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帝挚、帝尧及殷、周先公先王同根于帝喾 ,所统宗族同祖 ;大禹奉命治水 ,殷祖契、周祖后稷鼎力相辅 ;夏初 ,契、稷同朝为官 ;殷一统后 ,文王受封西伯 ,号令西部诸侯。周朝创建 ,武庚、微子、箕子先后受封为君 ,亡殷旧贵田产经营依旧 ,并可自由经商贸易。周公东征凯旋 ,归服的淮夷诸国与王室建立的是正常的君臣关系 ;分遣鲁卫诸国的殷民在所遣国立有社坛祖庙 ;西迁殷民可入伍周师 ,成为西周军队的重要构成 ,立功受奖 ,可委以重职 ,甚至可擢官“天庭”。西周并非种族奴隶制王朝 ,夏、殷亦然。三代实行的都是战俘奴隶制  相似文献   

2.
对周人的起源及其早期的历史,《史记·周本纪》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关于周人先祖后稷与不窋间的关系,司马迁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对这一说法,后人一直是陈陈相因,从未有过异议。其实,认真考察历史,我们就可发现不窋非后稷之子。据《史记》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曰姜原,姜原为帝喾之元妃”;“殷契,母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之次妃”。后稷与契同父异母,自然生活于同一时代。又“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可  相似文献   

3.
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是华夏民族的先祖,通过《淮南子》和《楚辞》对五帝的记载,分析五帝在执政、爱民、用人等各方面的特点,从而窥探《淮南子》和《楚辞》在治国思想和政治理想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及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称、道、述〕原文 :“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 ,下道齐桓 ,中述汤武 ,以刺世事……”教材注解 :〔上称帝喾〕远古提到帝喾。〔下道齐桓〕近古提到齐桓公。这一注释不妥。“中述汤武”句 ,只注了“汤武” ,未注“中述” ,大约认为“述”也是“提到” ,不必说明吧。“提到”帝喾、齐桓公、汤武 ,提到他们的什么呢?仅仅是“提到”吗?按 :“上称”“下道”“中述”三句是“鼎足对仗”的句式。“称”“道”“述”三字为互文 ,属同义词 ,都可以讲为“称颂(或其他同义词语)”。如 :称 ,“宗族称孝焉 ,乡党称弟焉。(《论语·…  相似文献   

5.
《山西师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发表了卫文选同志的《尧都考》一文。作者根据临汾附近的一些古迹和临汾周围的地理环境,推断出尧的治所“尧都”在平河之阳,另外他还引用了《临汾县志·古迹·金城》条“金城为刘渊所筑,此为陶唐金城,今名金殿村”的说法,来进一步证明帝尧的都城就在金殿村。  相似文献   

6.
关于帝尧的祖籍与都城,有人根据尧又称陶唐氏而猜测说,尧是山东人或河北人;还有人以河南省有尧的遗址而误认为尧是河南省人。《说文》:“陶邱在济阴,有尧城,尧尝居之,后居于唐,故号陶唐氏。”今山东省定陶县,古代称陶,是帝尧最  相似文献   

7.
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尧舜禹时代,帝尧放勋,生于公元前2317年甲申,卒于公元前2200年辛巳;帝舜生于公元前2277年甲子,卒于公元前2178年癸卯;夏禹生于公元前2257年,卒于公元前2165年。尧舜禹时期,国家实行“禅让”,这是一种“议会民主”式的选举制度。社会出现了“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美好景象。禹去世后,禹的儿子夏启,废除“禅让”,世袭了帝王之位。社会形态因之而发生了新的变化,城市的兴盛和青铜文化的辉煌成就,成了这一新兴社会制度的伟大象征。采矿、冶炼、琢玉、制骨、髹漆、纺织及农、牧业等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已达到相当惊人的高度,音乐、美术、司法、教育、宗教、礼仪等等也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天文历术及其推算亦已进入更加系统、科学和精微的法制阶段,文字也已流行。尧舜禹时代是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辉煌时代。  相似文献   

8.
伊尹故里在合阳樊培荣一、古籍志书里的记载伊尹,名挚,夏末人。以佐成汤伐夏救民,建立商朝而功德昭著,汤举任以国政,委其以“冢宰”(宰相)。尊为“元圣”。千百年来,人们大部依据《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于尧舜之道”的说法,认为伊尹是“有莘”人...  相似文献   

9.
“木兰”一词,《辞源》中有四条释义。(一)香草名。《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二)木名,又名杜兰,林兰。(三)人名。(四)围场名,约当今河北围场县地。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选人了北朝民歌《木兰诗》。这首诗,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等表现手法,描绘了一位女子木兰女扮男装  相似文献   

10.
屈原《离骚》“周流求女”一节似有悼逆伦常之嫌:屈原欲求“有娥之佚女”(即帝喾(高辛氏)二夫人),按辈分当是其远房高远叔伯祖母。故屈原求“有娥之佚女”按文明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衡量,是违背礼法、悖逆伦常的。  相似文献   

