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现代汉语里的"谷"和"穀"之间的关系,很多人都简单地认为"谷"只是一个读音和"穀"相同的"穀"的简化字,在词义上它们毫不相关。然而事实上它们在词义上是关联的。"谷"和"穀"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简化字和被简化字的关系,"谷"除了读音和"穀"相同外,还具有"穀"的一系列词义和用法,在"穀"的词义和用法上它们是同义词。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言说"和"倾听"的关系历来复杂,呈钟摆式在两极摆动。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二者经历了"言说遮蔽倾听"和"倾听回归教学"两个阶段。从当今现实的角度考察,"只重言说"和"只重倾听"的做法非常普遍。教师的"言说"和"倾听"的博弈体现了教师对"言说"和"倾听"关系的不同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下的教学存在价值选择乃至因为选择而形成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样态的不同。"言说"和"倾听"具有本源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倾听是言说的前提,为言说奠基;言说是倾听的生长和发展,为倾听升华。教师的"言说"和"倾听"要超越博弈,走向共生。  相似文献   

3.
量词"道"的基本语义特征不是平面性,而是依附性。根据依附性特征,可以把量词"道"的整个范畴化过程清晰地分析出来。量词"道"和"条"具有"依附"和"独立"的差异,量词"条"和"根"具有泛用和特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激荡中的沉淀:沉思教育学的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浮躁的美国教育环境,沉思教育学基于佛道之"正念"和"冥想"的哲学理念,强调将"有意识性"、"此时此刻性"、"非判断性"和"聚焦性"目标应用于教育实践,进而在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关照"整个人"和媾连"生活"。沉思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代中国教育也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生存法则"简单说是一种"适者生存"的谋生术,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欲求的方法,它要求主体养成"虚伪"品格,在"存在"和"生存"两个体系之间实现"逻辑"和"功利"的无障碍转化,走最为实惠的"中间道路",变成一个失去个人面目和主体意识的"常人"。这一"生存法则"和"存在之道"的较量在大多数人身上表现为向前者倾斜的结果,说明了"物欲"分配法则对主体的有效辖制。"单位"是介于"家""国"之间的对个人主体进行收编的"容器",它以"生存法则"生产"常人",并以"常人统治"对付和消磨每个人的主体性。王小波以"单位"中王二的"存在之烦"来显示"生存"对"存在"的凌驾和挤压,并使之凭借智慧和勇气反抗"常人"统治,展开争取"属我"的、独一无二的人生之旅,实现了"存在之道"对"生存法则"的成功破解和穿越。  相似文献   

6.
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以及与这两个学科密切相关的"学"和"教"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注重研究"教"是教学论的范畴,而"学"则是教育心理学的范畴,但是,"教"与"学"应当相互靠近和借鉴而不应当割裂开来。"学"和"教"同源,后来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学"。"学"是学生行为的相对持久性改变;"教"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还有分享、沟通、宣教和探询等功能。充分认识和实践"学"和"教"的基本功能,自然会产生有效教学。在认识论上需要从实证主义和阐释主义角度认真思考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本体论上需要从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角度认真思考这两门学科的实体性。  相似文献   

7.
兼词"诸"用于句中时,兼有"之"的声母和"於"的韵调,具有代词"之"和介词"於"的意义;用于句末时,兼有"之"的声母和"乎"的韵调,具有代词"之"和语气助词"乎"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课文后     
小娜 《新作文》2014,(10):3-3
<正>在《小粗心区分"己"和"已"》一课中,小粗心终于能分清"己"和"已"了,我也为小粗心感到高兴。我呢,也会区分下面几组字:"悄"和"梢"——有心是悄悄,有木是树梢。"纺"和"仿"——有线是纺织,有人是仿照。"篮"和"蓝"——有竹子,是篮子;有青草,是蓝色。"爪"和"瓜"——爪子尖尖的,西瓜大大的。学习了《添"口"歌》,我也试着编了几句:"木"字添"口"爱发呆,"向"字添"口"声响亮,"又"字添"口"感叹号,"户"字添"口"受启发,  相似文献   

