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行健和奈保尔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们身上具有一些相似点。他们的身份尴尬模糊,是人们眼中的"流亡"作家,且始终充当一种边缘化的角色。这种经历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于是他们自己或通过作品人物去"寻根",这是"流亡"后的回归,是对边缘角色的否认,同时还充盈着浓厚的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2.
"流亡"这个词可以说在犹太和南宋的民族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所以本文则主要从犹太南宋流亡原因的同与异、作品中流亡因素的反映以及"流亡"因素对犹太和南宋文学的影响等方面来浅析两个民族的流亡悲剧。  相似文献   

3.
张鑫 《华章》2013,(13)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是指20世纪初至50年代,由流亡到哈尔滨的俄罗斯人在中国大地上用俄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作品既保留了新的“哈尔滨白银时代”的文学特征,又可有深刻的中国烙印.它以坚强刚毅的崇尚意.志的鲜明个性、地域色彩、思乡情结,以及民族风格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陈染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于"父亲"情结的书写。在她的文本中,"恋父"情结与"弑父"情结以悖论的形式同时呈现;她的作品既有独特的个人体验,又充满了丰富的潜意识,对男性社会文化给予了颠覆,成为90年代女性写作的路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钱锺书的诗学批评强调"以诗解诗",重文本"内部研究",以"回向文学"为关切,反拨"阶级分析法",带动了二十世纪后期诗学批评范式的转换。其诗学批评特点之成型,一则源自其浓厚的家学背景、西学积淀与对游戏文字之偏爱;再则,亦为异化时代下无根知识分子之流亡经历、现代知识人之象牙塔心态与传统儒士之怀旧情结使然。  相似文献   

6.
作家高建群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陕北高原成为高建群非常关注的时空环境,作家在这样的环境中展开叙事,不断将自身对于陕北高原的诠释付诸于作品的各个方面。经过不断的艺术提炼和打磨,陕北高原在作品中反复书写,孕育成熟,成为高建群小说的鲜明艺术意象。《最后一个凶奴》是高建群小说的代表作,在小说中高建群展示了其特有的"匈奴情结",其叙事依旧以陕北高原为背景,将"匈奴情结"集中在陕北高原上进行表现。此后,陕北高原与"匈奴情结"多次在高建群的作品中发生勾连,形成了相辅相成的特殊关系,也构成了高建群创作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1931—1945年)的东北作家文学,存在着"流亡文学"和"沦陷区文学"两支流脉。面对中华民族被欺凌的历史事实,东北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表现出共同的反帝诉求,但由于他们分别身处不同的政治环境,其反帝表达又有直抒胸臆和隐晦曲折之别。对于五四文学的另一大传统——反封建主题,东北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的开掘路径也并非一致。在作品的题材处理上,东北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基于各自的创作语境、阅历心态、政治理解等因素,对于战争、乡土、胡子、工人和知识分子进行了角度不同的书写。  相似文献   

8.
"钓鳌"这一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在探求"钓鳌"本事的起源的基础上,进而阐释"钓鳌"作为一种意象和情结其本身的审美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它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借以安慰自己,从而尝试窥探出古人隐于"钓鳌"情结中一种传统的文人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对人性的考察是英国作家麦克尤恩孜孜以求的写作目标。他秉承西方"人性恶"的传统,考察"人性陌生而古怪的地下层"。在其作品中,成长主题是其考察人性的方面之一。在早期作品中,他十分关注人类的成长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之痛。青少年、儿童是麦克尤恩早期作品中的普遍人物。与传统的青少年、儿童人物的天真形象不同,他们受困于身体、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在社会文明中被孤立、排斥,因而诉诸各种变态行为表明自己的存在,所以,他们的成长是"逆成长",其原因在于马斯洛提出的"约拿情结"。本文通过对麦克尤恩小说的人物分析,揭示"约拿情结"是阻碍个体自我成长的"桎梏",人物无法达到马斯洛所提倡的"神性",反而囿于"约拿情结",逃避成长,反映了现代性危机下人类普遍的焦虑和痛苦。在考察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同时也凸显了麦克尤恩对"人性恶"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普宁》是纳博科夫所有作品中最让人"纠结"的作品,最容易给人以情绪化的感觉。在小说中,"死亡"情结如影随形贯穿于作品始终。作者通过对死亡意识阐释,揭示了主人公普宁的悲惨命运,暗示他是一个在事业、爱情、人际关系上极为失败的苦恼人。  相似文献   

