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是"摄入量"还是"同化量"?1 教材的叙述[常正良湖南省衡阳县第三中学(421200)]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P.94指出:"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这样,能量就流入了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是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吗?  相似文献   

2.
某些教科书在提到分解者时都讲“分解者”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这样的提法,虽然反映出对细菌评价的主要方面,却又往往使人理解成细菌都是分解者,造成概念上的片面性.细菌的营养方式多数为异养.分布最广的是腐生细菌,它们从死的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并将它们分解成基本元素或简单的化合物,因此腐生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寄生细菌是异养细菌的另一种类型,它们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一种“小型消费者”的角色,故寄生细菌应为消费者.此外,还有少数自养型的细菌.根据同化作用取得能量的来源不同,自养细菌可分为化能合成和光能合成两类.化能合成细菌(如:  相似文献   

3.
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是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为10%~20%。据此,求解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生物量,只须按能量流动效率进行相应的“放大”(已知高营养级的生物量,求低营养级的生物量)或“缩小”(已知低营养级的生物量,求高营养级的生物量)计算即可。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物教学》2016,(18):34-35
<正>生态系统中关于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的知识,题型多变,考法灵活,学生普遍反映难以掌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模型构建法,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多变的考法规律化,帮助学生正确梳理能量的来龙去脉,快速提高解题能力。1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要理解能量的流动规律,首先必须搞懂每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和最高营养级(顶级消费者)相对比较特殊,第一  相似文献   

5.
1.认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并全面掌握.2.营养级能量的输入与输出.(1)能量的输入:本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应特别注意消费者摄入食物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粪便形式流失(排遗),没有被同化.  相似文献   

6.
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特殊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在这三者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生物,现对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一说明,供教师教学时参考。1.不处在第一营养级的绿色植物在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中处在第一营养级的一般都是绿色植物...  相似文献   

7.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重要功能之一,是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准确区分能量流动中各营养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与摄入量,是学生解答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关试题的难点.下面通过典型例题剖析归纳准确区分同化量与摄入量的方法.一、依据摄入量和同化量的去路进行判断摄入量是各营养级动物吃进去的食物的能量,其去路有2个,一是该动物的同化量.  相似文献   

8.
<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2019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模块的教学内容.作为高考的核心考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常会结合图形进行考查,特别是涉及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通过建构模型,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能量流动过程,有助于学生模型构建和科学思维的培养.一、“箭头法”构建能量流动分配模型对于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而言,能量流经该营养级过程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请按照我们事先设计好的讨论题,来分析一下眼前这块美丽的油菜田,分析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有哪些?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怎样进行的?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来提高能量利用率,实现物质变废为宝,多级利用?”我的一席话把陶醉于油菜花海洋中的学生们拉回到预设的教学环节中。这是去年春天我在田间地头给学生上生物课的场景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有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成分相互关系见下面的模型:模型1:不涉及多种消费者的生态系统ADBC模型解读先根据双向箭头A与D,确定两者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产者,再根据箭头指向:A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D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和C,一个为消费者,另一个为分解者,A(生产者)和B均指向C,则C为分解者。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迷思概念是指学生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非科学概念。以生态系统为例,辨析了同种相食、同级不同种相食、消费者和分解者相食等特殊现象中的能量流动迷思概念,促进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2.
生态系统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是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在10%~20%。在食物链中求解各营养级的生物量,只要按能量传递效率进行相应的“放大”(按营养级从高到低递增)或“缩小”(按营养级从低到高递减),即可正确解答。  相似文献   

13.
“十分之一定律”和“吃十长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1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关于能量流动的效率,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林德曼效率。它的本意是说,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里,作为食物链的各个相邻营养级之间所拥有的能量,大致维持在10:1左右。也就是说,为了维持一个营养级生物的生存,前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必须具有10倍左右的能量规模,两者才能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技术》2018,(4):74-80
文章从分析网络学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入手,阐述了物质(资源)循环与能量(人类思想)流动这一使网络学习生态系统保持生态活力、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动力机制。文章认为,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情感等"营养"体现着人类思想,是网络学习生态系统重要的能量;学习资源作为物质承载着能量;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分别承担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角色,各种角色参与知识链和知识网中的能量流动,使人类思想得以传递,共同体中的成员得以发展。学习活动是知识链和知识网形成的关键主线,所有学习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基本类型学习活动的创造性组合,因此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吸收型、实践型、联结型、协作型四种基本类型学习活动所对应的知识链。  相似文献   

15.
能量流动计算题,可利用公式"A×(传递效率)n=B"来进行计算。在该公式中,A表示较低营养级消耗的能量,B表示较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n值为最高营养级数与最低营养级数的差值。此公式可在较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正确、快速地解答能量流动试题中的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成分是按照它们的营养功能来区分的,因此,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初中《生物》第二册第152页的“生态系统的组成”的教学内容,教材是先出示图Ⅱ-15湖泊生态系统图(以下简称图1),后用文字叙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了解与掌握。但图1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示不够完整,其表现在:一无阳光、二无分解者,如按图1进行生…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计算问题,是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一个难点。一般情况下,能量在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在题目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认为传递的最低效率10%,最高效率20%。具体计算时,可根据下图来解题: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例如:植物→兔→狐就是一条典型的食物链模式。食物链中的箭头有三个含意:①显示生物之间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②显示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③显示各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营养地位:食物链中的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食物链从植物开始,植物是第一营养级,以植物为食的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直到最高营养级。根据食物链的上述特征,我们不难判断寄生生物在食物链中的营养地位。曾有一道练习题:…  相似文献   

19.
贵刊1999年第五期第11页刊登了夏伦旺老师的一个“商榷”,对于夏老师的见解,笔者不敢苟同。按照教材上的有关定义,“以草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三级消费者”,则当黄动捕食田鼠、猫头四捕食田鼠、抓捕食野兔时,黄动、猫头鹰、狐均属于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但当猫头鹰在捕食次级消费者黄动时,猫头鹰则属于三级消费者,是第四营养级,这正反映了“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个事实。因为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食物关系、是一种吃…  相似文献   

20.
<正>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这个特点很好理解,但对生态系统中与能量有关的计算,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到有困难,现总结分析如下。1 有关至多和至少的问题能量沿食物链流动,传递效率是10%~20%,那么什么时候用10%,什么时候用20%来计算呢?这就涉及能量传递的最多和最少问题。当生产者的能量一定,求最高营养级获得最多能量时用传递率20%计算,求最高营养级能获得的最少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