9.
管子传承史伯的"和实生物"说,认为人之生、人心之和谐、人之长寿,以及天地之美等皆由和而生。"和生"具有普适性。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凸显"人和"。管子通过上下不和、大臣不和、万民不和的危害性,明确提出"不和不生"的观点;又明确提出"和则能久"的"久生"的观点;强调"察和之道"之不易,都是对史伯"和生学"的发展。管子"和生"思想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荀子思想中"和"管理思想独具特色。"和"具有多层意蕴: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动力,是人类社会智慧与力量的集合,是社会和谐稳定的象征,是群的最高境界。荀子运用人生不能无"和"、"义分则和"、"隆礼重法"、谁使之"和"等命题来诠释"和"的崭新管理伦理内涵与理想境界。荀子"和"的管理思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和"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不同文明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体现的。"和"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宝贵遗产,符合事物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的目的就是要协调关系,避免激化矛盾,使对立面之间在不违背根本原则的前提下,相互包容,协调共进。弘扬"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在倡导"和为贵"思想的基础上,我们实现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和"的思想还将发挥其特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VAR模型,对1990—2016年中国"产学研"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中国"产学研"间存在相关关系。长期来看,"产学研"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的均衡关系,"学"和"研"每提高1%,将会引起"产"提高0.2182%和0.3658%;"学"和"研"都不是"产"的格兰杰原因,且"产"和"研"也不是"学"的格兰杰原因,但"产"和"学"是"研"的格兰杰原因;长期内,"产学研"三者间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但贡献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有关"211工程"和"985工程"存废的争论涉及工程本身的问题和"211高校"、"985高校"身份符号的问题。通过对高校重点建设和高校身份符号进行透析,发现所谓"211"和"985"存废之争实质是混淆了具体争论对象的大混战,指向的均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然而所论述的具体内容却各不相同。争论之所以产生是源于"211工程"和"985工程"暴露出的具体问题日益凸显。基于这些问题,在建设"双一流"的背景下,未来"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调整之路在于强化一流学科建设,淡化建设中行政主导的力量,在重点建设资金管理与使用上加强法制建设,重视建设过程中的绩效。  相似文献   

14.
《滁州学院学报》2019,(4):35-41
"和"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关"和"文化研究的外延和内涵的容量是十分庞大的。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和"文化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可以归纳"和"文化研究的现状、特点,展望"和"文化研究的前景,并提出"和"文化进入社会各领域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运用玄奥宗教智慧和大量神话,以虚构的人物和事件折射社会现实、揭示"事体情理",是《红楼梦》最显著特色。它以"风月情"为名,通过"女娲补天""空空道人""渺渺大士""茫茫真人""好了歌及注""太虚幻境"等宗教话语,上演了封建君臣父子之间的血缘亲情、忠义亲情和趋利避害之人性,展示了温情脉脉和"虔敬忠顺"的封建伦理背后的的"孽海"、"淫天",批判了封建贵族和官僚文人追名逐利的荒诞不经和官"情"的"虚妄";假"金玉"和"木石"之名,揭示了知识分子在"世途经济"和"越名教、任自然",世俗与神圣之间的艰难抉择。以"传神文笔"写出了"不由情人不泪流"的足以传之千秋的"警幻"之语,为世人留下了解读封建王朝"盛衰周期率"的"风月宝鉴"。  相似文献   

16.
《孟子》中出现过的第一人称代词有"余(予)"、"朕"、"我"和"吾"。其中,"余(予)"和"朕"已是古语词,使用频率低。"我"和"吾"使用频率最高且以表单数为主;在句法功能方面,"我"的功能较齐全,而"吾"只可作主语和定语,分工已较为明确。  相似文献   

17.
韩秀梅 《中国教师》2013,(16):17-19
通过"变异理论"的课题研究,我们尝试运用"变异理论"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和概念的本质属性,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一、"变异理论"的实践研究通过学习"变异理论"和观摩听课,教师普遍认识到,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往往没有经历对事物"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辨析,以致难以深入理解和真正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而"变异理论"恰  相似文献   

18.
"满"和"满满"从古至今主要功能是做定语,应该归入是形容词。"满满"作为"满"的重叠式,它的产生是韵律和句法共同作用的结果。形容词的语类特征决定了"满"和"满满"能够从做定语转而做状语,而动补结构的出现使得"满"和"满满"开始出现在补语位置上。  相似文献   

19.
汉语"心"是一个构词能力很强的语素,越语表示"心"的词主要有"tam"和"lòng",它们的构词能力也很强。汉越"心"从认知角度来看,可分为转喻义和隐喻义。通过对比发现,汉语"心"和越语"tam""lòng"的转喻义都发生在思维范畴和情感范畴,隐喻义都发生在实体范畴。但在转喻义上,汉语"心"的转喻义"珍爱物"在越语"tam"和"lòng"中就没有对应的语素义,越语"tam"和"lòng"在转喻义上则更加丰富。在隐喻义上,越语"tam"和汉语"心"基本相同,越语"lòng"隐喻义则更加丰富。对汉越"心"的转喻义和隐喻义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质量。  相似文献   

20.
"概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掌握的局限性,导致"概论"课实效性不强。本文将理顺"原理"课和"概论"课之间的关系,挖掘没有开设"原理"课情况下开展"概论"课教学存在的基本矛盾和问题,探索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