11.
在乔伊斯的作品中,流亡主题被赋予了重要意义。文章深入挖掘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流亡主题原型,认为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对流亡生活的选择源自乔伊斯文学传统的流亡母题的继承及他对个人生活经历的回顾与思考,同时乔伊斯对斯蒂芬的流亡故事的构思也成为解读他后续作品的重要原型。流亡主题不仅体现了斯蒂芬的灵魂拯救之路,也昭示了在充满饥饿、战争、贫穷的20世纪初期,流亡已成为艺术家走出迷茫与困惑以求得到的精神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2.
幽默,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辛弃疾词的幽默,既是对词这种特殊诗体创作艺术的另类展示,也是其独特的士人处世态度的表现。幽默,是辛弃疾悲情人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是辛弃疾人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对历代文人“玩世”精神传统的发展;幽默离不开宋代“以俗为雅”审美世风的濡染;是辛弃疾的“智慧之一刀”。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小说都带着"桃花源"式的归隐情结,在表现这一情结时,沈从文与汪曾祺表现出诸多不同之处。沈从文着重赞美湘西人情事态的原始,而汪曾祺则着重渲染高邮水乡的和谐淡雅;沈从文憎恶都市人奢侈、畸形的生活,他通过都市与乡村的强烈对比,将自己深深寄托在湘西土地;汪曾祺则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城市,他的小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小城文化;沈从文注重人物生活形式及文体形式刻画,而汪曾祺则注重人性本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绘画是儿童表达内心的工具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情绪体验和潜意识。教师不但应该通过美术作品进入儿童的心理世界,而且应该将单向表达变成双向互动。在互动中教师还要引导儿童摆脱概念画的影响,更多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的小品文由前期浮躁凌厉之巅向平和冲淡之谷转变,追求一种闲适蕴藉、“自我表现”的趣味之风;但透过其柔和的笔调,却又可以发现其散文貌似平淡实质蕴含“苦”和“涩”之味。由此,构成了其小品散文存在平淡与苦涩矛盾对立纠缠的二元风格。具体言之,“平和冲淡”不是周作人散文的唯一风貌,“凌厉苦涩”也不是周作人散文的仅有格调。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既“平和冲淡”又“凌厉苦涩”的,是由辐射性与内敛性这二元相结合的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对立又纠缠。周作人小品散文纠缠于二元之间的复杂风格,既让我们看到了其散文丰富多彩的一面,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其颇受争议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对故乡的关注一直是刘震云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事实上这条感情的流脉始终贯穿在他的作品中,这为我们探究其创作心理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向度:他怀有怎样的一个故乡情结?又何以表达这一故乡情结?文章以刘震云从初入文坛的创作到三部“故乡系列”长篇小说这一向度作为切入点,力图对其创作进行一些深度的探悉。  相似文献   

17.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对其创作虽然存在不少质疑,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他的作品确有其独特之处。紧扣文本来看,莫言的小说颠覆了传统小说以情节制胜的模式,没有特意渲染战火纷飞、神经紧绷的时代背景,也没有故意编造硝烟弥漫、随时爆发的矛盾冲突。而是在相对平淡的情节之下,灵活地转换叙述视角,信手拈来地勾画乡间的风景、人情,使得小说看似流离主题之外。然而,散漫行文的背后则潜藏着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洞见,极大地加深了作品的思想内蕴,也加大了作品成为经典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成长小说是描写少年在13至18周岁这一阶段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所经历的成长故事的小说类型。黑塞的成长小说中充溢着很多中国影像,对此进行扫描可以发现中国的老庄之道对黑塞的影响及黑塞的中国文化情结。而黑塞创作的成长小说在得到中国文化滋养的同时,又反哺了中国的成长小说创作,尤其是立极的《龙金》,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黑塞《德米安》的影子。  相似文献   

19.
田汉的早期创作是对于“新浪漫主义”的自觉实践,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死亡”情节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与艺术的思考.本文将以“死亡”为线索,探讨田汉早期剧作的艺术特征与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奈保尔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了他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既能进入主流文化,也能进入非主流文化,却又游离于两者之外,不认同其中任何一种。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边缘性,奈保尔相应地采取了“既依赖又反抗”的边缘性策略,形成了特立尼达“拼凑”文化的“流散者”、印度“生母”文化的“海外游子”、英国“养母”文化的“外来者”、非洲及其它“兄弟”文化的“陌生人”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