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省编义务教育教材第九册中《背篼》是一篇短小优美的散文。文章以简练而宫有情味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农家孩子黄昏打柴归来的形象,展现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读此文,那勤劳、纯朴的山娃子仿佛巳活脱脱来到你眼前,令你无法抗拒内心对他的爱。 怎样让此景、此情轻松留住,添一份永恒记忆中的甜点,成了我和学生共同的目标。为此,在教学此文时,我们采用了“配画明文,文画共赏”的方法。 一、初读试画,感知美 在出示课题后,通过简笔画“背”开篇,既掌握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的每一个小节都可作画,同学…  相似文献   

2.
张燕萍 《现代语文》2002,(11):14-15
长期以来,在记叙文写作中,我们比较注重文章开头的处理,总结了开头的多种方法,比如,开门见山法、景物入手法、欲扬先抑法、对话入题法、设置悬念法等等,而对怎样结尾的研究不是很多。诚然,开头好是成功的一半,但是结尾同样重要,虎头蛇尾的文章又怎能算是好文章呢?很多学生往往一开始写作的时候很认真,为了开好头可谓绞尽脑汁,但是越写到后面越没信心,结尾更是草草了事,文章自然不会很精彩。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说:“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说明文章要有一个好的结尾。结尾贵在自然、有力。结尾应是前文的必然归结,如…  相似文献   

3.
结尾要收束全文,“卒章显其志”;结尾要完成主题,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完整而又明确的认识。成功的作文,结尾总能给读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风筝     
笔认为,此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立意好,小作从自身的经历,说出一个道理——父母应该让子女有“按个人兴趣探索的自由”,如果这样,不仅会给孩子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也能得到孩子的真情回报。二是情节妙:小作善于制造悬念,让读在阅读过程中,有一波三折的感受;三是语言好:开头整齐的语言,结尾含蓄的语言,都说明小作的语言功底是不错的.  相似文献   

5.
<正>“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吟诵着朗朗的古诗,一幅悠闲自得的山水田园画面浮现在我们眼前。当古诗照进现实,一位位“归来早”的孩子因为家庭环境,被迫锁住了梦想。本应“肩挑草长莺飞,明月清风”的少年们,却挑起家庭的重担。鲁迅先生那句“救救孩子”在今天得到真正的回应。  相似文献   

6.
前段时间,一位家长跟我说起了一件辅导孩子写作文的“趣事”。暑假里,他们一家人去九寨沟游玩,游览结束后,爸爸感慨九寨沟的风光真是既神奇又美丽,于是就敦促孩子写篇游记,还帮助开好了头:“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作文写好了,爸爸发现孩子只是重点描写了他们住的“九寨天堂”酒店设施如何齐全,服务如何贴心,自助餐如何丰盛,而只用寥寥数语描绘了九寨沟本应被。  相似文献   

7.
孩子,都爱听、爱看、爱读故事;生活在当今由科技发展主导和推动的社会里的孩子,更爱的是有关科学的故事。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瞄准了少儿读物市场的空白点,以独到的市场定位,推出了期刊《科学故事》。她一上市,就以其精彩的内容、活泼的形式“锁定”了特定的读者群,同时也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少儿家长们的关注。 别看《科学故事》身影小巧——32开、64页,披挂却很神气——装帧新奇而富有浓郁的科幻色彩。封面的主体是爱因斯坦口衔烟斗、凝神思索的画像,在左上方刊题与要目之间,一幅飞碟状卡通画牵出了一行活体宇——“越读越爱读,越读越聪明”,很有吸引力;封底是飞碟卡通引领着一个模样乖巧的孩子驾着飞  相似文献   

8.
很多心理杂志都曾引用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来看心理医生。这位母亲说:“我生这孩子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这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这不,这孩子9岁了,和别的孩子确实不太一样。因为先天不足,他脑子太慢,有学习困难,成绩一直倒数。我真担心他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母亲越说越激动,“我带他去过好几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可都没查出什么毛病。”“但他肯定是脑子有问题,我生他的时候落下的病根。”母亲一直在反复强调。而当医生向孩子本人询问时,孩子竟也不假思索地说:“我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  相似文献   

9.
元代散曲家乔吉曾说过:“作乐府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这就为我们怎样处理文章的开头、行文和结尾提供了方向。所谓豹尾,就是遒劲有力,意尽声绵,戛然而止。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家,无不十分重视文章的结尾。近代学者林纾说:“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春觉斋论文》)李绂说的“文章精神全在结束”(《秋山论文》)更是将文章结尾看成文章的灵魂之所在。文学创作难在创新,优秀的文学作品其结尾各有千秋。文艺理论家总结归纳出“以诗结尾”、“以歌结尾”、“以景结尾”、“以情结尾”、“以声结尾”、“以议结尾”…  相似文献   

10.
推荐人语母爱,是一个古老而鲜活的命题。如何不重复因袭的模式与框架,写出一番新意,这篇习作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南京旅游归来,“我”才知道中了母亲预先设置的“圈套”,那“挣不脱的母爱”,令“我”感动得掉泪;而出其不意的结尾,则给我们一份由衷的惊喜!  相似文献   

