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明 《今传媒》2004,(2):37-37
古装电视剧《天下粮仓》轰动一时,意得志满的编剧、导演一干人等又聚在一起打算侍弄姐妹篇《天下大业》。据透露,该剧将沿用当前影视界“美人计”的惯用伎俩,启用一些青春靓丽、朝气蓬勃的青年演员,并将其定位为“宫廷青春偶像剧”。  相似文献   

2.
李瑞 《传媒》2017,(21)
据统计,2017年1月至7月,国产电视剧产业投资热度和规模继续保持高位,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138部5648集.在近两年的爆款电视剧中,青春偶像剧占据了很大比重,如表达年轻新主张、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青春偶像剧《冰与火的青春》《加油吧实习生》《择天记》等不仅收视火爆,还一度成为当时的热点话题,并在丰富受众精神世界、提高道德素养、培育良好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笔者从粉丝文化、青年文化、大众文化等理论视角入手,通过对部分偶像剧展开案例分析,探讨我国青春偶像剧的特色,以及消费文化视域下青春偶像剧的发展方向,以加深对国产青春偶像剧认识,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蕴含和价值诉求,助力青春偶像剧成为正能量传播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3.
对于“韩流”二字,人们并不陌生。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活跃在电视荧屏,由此在我国形成一种独特的韩国文化景观。中国最早引进的韩剧是1993年的《嫉妒》,但并未受到观众广泛的关注。直到1997年的《爱情是什么》首次在央视播出.其最高收视率达64.9%.成功打响了进军中国市场的第一枪。之后的“韩流”便再也没有冷却过,很多频道专门设立韩剧剧场。中央8套就是典型。从早期的《看了又看》《人鱼小姐》《黄手帕》等家庭伦理剧,《蓝色生死恋》《天国的阶梯》《对不起我爱你》等爱情悲剧,再到2013年的《继承者们》,尤其是《来自星星的你》再次刮起了一股强劲的“韩流”风。如今,主打青春偶像剧的韩剧为何能俘获一大批观众的芳心?下面,笔者试图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安锋 《传媒》2017,(14)
韩国青春偶像剧是韩流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我叫金三顺》《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等诸多"现象级"韩国青春偶像剧在中国的成功传播,主要得益于韩国电视制作者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范式创新和文化创意,将自己的创意用于制播后将其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进而充分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这种强大的传播能力和发展特色,值得我国青春偶像剧的制作者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大陆第一部公认的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出现至今,青春偶像剧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同时,由于青春偶像剧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使得青春偶像剧成为当今电视剧生产和消费的热点。那么青春偶像剧到底具备怎样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得到众多青年受众群体的青睐,  相似文献   

6.
相比本土偶像剧,来自欧美、日韩等国家及港台地区的外来偶像剧,在我国内地有更大的受众影响力,其以互联网络为主的传播渠道要素,在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同于众多对非本土偶像剧流行原因的传媒体制、社会文化等宏观考量角度,本文将从渠道角度,分析受众对网络的选择原因及其对偶像剧传播效果的影响;对当下年轻人的偶像剧文化流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新媒体受众的特征,更对中国文化的网络跨文化传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茜婧 《新闻世界》2013,(1):118-119
本文以偶像剧《爱情公寓》为案例,对其粉丝的行为进行研究,总结出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偶像剧粉丝的行为模式及特点。研究发现在网络视频和社交网络的驱动下,传播方式的革新对偶像剧粉丝的行为产生了影响和改变。具体来说,偶像剧粉丝不那么疯狂,参与度有所降低、积极性有所减退,粉丝之间也不需要组成粉丝团以求得“归属感”和“依赖感”。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大丰富,受众的素质也日益提高,变得愈加众口难调。新时期,受众究竟需要怎样的服务性报道,服务性报道究竟该如何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符合受众口味?我们认为,服务性报道要转变传统的“传者中心”的观念,形成“受众中心”  相似文献   

9.
周杰 《新闻爱好者》2010,(3):99-100
《丑女无敌》是湖南卫视自制偶像剧。该剧自2008年播出以来,创造了新一轮的电视剧收视高潮。该剧在大胆创新的基础上,把握了受众的品牌认知、身份认同等心理,因而受到热捧。  相似文献   

