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索,构建“2+1+1”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应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技能、职场打磨”的基本方向和课程体系适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实现校企融合,做到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人才需求一致,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体现“教、学、做”统一的职业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湖北省红安县职教中心(以下简称“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实施教学,构建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化“1+1+1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3.
杨巨恩 《成才之路》2023,(16):73-76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可以实现院校、行业、企业优势互补,保证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行业、企业的要求。文章分析现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并以广西工业技师学院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例,在试点班级实施新模式,对结果进行总结,提炼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有效策略,以期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职业教育生命力,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专门技能水平来实现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加强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实现方式的认识,在目前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2+1”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根据我校“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回顾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背景,总结了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成效,分析了该模式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做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介绍“2+1”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营造出真实的职业环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2+1"教学模式是高职模具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展开"2+1"教学模式,并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是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对其不断地深入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了校企利用各自优势共同管理、互利共赢的培养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2+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广受职业教育界和用人单位的关注。目前,校企合作的“2+1”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紧缺人才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阳光雨露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实践多年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说明了这种培养方式的具体实施过程,阐明了这种培养方式的优点,以期达到推动“2+1”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2+1”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广东白云学院文秘专业参加“2+1”教改实践初见成效,学生在专业技能、职业操守、沟通协调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本文旨在通过总结文秘专业04级的实习经验,探索广东白云学院文经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就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索,构建"2+1+1"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应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技能、职场打磨"的基本方向和课程体系适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实现校企融合,做到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人才需求一致,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体现"教、学、做"统一的职业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1.
黄飞华  龙艳红  黄小娥 《广西教育》2022,(27):106-108+112
本文从企业视角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需求、认可、支持等方面分析当前实施“1+X”证书制度现状,从校企深度融合、校企业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加大“1+X”证书制度企业宣传并建立证书使用的良性机制、发挥企业社会评价组织主体作用、优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校企“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展“订单式”培养以解决校企人才供需矛盾的策略,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企业在实施“1+X”证书制度的社会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石家庄地铁订单班的"2+1"人才培养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创新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满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组织和制度作保障,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保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企对接"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教师、学生和企业的观念转变,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了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3+1”教学改革是惠州大学服装学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纵深发展,这一改革加快了办学主体多元化的进程,提高了人才培养市场化的程度,本文全面介绍了服装学院“3+1”教学改革的计划、措施及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并对这一教学改革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的“2+1”培养模式应根据各系各专业的实际情况落实好“2”阶段的教学和“1”阶段的实习就业问题。文章从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分析,提出了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举措:1)校企合作参与“2+1”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共同教育管理监督;2)培养专而广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率;3)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5.
曾丽娟  鲍立平 《广西教育》2022,(36):134-137
本文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为例,阐述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技能标准相呼应、课程体系与证书等级相融通、“三教”改革与证书推进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证书考核相统一的“1+X”证书制度下工程造价专业建设思路,提出专业教学团队要积极遵循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和制度,扎实推进“1+X”证书制度的落地实施,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有机融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将考核知识点与相关课程教学内容逐条匹配、将“三教”改革及课程考核方式与证书制度相结合,使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教师的教学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令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16.
“2+1”培养模式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原本以学科型课程体系为主导、以课堂教学及陈旧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培养模式,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我校在“2+1”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坚持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同步发展的原则,经过5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和顶岗实习管理机制,产生较好的实施效果,但“2+”模式也带来新的问题和矛盾,急待解决。  相似文献   

17.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V+O1)+O2”结构中的动宾动词“V+O1”是由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动宾短语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些动宾短语经过结构上的凝固,意义上的融合、磨损,然后在较高使用频率的推动下,完成其词化过程,固化为动宾动词。  相似文献   

18.
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本文通过实施机电一体化专业“2+1”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分析和总结了“2+1”工学结合模式的可行性与优势以及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专业定位不明晰、课程设置不合理、工学结合缺乏紧密性等问题,阻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在阐述“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的背景意义基础上,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将“1+X”证书制度与现代学徒制进行有机融合,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搭建校企融合育人平台,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0.
韩韩 《成才之路》2023,(33):5-8
在“1+X”证书制度下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高学生的技能,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概述“1+X”证书制度以及试点的两大主体,分析“1+X”证书制度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契合性,探讨“1+X”证书体系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指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是在配置教育资源上不断创新,建构完善“X”证效用发挥体系,建立健全产教融合专业化人才评价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课证融合,加强师资培养和制度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