11.
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结尾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指导作文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学生作文中结尾千篇一律的现象我在指导学生写《放风筝》这篇作文时,发现很多同学的结尾都是这样写的:“我怀着喜悦、高兴的心情回家。”结尾与内容不太相符,不自然,不贴切。于是我就启发他们根据自己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决定采用结尾的方法:一个同学的风筝又漂亮,又飞得最高,得了第一名。我问他:“你回家时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自豪,心里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我说:“你就把你的感受作为结尾。”有一个同学的风筝得了第二名,我问:“你有什么想法?”他说:“我盼着下一次放风筝的活动早点到来,我要准备一只精致的风筝赛过那个第一名。”我点头说:“好,你就把你的这个想法作结尾吧!”  相似文献   

12.
初一册这不是一颗流星【课文题解】“我原以为,孩子天真纯朴的念头像流星一样会转瞬即逝”,作者在课文结尾所说的话表明:标题中的“流星”是指孩子的“念头”。阿婆去世了,孩子还梦见阿婆,还念念不忘要给阿婆做熊皮手套,这一点足以表现孩子的念头绝不像一颗流星,而...  相似文献   

13.
生物课结尾的形式一堂好课,对结尾也要特别注意。生物课的结尾有如下几种形式:1.图文式。图文结合式的结尾,形象、生动、直观。如,讲完“根的结构”后,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一幅“根尖结构图”,让学生在上面注明根尖各部分名称。2.联系式。用箭头表示各个知识点之间...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一家教育期刊刊载了两帽甚是有趣的漫画。第一幅,一位长着正方形脑袋的老师,正在给一群孩子讲课,这群孩子的脑袋有三角形、梯形、椭圆形……形态各异。发人深省的是第二幅,孩子的脑袋竟无一例外地变成了正方形。形象而诙谐的画面折射出的是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整体性、统一性、全面性的弊端。其实不可能“千人一面”,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切不可忽视人的差异性、多元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15.
古人论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小而迷人;“猪肚”,丰富充实;“豹尾”,短而有力。这就是说,文章的结尾,应简短有力。 那么,作文怎样结尾为好?以笔者之拙见,谈谈文章结尾的几种方法与作用。 一、画龙点睛,总结全文。这是以简练的笔墨,对全文进行总结,以精警的语句,揭示文章主题的方法,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前面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在结尾却用“跟困难作斗  相似文献   

16.
《卧看牵牛织女星》是一篇介绍天文知识的说明文,由于作者恰当地引用了古诗词,因此写得很有文学色彩。“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作者开篇引用杜牧的《秋夕》,很诗意、很文学地展开了一幅幽美而神秘的秋夜星空图,自然而又耐人寻味地介绍了说明的对象。结尾又引用苏轼的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把抽象的说明文学化,把广阔的空间文学化,  相似文献   

17.
一、教育观念创新。前不久,看了一部电视剧,有一组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对在上海工作的外国夫妇,请了一个中国保姆,看护两个孩子(一个七八岁,一个仍在襁褓中)。一天,那个七八岁的男孩趁保姆不注意,在客厅雪白的墙上画了一幅儿童画,保姆又惊又急,正想呵斥小男孩,恰好男孩的母亲回来,她没有责怪保姆,也没有责骂孩子,而是先夸奖孩子画得“VeryGood”,说只要继续努力,将来会成为达·芬奇,然后耐心和蔼地告诉孩子:“画在墙上很不合适,如果画在纸上,说不定有人买呢。”小男孩既得意又羞愧。男孩的母亲告诉保姆:小…  相似文献   

18.
郭兰芳 《山东教育》2005,(19):57-58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实践证明:在自由的空间里,孩子的潜力能得到极大的发展。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而教师只是一位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在课改过程中,我和孩子一同学习.力求为孩子创设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一个独立的个性空间、一个自由的创造空间、一个广袤的生活舞台,让孩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相似文献   

19.
每堂课都有一个“结尾”,但是要上好一堂课,则需要一个成功的“结尾”。在小学自然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好每一堂课的“结尾”。一、梳理概括,再现新知给一堂课作一个概括性的小结:是自然课常用的“结尾”方式之一。如在讲《怎样认识物体(四)一金属》一课时,一般课堂上教师总是先借助于实验或举事  相似文献   

20.
《学前教育》2006,(10):41-41
小小班的一次音乐活动,老师要教唱新歌《小小蛋儿把门开》。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歌词,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毛茸茸、胖乎乎的小鸡破壳而出的画。就在老师边指图边朗诵歌词时,一个孩子忽然喊道:“老师,小鸡死了!”老师似乎没听见,仍然笑容满面很“镇定”地继续教学。这个孩子又大声地说:“老师,很多小鸡死了,要把它们扔掉!”这回老师应该是确切地听到了,但仍然没有回应。随后的时间里,这个孩子努力地寻找一切机会告诉老师“小鸡死了”,无奈每次都被老师忽略过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