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苗语黔东北次方言语汇、古代文献及考古材料,发现三苗诸部族的名称大多与动物图腾尤其是人类驯化的动物有关,这是三苗部族联盟以畜牧养殖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远古农业文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标志。这种在部落联盟内群体性以动物名称命名各部族的现象,是远古时代部族及部族联盟产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2.
非洲部族冲突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族矛盾、部族冲突既是影响当今非洲政治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非洲各国政府或执政党必须面对的课题。而殖民主义的入侵,各国部族政策的失误,持续的经济贫困化,国际社会的争夺,多党制、民主化浪潮的冲击等则是导致部族冲突的主要原因。从部族冲突的后果看,不仅使经济困难的国家走向崩溃的深渊,而且由于对经济资源的争夺,仍会给一些地区带来不稳定的因素。但总的趋势是,大体趋于缓和,局部依然动荡。  相似文献   

3.
师同 《历史学习》2005,(10):11-11
●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唐三彩最初是用于随葬物品,不是日用器皿。瓷器大多是器皿。●唐代在边陲地区设都督府。一般都督任用当地的部族首领,都督府管辖之下的地区一般也不打破已有的部族组织。这与西汉时不同。西汉的西域都护府是班超在经营,班超是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员。●魏晋时期,汉字书法艺术形成。唐代书法兴盛。书法艺术形成的原因必然涉及笔墨纸砚等文具的改进。另外,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流传主要靠抄写。抄书成为一种行业,也推进了书法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士人群体成为一个阶层,书法表现了他们的志趣。到唐代科举考试也看重书…  相似文献   

4.
相传在远古时期,我国黄河流域附近有许多部族,其中有三个较大的部族:一个是轩辕氏部族。轩辕氏生长在轩辕之丘,在今河南省新郑西北。一个是炎帝的部族。炎帝姓姜,是神农氏的后裔。还有一个是蚩尤的部族。这三个部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发生过多次纠纷。后来炎帝的部族并入轩辕氏部族,炎帝担任部族的副领袖。当时蚩尤到处为害人民,轩辕氏率部跟蚩尤部族大战于涿鹿,史传这次涿鹿之战打得很激烈。轩辕氏造指南车指明方向,大举进攻,俘获了蚩尤,并  相似文献   

5.
北戎、山戎是先秦时期重要的部族,在民族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然学界认为山戎即是北戎。此说并不可信,先秦时期的北戎与山戎并非同族,也非同名。二者是出现时间不同,活动地域不同,势力不同,名号涵义不同,灭亡时间及原因不同,有着不同历史的部族。学界将山戎与北戎混而为一的原因在于《史记》记载有误。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产工具词汇与农业生产行为词汇是《诗经》农业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叶农业工具与农业生产的状况。本文将农业生产工具分为"整地类、收割类、仓储类以及运输类",将农业生产行为分为与"整地、种植和收藏"有关的三种类别,讨论其横向语义关系,并通过对其在《诗经》中出现次数的统计,得出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仓储在农业活动中有着重要地位,相对完整的农业生产行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葛天氏是"三皇"时期的古帝王,年代约在伏羲氏与神农氏之间,与有巢氏、朱襄氏、阴康氏同时,距今约五、六千年,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葛天氏部族首领、中华民族重要的人文始祖。作为最早发现、使用葛的帝王,葛天氏发明了"葛天"草庐。葛天氏、葛天氏部族、葛国的地望在今河南宁陵。为使部族成员身强体健、延年益寿,葛天氏创作了"葛天氏之乐",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舞乐,反映了远古时期农业社会的特征。葛天文化的意蕴非常丰富,表现了原始先民深重的忧患意识、宗教意识以及天、地、人和谐,尤其是人与人和谐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晚唐五代宋初灵武路上的“河西杂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唐宋时期活动在灵州至庆州之间游牧的各少数民族部族劫掠的原因,探讨唐五代宋政府对灵武路上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变化,认为灵武路上的少数民族部族对唐五代宋政府的西北边防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历法是结合农业生产而起的一种系统知识。渔猎采集时期的远古人类,正如近代仍无农业或农业仍太幼稚的少数落后部族一样,没有与我们的历法相等的一套知识。他们的生活条件尚不要求他们有系统地观察天象,他们只注意地象如风向、雨来、某种花开、某种鸟来之类就够了。这些就足以帮助他们安排渔猎采集的活动或简单的农作活动。但近代有些落后的部族,已知道注意几个特殊星宿的出没,作为他们农事季节的标准。这是由于他们从经验中发现地象的规律性往往不甚准确,而天象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古和夷部族迁移路线、开明人及开明国史、三星堆等三个不同的民族、地城和国家进行了思考。古和夷部族的南迁,应该是五帝时期或之前已抵达古南海的西南面地城,在此过程中,和人部族完成了游牧民族向农业民族的转变。尧舜之前,和人部族已迁至峨山一带定居,并成为一文明强盛的大民族。直到夏代前期,和人部族被迫再次南迁,从此失去了与中原民族和中央政府的联系。开明人对古蜀地域文明的影响,因春秋中叶开明人西迁入古蜀地城而起。大约周桓王或周庄王时,开明人在古蜀地域建国,始有开明国。不久,开明王国就取代杜宇王国成为古蜀地城最强大的国家。开明王国延续了12代王朝,约三百八十年,至公元前316年,秦灭开明国。中原史家称之为“灭蜀”。目前,三星堆出土文物被学术及非学术界认为古蜀人蜀国的遗物。事实上,诸多证据表明,三星堆并非古蜀人遗址,而应是苗族先民即当时的三苗部族在南迁过程中最后一个三苗国的遗址,它是两千多年三苗国历史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乌古斯部族的先民至晚在战国末年便居于东部天山地区。汉文帝三年 (前 1 77年 ) ,其先民所在的乌孙国为西逃的大月氏所破。由此而导致了乌孙王子猎骄靡的神奇经历 ,而这又正是其狼图腾文化形成和乌古斯部族得名的起因。其后 ,由于乌孙国的分裂及汉朝和匈奴对东部天山地区的争夺等原因 ,而造成了乌古斯部族向葱岭西及漠北的迁徙、扩散。  相似文献   

