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弱势群体特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湖南省13所高校1467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弱势群体与非弱势群体在经济状况、适应状况、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同伴关系、学习负担、学习状况、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自认弱势大学生群体之间有年级差异和生源差异;经济因素、学习因素和学校关系因素,是引起大学生自我认知为弱势的重要原因;存在家庭-经济弱势、人际-心理弱势、学校处境弱势和经济-学习弱势四种类型。因此,在寻求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对策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差异,建立包括经济支持、心理与学习指导、人际关系调节、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综合救助体系,以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女性道德内涵具有了新的内容,而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滑坡以及对女性主体意识理解的偏差造成了女大学生的道德冲突现状;为此,我们应该重塑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女性主体意识理解偏差的内容进行伦理反思,澄清道德认知,以期有助于女大学生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已经逐渐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道德与伦理支撑。通过对闽西大学生生态意识的调查,能够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及生态伦理的认知水平。在分析闽西大学生生态伦理认知水平提升的限制因素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生态伦理认知水平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对中小学信息伦理教学实施的障碍因素进行结构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学信息伦理教学实施的障碍因素包括教师自身认知偏差、教学实施方法偏差、社会系统评价偏差、学生认知偏差等四类。解决的对策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整合信息伦理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途径: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理性认知和坚强意志;建立科学的、长效的特困生解困运行机制和资助机制,切实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经济困难和压力;开展立体网络式心理咨询服务,疏导,缓解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支持,温暖抚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尹硕  郑雅维 《文教资料》2011,(17):217-218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认知的调查分析,找出他们自我认知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规划设计人生、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抗挫折教育五个教育对策,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基本问题的心理认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生活,制约着他们的学业成就与生涯发展。关注大学生对学习生活主要问题的心理认知,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对于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就当前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基本问题的心理认知状况进行分析,并根据认知偏差分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探讨大学生心理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性行为的基本目的,更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当代大学生不良性行为的出现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一是个体对性行为伦理认知的偏差;二是高校、家庭性教育的双重缺位与社会性伦理要求的低姿态化。要培育大学生的性伦理意识,必须从完善自我意识,强化责任意识;提倡科学的性文化和社会主义性文明;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突出性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有机整合的立体教育模式等几方面入手。唯有如此,才能强化性伦理意识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后疫情时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制定振兴制造业战略,筑牢贸易壁垒,推进逆全球化发展,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持续推进.本轮产业革命是基于互联网和高科技为背景的创新发展,必然给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身处产业变革核心地位的工科大学生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工科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与发展仍然存在诸多认知偏差,这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工科大学生对职业规划、就业意识、自我评估、就业意向等方面的认知偏差,分析认知偏差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工科大学生就业认知的重塑路径:重视职业教育,重塑大学生职业认知;纠正大学生就业偏差,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丰富就业课程形式,切实提升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完善校企合作育人体系,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完善高校就业制度,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多呈消极负面,他们具有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较为普遍的心理失衡和受挫情绪,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甚至表现出过激行为。这不论是对高校的稳定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对他们自身的发展都极为不利。因此,认知重建是大学生弱势群体走出心理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认知的肤浅性和片面性、单一性和僵直性、盲目性和偏激性等方面。为了帮助大学生纠正社会认知偏差,形成正常的认知习惯,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尽力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并在大学校园形成正确的群体舆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扬州大学218名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认知偏差问卷(TCBQ)和人际交往能力测试问卷的调查,并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综合探讨其人际交往与认知偏差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认知偏差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抑郁,大一和大三年级、大二和大三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在认知偏差总分上,大一和大三年级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2)人际交往总分和交往能力等级在各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认知偏差总分与其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吴佳云 《时代教育》2010,(9):137-138
由于社会风气的偏差、家庭伦理教育的缺少、教育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了大学生诚信伦理的不健全。大学职业规划教育应该培养大学生诚信伦理,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推进诚信伦理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实践探索,应该从加强诚信伦理教育、引导科学职业规划、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14.
所谓“社会性认知偏差”是指学生的认识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的内容不相符,并且发生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行为偏差。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形成了当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处境的尴尬,这是不能回避的。  相似文献   

15.
自我认知视角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主要成因包括经济状况、学校适应、学校关系、学习状况和学习压力;大学生弱势群体可以划分为人际关系弱势、学习弱势、经济弱势和学校适应弱势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当前,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除了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外,大学生的就业认知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就业心态极端化、就业选择趋同化、就业情绪懈怠化、就业动机理想化四个方面。通过对陕西省48所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就业选择、就业认知两个维度出发,剖析当前毕业生形成就业认知偏差的六个主要原因。力图从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媒体、家庭、学生自身五个方面共同发力,减少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偏差,以期帮助大学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自动化思维、认知偏差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自动化思维与抑郁情绪存在显著正相关,认知偏差中除认知哲学外的其余各维度与抑郁情绪、自动化思维均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自动化思维与认知偏差中自主性态度和完美两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三者共同对抑郁情绪的解释程度为31.3%.自动化思维、认知偏差与抑郁情绪存在显著相关,对抑郁情绪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立娜 《成才之路》2013,(25):36-36
人在认知过程中,会先认知事物的表面形式再认知事物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他所认知的事物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同的人因其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对事物的认知会产生偏差,这就是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这条暗流,同样侵蚀着一座座美丽的象牙塔。比如某大学生伤熊事件、马加爵事件,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在接受  相似文献   

19.
和谐师生关系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条件与保障。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和谐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和谐的师生教学关系、伦理关系与交往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教学关系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谐师生伦理关系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谐师生交往关系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相似文献   

20.
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公平政策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众化发展中的高等教育公平政策是指那些对弱势群体起到保护和补偿的政策、法律和规章或者相关的条款。从实践来看,高等教育的主要弱势群体是少数民族、女性、贫困大学生和农民。虽然高等教育公平在大众化中不断得到改善,但是高等教育不公平还继续存在。所以,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公平政策的发展只能在两难处境中尽力而为,逐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