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茧趣事     
钟诚 《科学课》2009,(5):27-27
我和孩子们在收获蚕茧的一周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让我受益匪浅。 1.“提前降临”的蚕茧 通常,蚕的一生要经过四次蜕皮,到五龄蚕后,便会吐丝结茧了。我们在养蚕过程中,却只观察到蚕的两次蜕皮,后面的蜕皮持续了近一周的时间。正当我纳闷这些肥胖能吃的“宝贝”怎么还不见“眠”的迹象时,有学生来向我报告:“有两条蚕吐丝了!”  相似文献   

2.
收茧趣事     
我和孩子们在收获蚕茧的一周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让我受益匪浅。 1.“提前降临”的蚕茧 通常,蚕的一生要经过四次蜕皮,到五龄蚕后,便会吐丝结茧了。我们在养蚕过程中,却只观察到蚕的两次蜕皮,后面的蜕皮持续了近一周的时间。正当我纳闷这些肥胖能吃的“宝贝”怎么还不见“眠”的迹象时,有学生来向我报告:“有两条蚕吐丝了!”  相似文献   

3.
“春蚕到死丝方尽”,于是我们赞扬蚕的伟大,蚕的无私,我们说得天花乱坠,然而蚕不会开心。因为它的茧并未背负如此沉重的意义。茧的存在仅仅是为了繁衍,仅仅是为了蜕变,但为了生存而结的茧却被人类堂而皇之地扼杀……人们“抽丝剥茧”,却也把美好的赞扬送给失去了生命的幼蚕。事实上,这丝这茧是我们的掠夺品而非春蚕的祭品。  相似文献   

4.
我在教《蚕和蜘蛛》时,一个学生说:“丁老师,这篇课文太不公平了,贬低了蜘蛛。蜘蛛为人民捉害虫,怎么好说它自私呢?”“好,你讲得很好!他联系了自然课,敢于向课文挑战,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我充分地肯定。学生提出了这样正确,这样有创见的意见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用课文内容去束缚他们呢?“作者有偏见,要说蜘蛛结网是为了自己的饭食,那么蚕织茧不也是为了它自己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学生的作文在一阶段的长足进步之后,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停滞甚至倒退,主要表现在学生讨厌作文、马虎了事、选材及语言表达平淡无奇等。清代学者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把学生这一作文时期称为“脱换期”。他用蚕作例子来说明:“譬如蚕然,其初一卵而已,渐而有首有身,蠕蠕然动,此时胜于卵也;至于作茧而蛹而又复块然,此时不如蚕也;徐俟其化而为  相似文献   

6.
“蚕宝宝结茧啦!蚕宝宝结茧啦!”欢呼声从活动室里传出来。我急忙走进室内去看。真的!蚕在麦杆上结出了白白的、像花生形状的茧子,孩子们围着茧子高兴地拍着手蹦跳着。因为,这些蚕是孩子们和老师精心养大的。如今结茧了,他们能不高兴吗? 看着白白的蚕茧,孩子们养蚕的情境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记得在桑树长出嫩绿的新叶时,我找来蚕卵,小朋友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拿来做什么?”我告诉他们:  相似文献   

7.
《春蚕》塑造了一个为了子女而含辛茹苦的母亲形象。教学时,可抓住课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一、扣题理线索。 在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后,可扣题思考:母亲为什么养蚕?蚕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蚕上“山”前怎样喂养?蚕结茧后还要做哪些事情?从而划分文章的段落,理清文章的条理。  相似文献   

8.
关于养蚕     
(一) 一日,在小学门口见到了一位卖蚕的妇女。那些白白胖胖的蚕极为可爱,我便买了3条,带回家中。没想到小弟见了哇哇大叫:“姐。这几条毛毛虫好恶心!”我耐心解释:“这不是毛毛虫,是蚕。会吐丝结茧,可以织布做衣服的。”“不管怎样,它还是恶心。你平常见了毛毛虫都会尖叫,怎么会喜欢它?”  相似文献   

9.
漫谈蚕     
提起蚕,你或许会联想起春暖花开时节,在我国江南农村室内所见到的情景:一片片桑叶上附着一条条黛绿色的、园园的、胖胖的小虫子。蚕农以及孩子们都亲呢地把它们称为“蚕宝宝”。其实,蚕宝宝是一种昆虫——家蚕的幼虫,在动物分类学上,家蚕隶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翘目蛾亚目蚕蛾科家蚕属,人们往往把蚕蛾科以及袋亚目中另外一科——天蚕蛾科中的所有种类都通称为蚕。家蚕并非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成就。在有史之始,当人们发现蚕能结茧、茧可纺丝制衣时,就把原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写作内容是学生平时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中所得,因而,迫切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观察兴趣,养成观察习惯 1、抓住儿童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强的特点,诱发观察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持久地去认识周围的一切,从变幻无穷的生活中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要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就要根据儿童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因势利导,启发鼓励他们去观察。有一次,一位学生带了一些蚕虫回校,同学兴趣可浓了,围着蚕儿吱吱喳喳地议论开。有的说:“蚕儿怎么结茧?”有的说:“蚕儿怎样变飞蛾?”听了孩子们天真的议论,教师就抓住机会启发他们:要解开这个秘密,就要认真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在观察中会得到答案的。第二天,孩子们真的带回小蚕儿放在生物角一下课就蛮有兴趣地观看,还把它们生长变化的过程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1.
破茧的蛹     
两条蚕在各自吐丝纺织自己的未来。一条蚕说:“我希望在未来的房子里休息一阵子后,能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我。”另一条蚕说:“我很累,只想有个地方睡觉。”渐渐地,它们用丝建成了自己的房子,它们变成了蛹。一段寂静之后,一只蛹开始撕咬自己编织的茧。虽然很艰难,它却一直不放弃努力。  相似文献   