12.
西周初年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夏"名,夏名的来历至今不详,可能非夏王国本名,是夏以后的人以汉字拟音。周初称周邦为夏,是以夏为所有王国的荣誉性共名。此种共名用法,以周初形成的三代类同关系意识为基础。周初的宗教观,以公共性的神"天"取代殷人特殊主义的神"帝",也以三代王国类同意识为基础。周初产生公共性天神信仰的主因,是周人继承商代礼仪从而形成特别的商周关系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三代王国类同意识,也即王族文化圈意识。周初的宗教信仰以王族文化圈意识为基础,这一事实可以支持夏为荣誉性共名的判断,也使我们把周初宗教观念变革放到华夏族群漫长演进过程之中考察,重新理解这一观念变革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二、巴人迁徙 古代巴人是一个民族(或称部族、氏族)的泛称,它们分支既多,姓氏亦繁,虽大略有如前文所述“廪君”、“弓鱼”、“賨人”三大部族(氏族)之别,但由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民间婚丧嫁娶之类的原因,亦时时有迁徙,代代有移居。其迁徙  相似文献   

14.
《周易》卦爻辞之作在殷末周初,阴阳矛盾变化的文化观念构成了《周易》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他的一切思想,都是围绕着阴阳矛盾对立统一的范畴来展开的。值得注意的是:从殷商龟卜到《周易》用蓍草占筮,不能简单理解仅是筮卜工具的变化,而是表现了所象征的内容、观念及其逻辑思考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5.
后稷,本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培育良种、教人稼墙的农业生产能手,后人景仰他的神异天才和业绩而尊之为神.但周人却把自己的发展史追溯到后稷那里,以之为祖先,并为他的出世、一主编织了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周部旗对农业的看重于此可见一斑。周族以农业为本,而农业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周族的繁荣强盛.从传说中后稷经营有命起,以后不断迁徒,如公刘迁幽、古公父迁周原等等,除了为躲避周围部族的袭击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发展农业,以利本部族的繁荣和富强.正因为农业生产活动在当时占有特殊重要的位三,《诗经》才收集了许多…  相似文献   

16.
周初封建传说中的神农、黄帝、帝尧之后的故事是在西周以来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经过战国、秦汉时代的学者不断加以附会和增饰后讹变衍生而成的。不能将其作为可靠的周初史料去主观地剪裁西周初年的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7.
作为周初重要的封国之一,宋国却逐步走向衰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来说,宋国地处中原,强邻环绕,无险可守,频仍的战争等给宋国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从主观方面来说,宋国执政者不思改革、因循守旧,则是致使国家发展缓慢的极其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技术效率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技术进步及其转化运用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技术低效率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分析我国农业技术低效率的原因及其对策 ,对提升我国农业的技术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巴基斯坦西北部落区,部族认同由来已久,其直接构成对巴基斯坦田謇认同的挑战。部落区的传统部落制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后政治发展历程,是目前出现部族认同强化、圃家认同弱化的主要诱因,并由此造成部落区在认同定位中置部族认同于国家认同之上的现象,严重削弱了巴基斯坦固家认同的构建。只有部族认同、固家认同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有利于建构巴基斯坦盈家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对部族认同的认可。  相似文献   

20.
在运用大量考古材料,结合文献传载史料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勾勒了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江苏地区(包括今上海)的古部族及其文化发展的基本脉落,重点考察了新石器各阶段江苏古文化的发展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作者认为,当时江苏地区的原始部族和文化比较进步,曾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