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朔笔下的"顽主"是一群洒脱不羁又矛盾困惑的年轻人。他们没有生活目标,也不寻求人生意义,过着自由而无羁绊的生活,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对待困惑迷离的青春岁月。他们既矛盾又无奈,反映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转向商品经济大发展时代的困惑。在革命战争年代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冲撞下,处于"断层"中的他们焦虑感伤,绝望无依。旧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已无法适应欲望都市的喧嚣,信仰荡然无存。他们是那个时代阴影下的产物,他们的思想状态真实地反映了八九十年代一些青年人的思想困惑。  相似文献   

2.
王朔笔下的顽主是革命文化土壤上生出的没落纨绔。他们深受昔日革命文化影响却未能跻身主流,游弋于现实市场文化却身处边缘,他们身上集结着多种复杂矛盾。他们以失落者的怨恨抨击过去的革命文化和现实的市场文化,却又紧紧抓住二者不放,表现出强烈的主流文化意识;他们对于传统道德文化,颠覆中有盲从,反叛中有认同,与之有着复杂的情感联系;他们用北京人的“自嘲嘲人”思维与革命文化的“卑鄙高贵”辩证思想抨击知识分子文化,却又对其典丽性及贵族气暗存心仪。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王朔开辟了市民文化中的又一片天地——顽主文学。在这片天地中,顽主以不同于普通人的行为方式、语言模式、爱情观念形成一个五彩缤纷的顽主世界,顽主文学也成为中国文坛的一道新景观,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本文试从爱情角度对王朔创造的顽主文学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5.
从后现代主义观点出发,对王朔的部分小说进行解读,阐释了王朔小说包孕的反文化内涵,从中透视出小说反文化、反理性、反秩序、消解神圣、追求感性冲动等较为鲜明的后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6.
从后现代主义观点出发 ,对王朔的部分小说进行解读 ,阐释了王朔小说包孕的反文化内涵 ,从中透视出小说反文化、反理性、反秩序、消解神圣、追求感性冲动等较为鲜明的后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纵观对王朔各种评价,褒贬不一,偏激者有之,冷静自持者亦有之。今天,虽然"王朔热"已经过去,但如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王朔热"和王朔创作的"顽主"人物形象,还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将王朔重新放回他的青少年时代——"文革",试图从他重要的成长阶段中找出他浑身"刺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塞林格和王朔笔下的霍尔顿与顽主都是现代社会中的“反英雄”形象,反叛传统、憎恶虚伪,但他们的反抗却由于自身的无力和社会的重压而变得不堪一击。本文主要立足于小说文本,借助于“反英雄”、“反小说”的现代主义文学理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表现方式,人生态度和社会背景等,既寻找到两位主人公性格上的相同点,更揭示出两者存在的深刻差异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有着"五四"时期以来以郁达夫为代表所塑造的"零余者"形象的影子,以王朔《顽主》中的"顽主"形象为起点,通过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梳理,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零余者"形象,旨在挖掘"零余者"在时代洪流中的深刻内涵,以期丰富和发展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边缘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王小波是在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中有着独立思考的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建构了独特的诗学理论。本文结合其创作实践,从文学本体、叙事策略、审美价值和审美形态等方面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王小波是90年代才开始写小说的作家,他的小说贯穿着有智、有趣、美好和自由的思想脉络.为了使文本能更好的传达出这些思想,他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的一些观念、技巧,其小说的叙事风格与技巧呈现出先锋性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从王朔的小说看丰富多彩的詈语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詈语就是骂人的话,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研究得十分不够。“痞子”王朔的小说里包含着有限但数量极多的詈语,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詈语世界的丰富多彩。詈语可分为贬称对方为动物或物品、卑贱残劣的人、小子晚辈、排泄物的;辱骂对方长辈的;有关性器官与性淫乱的;辱骂性直接评价与判断的;诅咒性的等等,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王朔的成功,与他善于利用语境、利用传媒制造新闻事件不无关系。文章通过探询王朔话语制造新闻的动机,王朔话语在制造新闻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方式,达到对其在传播学意义层面的最终阐释。  相似文献   

15.
王小波的写作是一种自我抗争的写作,他以此表达并实践他对于人生的理解.那就是要独立地、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在最后的时刻可以如此告慰自己:活过,爱过,写作过。在这个立足点上,他的写作包含了对于一切与之相悖的东西的抗争:向虚无的抗争,向现实的抗争,向文坛话语圈的抗争。他的身影和他的创造在我们贫乏的生活上打开了希望的窗。《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是他写作最初的宣言书,也是他一生的精神写照。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媒时代,王小波作品风靡网络,热度不减。本文把王小波及其作品所传达的讯息,放置到网络传播的链条中加以考察,对这一现象的根源进行探析。归结起来,大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王小波作品的身体话语及有趣书写,符合消费时代大众的感性欲求和网络媒体的商业价值取向;二是王小波作品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契合了网络文化精神;三是王小波的自由精神和平民姿态,使其作品在网络上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17.
以"回电"的方式面向普通读者解读王小波作品,是系列解读之一。《三十而立》是王小波整个艺术创作的奠基作品,是其小说创作渐趋成熟的标志,也是后期小说的雏形。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其"一个故事、一个梦、一个谜"的格局,深入分析王二这一人物形象,并与《时代三部曲》中其他王二们作深层对照,指出众王二与此王二一脉相承,体现其随着岁月流逝,从快乐到苦闷、从纠结到绝望这样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淡漠与消耗:王小波小说中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孤零零的现象”,王小波小说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质地。论文对王小波小说中的“性”进行分析,认为与通常在弗洛伊德“性解放”视阈中编织的“性”叙事不同,王小波小说中的“性”是在福柯“从性中解放”的意义上写出的,它关涉的是游戏、快感和主体的自由,它以其无目的“消耗”来反抗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以其对“虐恋”游戏的呈现来戏弄权力,揭示权力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王小波的小说在结构上由理性思索和感性抒情及时空交错构成的张力、创作上唯美的意象设计和文字运用的平实凝炼构造出张弛有致的独特节奏,这种节奏使阅读者在面对智力挑战的同时也得到诗意的享受,从而获得了一种通感似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20.
王朔作品和王朔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法忽视的内容之一,拟通过对王朔作品和王朔现象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