争论,否则就会错失时机。在教学中,当学生通过朗读、讨论、辩论等,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听了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后,学生的回答有好多种,其中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回答:学生1:“我觉得他们不能去射大雁,要保护动物。”学生2:“我觉得他们哥俩没有必要为了一只大雁争论不休,这样会伤了和气。”学生3:“我…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观摩活动中 ,有位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 ,当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狐狸第三次说的奉承话时 ,问学生 :“乌鸦的羽毛和麻雀的比起来 ,谁的更漂亮 ?”好几位学生都说 :“当然麻雀的羽毛更漂亮。”这时却有一个男生站起来说 :“我觉得乌鸦的羽毛更漂亮 ,因为我喜欢黑色。”老师先是一愣 ,随即迫不及待地挂出课前准备的乌鸦和麻雀图 ,引导对比 :“你们看 ,麻雀的羽毛呈淡褐色 ,而且有花纹、有斑点 ,乌鸦全身黑乎乎 ,谁漂亮呀 ?”经老师这样一强调 ,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 :“麻雀的羽毛更漂亮。”包括刚才那位觉得乌鸦羽毛更漂亮的小男孩也撅着嘴…  相似文献   

12.
曾读到这么一则案例:一个语文教师在上《坐井观天》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一位同学说:青蛙出了井口后看到花儿、蝴蝶和蜜蜂,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白活了。一位说:青蛙坐飞机环球旅行,说“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一位说:青蛙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吓得向小鸟求救。可一位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哄堂大笑,教师马上打断了该同学的话,并随口说:“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后来这位教师在批改写话作业的时候,发现他批评的那…  相似文献   

13.
讲完《龟兔赛跑》一课后,我问学生:“看到乌龟取得了比赛的胜利,你想对乌龟说些什么?”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乌龟学习,不怕困难,做个有志气的人。只有周坚,一个我觉得怪怪的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乌龟是乘人之危。”我心里暗暗吃惊,一年级的孩子居然提出了如此尖锐的问题,猛然间还真难以应答,只好把问题抛向学生:“你们对周坚同学的看法有不同的意见吗?”“小才子”方俊恺发言:“我认为小乌龟不是乘人之危,因为并不是小乌龟让小白兔睡觉的。”周坚不服道:“小乌龟看到小白兔睡着了,为什么不叫醒它?”方俊恺辩解道:“小乌龟没看见。”“不可能…  相似文献   

14.
学完《小珊迪》一文,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人感动?”学生有的说,小珊迪再三请求“我”和同事买火柴时让人感动;有的说,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后,还不忘叫弟弟送零钱让人感动;有的说,小珊迪临死前心里还想着弟弟小利比……学生  相似文献   

15.
新上任的语文老师第一堂课布置的作文是《我的理想》,刚在黑板上写完标题,下面就唉声叹气.老师很吃惊,就问一个学生:"为什么你会有这种反应?"学生说:"老师,您是让我说真话吗?"老师回答:"当然要说真话."学生立即说:"我觉得这个作文题目太可笑啦!"  相似文献   

16.
北宋哲学家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看来古人根据自己教学和读书的经验对“质疑”持褒扬态度。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值得作进一步探究,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一、质疑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育者自己要带头打破迷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如《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物》这两篇课文,按照教参书上的说法以及多年来的传统观点:《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自己亲弟弟于勒,由厌恶到盼望再到躲避的态度变化,表现了…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三册编录《茶花赋》(杨朔)、《背影》(朱自清)时,在“思考和练习”题内,各有一个关于构思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掌握。我觉得尚有可议之处,谨陈鄙见,以作商兑。先说《茶花赋》。课本编列的题目中有一个是: 为什么说“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就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结合课文说说作者这个构思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上课铃响了,我带着微笑走上讲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鲁彦的《听潮》。人们都说读鲁彦的《听潮》有一种美的享受,你们用了两个早自习的时间朗读了这篇课文,觉得怎样?谁能谈一点吗?老师这一同,使同学们限入深思,片刻,学生甲说,我觉得作者对潮声的描写很细致,读时或给人一种温柔美,或给人一种气势美,有一种如闻其声的感觉。学生乙说,文中的比喻句、动词、形容词用得贴切形象。学生丙说,我觉得读了这篇文章后使人产生联想,如海睡图这一段,可以把人带到恬静的温柔的画面之中。……  相似文献   

19.
我读了朱彬同志写的《讲课的艺术》(见三月十八日《人民日报》)一文后,觉得所介绍的语文教学方法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一、作者说:“王企贤老师在讲《一碗炒面》一课时,就好像一位革命老人讲述自己亲身经历似的……他总是一再引导学生去考虑要是自己处在那样的环境里可能会怎样,这  相似文献   

20.
前两天听一堂公开课《嫦娥奔月》,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课中,教师问:“读了故事,你觉得嫦娥是个怎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觉得,嫦娥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一学生说:“我觉得,嫦娥是个为民着想的人。”还有一学生说:“我觉得,嫦娥是个美丽聪明的人。”……学生发言的内容本身没有问题,完全体现了教材想要传达的思想或者人文的熏陶,也就是说,人物本身蕴含的道理,从学生的言说内容看,已经成功地渗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