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生为本、构建生本课堂,需要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展开教学。这种"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的教学心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即为教育教学的"同理心"。沈老师告诉我们,"师生同理"要求教师,设置与学生心理需求相契合、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留意学生情绪波动、照顾学生个性差异,适时适当引导课堂教学;客观真实、积极正面地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等等。除了这些要求之外,课堂走心还要注意什么?欢迎各位老师继续探讨这一问题,分享观点,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2.
教育需要爱     
<正>记得有人说过,"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自个人的恩怨,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是与教师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不记得哪位名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所谓的教育。是的,一个老师首先必须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在教学中运用好教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笔流畅优美,风格清新典雅,构思精巧细腻,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意蕴深厚,是现代文学的经典美文.对这样的美文,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析方式,必然会淡化美文的色彩,瓦解美文的生命,不能彰显美文之美.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学应该直面于"人",根植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那么,如何通过教学传递这份美?让学生感悟、收获这份美?我觉得美文需要教师"美教",也需要学生"美学".  相似文献   

4.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比较、实践、构建数学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先动情。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一味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先锋派"教学展示活动在我校举行,我班学生有幸与特级教师王自文老师共上一堂语文课。我们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来到听课地点——电影院,看到那么大的影院,看着那么多的听课老师,我的心也不禁怦怦直跳,担心学生因环境的改变不能正常展示自己的风采。这节课学的是一首古诗——《舟过安仁》(人教版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我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通过如下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的词汇量大,尤其是新教材词汇量更多,再加上许多句型及短语也要记忆,学生学起来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学习需要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正是趣味教学考虑的出发点.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你不会学习,我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你学习"指的就是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英语学习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熊振鸿 《师道》2012,(11):60-61
李镇西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个关键词是:人文情怀。从去年开始,我一直关注李老师的博客,关注《中国教师报》上的"镇西随笔",我感觉到李镇西老师是深具"人文情怀"的一个人。无论是对朋友,对同事,还是对学生,他总是以一颗真诚的心、尊重的心、赞赏的心去对待。我想,凡与李老师交往过的人,一定会有这方面的同感(只可惜我还没有与李老师见过面)。有这样一份"人文情怀",人心所向,就在情理之中。"遇到"李镇西先生,是一名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已近3 0年,经历过传统教学时代和向现代化教学的转变;也经历了新课改前后不同版本的高中英语教材的教学.我关注课堂教学效果,但我更清楚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去调动.所以,教师需要想方设法去调动并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这般大程度上取决于一节课的前几分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导入或热身.导入要讲究艺术,要收到效果,关键是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正>前不久,在一次研讨活动中笔者听了"对数的概念"一节课.执教者是一位曾获过省青年教师优质课一等奖的老师,感到这节课设计精当有趣,学生参与积极主动,教学效果十分理想.这位老师在那节课中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素养在滋生"的效果.笔者通过回顾、分析、思考,现整理成文与各位同行交流.一、教学环节1.追溯历史,激发兴趣师:前面我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指数、指数函数,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对数(书写课  相似文献   

12.
<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和实践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教师需要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自主意识教育专家说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主动发展。"对此,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的主体参与作为突破口,具体做法如下。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我首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精心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笔者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正>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学生真正的朋友与师长,就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方式有很多,我是通过"周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它不仅缩短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使我的班级管理更加轻松自如。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坚持将"周记对话"作为我与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一、周记是学生敞开心扉并愿意与老师情感交流的金  相似文献   

15.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需要心灵的自由参与,需要思想的大胆碰撞,需要智慧的平等交流,需要情感的积极投注。然而,我们的学生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呢?我们的老师又是怎样教学生学习语文的呢?我觉得,现在的语文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可就是搞不清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听了赵谦翔老师的报告以后,我的眼前顿时划过一道希望之光,这道光便是"绿色语文"。我终于看到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方向,我觉得"绿色语文"的观点提得太好了。下面,我想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三个方面,简  相似文献   

16.
作业是每一位老师及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老师需要作业巩固当天的教学内容,并通过作业检测孩子们的掌握情况;孩子们也需要作业,巩固当天学习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业的选择与设计是一道重要的教学环节.而每个班孩子的数学水平都参差不齐,需要的作业也各不相同,如何既能照顾到全体学生,又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呢?我想这需要老师动番脑筋,下点功夫,设计出数量少、质量高、满足各个层次孩子的精品作业.下面,我就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一谈我在作业设计上的想法.一、分门别类——"分"不同题目的层次,"别"不同问题  相似文献   

17.
自永军 《政治课教学》2016,(Z1):103-104
教学相长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做一个"示弱"的老师,我们才会感受到学生的"强大"。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发觉学生很多时候比我能干,当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潜力被挖掘时,语文教学可以非常精彩。教育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要改变学生首先要改变自己,教师应该具有这种向内看的思维品质。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感觉自己就是和学生一起成长的。从这一角度讲是学生促进了我的成长,是学生让我改变了自己。学生在给我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18.
我有幸参加了这一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研讨会,老师们那一堂堂精彩的思品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老师们上的这些精彩的品德课谈谈如何怎样在品德课中激活课堂,上好一堂精彩的思品课. 一、创设情景,激活课堂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作用.在导入新课时,如能创设一个愉快的情景让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那么将是一堂精彩思品课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王帅 《辽宁教育》2021,(4):93-94
一颗糖,微不足道,可当它成为师生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成为学生生命中的甜蜜源泉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它的分量. 永续温馨师生情 临近春节,我收到了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的祝福短信:"亲爱的王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有一次,我因为刚被老班批评过,心情超级低落,无心上语文课,您非但没有责怪我,下课的时候还给了我一颗糖.现在想起来,那是我吃...  相似文献   

20.
在议论文作文训练中,常会有学生发出感叹:"老师,我不会写议论文!"难道老师在上课时没有教过?在学生初学议论文的时候,老师对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等文体知识做过多次的讲解和指导,为什么学生到写作时还是不会呢?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只要老师多讲一些方法、技巧,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就一定会运用.其实不然.了解一种文体的方法、技巧与恰当地运用一种文体根本就是两回事,即便学生尝试运用了老师传授的技巧、方法,在实践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