10.
《新青年》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新闻短评栏目“随感录”,以“小我评论”的独特评论形式,在同类评论中独树一帜,在当时引起了重大反响。《新青年》“随感录”的“小我评论”特点为:以“小我化”的角色扮演贴近受众心理;以人性化的阐释方式实现理论传导;以冲突性的思想阵营形成舆论多数;以个体化的批判与精神呐喊重塑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朱文轩 《青年记者》2006,(17):51-51
中国目前只有时尚杂志,没有新闻杂志吗?新闻杂志的广告受众和新闻受众一致的环境还没形成吗?“冷风劲吹”——《中国杂志:陶醉在自恋的幻境中》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两记者遭遇富士康索赔3千万,这是全国目前索赔金额最大的名誉侵权案,同时首开大型企业查封记者个人私有财产的先例。此事件虽一波三折,但财大气粗的企业直接针对记者个人,通过财产保全的方式给记者造成压力,是耶?非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媒体在“取悦”受众方面的你争我夺,随着“媒体经济”就是“眼球经济”理念的走红,如何吸引眼球成了媒体最头痛也最上心的事。于是诸多都市类报纸(包括晚报、晨报、快报等)开设了《视点》、《深读》、《重磅阅读》之类的透视性、纵深式报道版面。  相似文献   

13.
石义彬 《新闻前哨》2010,(10):25-26
近年来,“三俗”文化借助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传播平台大肆风行。从“芙蓉姐姐”到“凤姐”,从小沈阳到马诺,从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到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无不闪现着“三俗”文化的身影,已然成为社会的一种“文化毒瘤”。纵观这些“三俗”文化,它们的本质是打着满足受众需求的旗号,行攫取商业利益之实,不仅不能满足受众真正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笔者认为,所谓“易读”,就是要让受众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获得最丰富的新闻信息,以利于信息的传播.做到这一点,在当前特别重要.前几年一些国外报纸倒闭,这几年我国先是《新闻晚报》《竞报》等休刊,今年《京华时报》纸刊又停办,进一步引发报人的焦虑.纸媒如何有效应对寒冬?重要的一条是更加重视“易读性”.  相似文献   

15.
“受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的接受,他们同时也是信息的反馈,在信息互动的过程中,受众不总是被动的,他们也常常反过来影响传的认知和行为,电视娱乐节目的受众也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有了长足发展,经历了综艺节目(如《正大综艺》)、游戏节目(如《快乐大本营》)、益智节目(如《幸运52》)、“真人秀”节目(如《生存大挑战》)等若干阶段。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除电视娱乐节目制作人自身努力之外,电视娱乐节目的受众也功不可没,受众通过收看与评价影响了电视娱乐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私家车普及,全国各地的交通广播迎来发展机遇,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各地交通频率早间黄金时段形成了多种节目风格,也产生了共性的疑问:早高峰时段受众到底需要什么?路况、新闻、音乐、娱乐等多元节目要素到底谁才是吸引受众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河北地区城市群体收听特点为基础,以在河北城市所有落地广播节目中连续6年收听率稳居第一位的《992早高峰》节目为例,探讨早间节目时段的受众收听需求和节目制播特色,在实践中回答“听众到底要什么”的选择题。  相似文献   

17.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在央视一套播出的收视率创下了一个不小的高潮,同时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顶着“国内第一部红色青春偶像剧”的称号,在国产青春偶像剧收视情况不甚景气的背景下,《恰》剧的热播及其激起的巨大反响值得我们思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十年来,时尚类杂志异军突起,它们的销量之高,效益之好,令其他杂志难以望其项背,《时尚》、《新周刊》及《城市画报》等便是它们的代表。由于其目标受众主要是新兴的城市“白领”阶层,因此也有不少人称之为“小资刊物”。时尚类杂志的兴起,为我们研究受众细分理论提供了一个样本。这类刊物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它们从无到有,从只现身高档社区、高级写字楼到遍布于街头巷尾的大小书摊,呈现一派繁荣气象。那么,这些时尚类刊物得以产生与繁荣的土壤是什么?它们的传播实践有何独特之处呢? 一、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受众细分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汤山 《声屏世界》2004,(9):22-22
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是新闻发展的方向,也是坚持“三贴近”的具体体现。《南京零距离》自开播并取得巨大的社会反响以来,“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越来越清晰,并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1860新闻眼》《服务到家》《新闻坊》等栏目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贴近受众,并给百姓“话语权”。但在“民生新闻”冲击波的作用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  相似文献   

20.
张建凤 《新闻前哨》2005,(11):20-21
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是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任何市场主体都有了获得选择与被选择的权利。在传媒市场中, 传媒产品的制造者(媒体、传者)与消费者(受众)关系也就出现了新的变化,之前充当“把关人”一言堂的“婆婆”,随着时代发展,受众主体地位的突出,使“婆婆”角色不再能以绝对权威压抑“受”还是“不受”;媒体为了获得受众青睐,以其取得衣食父母“广告客户”的欢心,往往不惜降尊纡贵,迎合受众消费习惯,以求得收视率,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在这里,媒体如何既做好引导的“婆婆”又充当好服务的“保姆”?“二八”法则在中国媒体中的应用或许是一个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