12.
余俊 《同学少年》2009,(2):F0002-F0002
古人云:“为文如蚕口擒丝作茧,一闻响则口停而丝肠断矣。”因此,要想做到文气贯通,须在疏通作文思路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3.
人们习惯把教师比作“春蚕”,不言而喻,这是对教师职业的歌颂与赞美。多年以来,我们的教师无怨无悔地把自己当作“蚕”,沿着一条一成不变的发展轨迹,蜕皮、成长、缚茧,把自己牢牢地圈在了“茧”中。笔者这样说,并不是批判对“春蚕”的褒扬之意,而是认为当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陶平生 《中等数学》2014,(12):11-14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自己束缚自己.陆游诗云:“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现实生活的许多问题中,“作茧自缚”也未必是坏事(如航天员遨游太空、潜水员深潜海底,就需要穿上太空服、潜水服将自己与外界隔离).  相似文献   

15.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文,它通过蚕由破卵而出到结茧自缚这段时间的生活习惯,歌颂春蚕“有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品格,号召我们学习春蚕的精神,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一这篇文章所谈范围较广,按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我国蚕业生产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到“春蚕占的比重  相似文献   

16.
蚕丝,是蚕结茧时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丝”。它与羊毛一样,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动物纤维之一,根据食物的不同,又分桑蚕、柞蚕、木薯蚕、樟蚕、柳蚕和天蚕等。由于桑蚕丝从栽桑养蚕至缫丝织绸的生产过程中未受到污染,因此是世界推崇的绿色产品。又因其为蛋白质纤维,属多孔性物质,透气性好,吸湿性极佳,而被世人誉为“纤维皇后”。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2月1日上午9点,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完成科学考察任务返回地面时,在德克萨斯州上空6.3万米的高空爆炸解体,包括2名女性在内的7位宇航员全部遇难.“哥伦比亚”号是美国制造的5架航天飞机中资格最老的一架,于1981年首航,本次是第28次执行任务,是世界上第一架实用型航天飞机.这次为期16天的科学考察,共进行了包括6个国家的学生设计的80多个科学实验,其中有中国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的实验.  相似文献   

18.
在古诗诵读中,我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研究一下蚕到底是怎么吐丝的,又是怎样从嘴里吐出丝来的。于是,我找了一条正在吐丝的蚕进行了非常细微的观察,发现了好多有趣的奥秘。蚕要吐丝前先要将嘴里的丝液粘到某个物体上,然后蚕的头按照8字形左右摇摆,这个动作是干什么呢?原来蚕这样摇晃脑袋的目的是为了把嘴中的丝液拉出来,把丝液从嘴里拉出来后就拉成了丝线。这时,在丝线表面上还剩留着一些黏液,我叫他丝胶,蚕就靠这些丝胶将嘴里拉出来的丝线粘到茧的内侧,这样就慢慢地产生了茧。如果蚕的脑袋不摆动,丝线就不会吐…  相似文献   

19.
春蚕     
一天,妈妈买回两条乳白色的小东西——春蚕。看着春蚕,我不禁想起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这个小生灵,为什么值得人们如此称颂呢?两条蚕在大口大口地吃桑叶,发出诗一般的声音。我的心快要按捺不住了,想早点儿看看它们怎么吐丝。每次观察蚕,我发现它都在吃桑叶,难道这就是它的工作吗?这样的工作未免太枯燥了吧!我不由疑惑起来:“这么好吃懒做的东西,值得人们称颂吗?”几个月后,蚕终于吐丝了。奶奶用麦秸秆扎成一座“山”,蚕上“山”了,慢慢地吐丝,最后把自己包在丝里,变成了茧。我仔细地观察着蚕茧。时间过得太慢了…  相似文献   

20.
情况分析 我们的家乡是蚕茧之乡,农户每年都要饲养蚕。大班幼儿已能帮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采桑叶、喂蚕、摘茧等,但他们对蚕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缺少有意识的观察,且较少能用语言准确描述,我就及时开展了“认识蚕”的常识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