11.
房国史考     
房国,祁姓,尧子丹朱始受封,位于今河南遂平县。陶唐氏尧,名放勋。在位时,公正明察,思虑深远,信恭谦让,任贤用能。世传尧年16为天子,在位70年,晚年曾询问众臣:“谁有能力顺时治国,我将任用他?”大臣放弃应道:“胤子朱,启明”①,即您的儿子丹朱开朗明达,可以为政。然而,对儿子比较了解的尧则认为:“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利。”并说:“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②,故尧在百岁之时,把天子之位授于舜。舜之所以得天下,主要以其“孝行”和“仁义”受到四方诸侯之首领四岳的大力推荐。舜即位…  相似文献   

12.
宛窳妇人即《山海经》中的(穴契)窳,寓氏公主即《尚书·尧典》中的嵎夷。她们都是生活在帝尧时期、今山东地区的古代蜀族的领袖或英雄,蜀人因蚕而名,他们因而成为“蚕神”,又俗称为“马头娘”。  相似文献   

13.
旅店称谓     
小报载,旅店称谓种种: 逆旅——古籍记载:许由辞帝尧之命而舍于逆旅。驿传——传递文书的驿卒和宾客的住所。驿馆——官员和驿卒的住所,凭“虎节”、“龙节”等投宿。驿站——水陆驿道上的旅店,凭“银牌”投宿。客舍——官办旅店。  相似文献   

14.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生鲁昌平乡陬(z(?)u邹)邑。其先,宋人也。”该文在记载孔子病逝前七日谓其弟子子贡(端木赐)曰:“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殆殷人也。”孔子自述其祖先是殷人。 这是怎么一回事?说来话长,考查孔子祖先世系,要追溯到殷商时期。 商,原是古代部落名。其始祖名契(xi(?)谢),相传为帝喾高辛氏(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后裔。契母简狄,有娀氏之女,据说,她吞玄鸟(燕子)卵生契,故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①显然,  相似文献   

15.
帝喾陵     
正帝喾陵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南23公里的高辛镇西北角。现存墓地南北长233米,东西宽130米。帝喾陵最初修建于汉代,宋元明清又经多次修茸,陵前原有帝喾祠、沐浴室、更衣亭、禅门等古建筑。帝喾高辛氏是《史记·五帝本纪》五帝中之第三帝,前承炎黄,后启尧舜,为黄帝的曾孙,玄嚣的孙子,蟜极的儿子,颛顼的侄子。帝喾因辅佐颛顼有功,被封于高辛。他是商朝始祖契的父亲,契的母亲即帝喾次妃简狄。在"五帝"中,帝喾的事迹最为简略。《史记·五帝本纪》既对帝喾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太史公的评价也显得宽泛和笼统。  相似文献   

16.
一后稷神话始见于《诗经·生民》,该诗叙后稷诞生的故事及其对农艺的伟大贡献。兹录其前半于下:厥初生民,时维姜螈。(《毛传》:“姜姓螈名。”《郑笺》:“炎帝之后。”)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毛传》:“帝,高辛氏之帝也。”按,高辛乃帝喾之号。《孔疏》:“言当祀郊禖之时,有上帝大神之迹,姜螈因祭见之,遂履此帝迹拇指之处,而足不能满,时即心体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灾)无害,  相似文献   

17.
人必有学,学必有师。尊师重道,是我国优良的传统之一,它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据史籍所载,这个历史似乎更长了。如神农的老师为悉诸;黄帝的老师为大挠,相传“甲子”为大挠所作;帝颛顼的老师为伯夷父;帝喾的老师为伯招;帝尧的老师为子川支父;帝舜的老师为许由;夏禹的老师为大成贽;商湯的老师为伊尹;文王的老师为吕望,一说文王师鬻熊,鬻熊并著有《鬻子》一书。西周以后的历史当为信史,如武王师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  相似文献   

18.
戴春阳 《家教指南》2023,(5):113-124
讨论敦煌早期开发,绕不开《尧典》“窜三苗于三危”。从孔子编《尧典》与性质可知,“三危”出自神话传说,与“帝尧”所控疆域无关。近年陶寺古城、石家河文化分别被学界公认为可与“尧都”和“三苗”对应。从考古学角度观察,“帝尧”数百年间始终偏居于晋西南一隅,据《尧典》而索三危必然无解。而“三苗”在与中原地区王湾三期交流的过程中被后者融合、替代。《尧典》所言“窜三苗于三危”本就虚妄,依此索骥,无异于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19.
人名的解说和注释虽是小道,如不注意也会出错误。因此,笔者对高中语文试验教材第一册的人名略加关注后,提出以下两点意见供参考。一、注而不明。如: ①【佚之狐】郑国大夫。②【彭祖】传说为帝尧之臣,名铿 (kēng),寿八百岁。  相似文献   

20.
“报”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当罪人也”,当此义讲时,“报”与“执”和“挚”有语义上的联系。从“报”的字体构成及古文字字形分析可得出“报”的本义应为“以手压抑跪伏之人,使其服罪”,由此引申出祭祀,断狱、判罪之义。“报”与“复”同源,又有报答、报复、报告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