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何挖掘学生的学生潜能、如何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如何使学生地学习"盲点"消失,都可以归为一个字——问。"问"是学生突破学习瓶颈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问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相似文献   

2.
应君君 《学子》2015,(4):25
自学能力是有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教育学家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如何学习。那么就学校教育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1.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安排时间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顺应新课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信息化、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带来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新的环境下学生如何学习,应具备那些学习技能,是每个学生面临的现实。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等问题。本文从信息时代对学习的要求;信息素养与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技能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技能的培养;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法及指导;学习的评价等问题略谈浅见。  相似文献   

4.
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支配自己学习的时间、空间、任务的权利,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如何选择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以及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如何达成学习目标等方面,给学生帮助,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如何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呢?  相似文献   

5.
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一般认知的知识,它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如何学习学科知识的知识。这类知识的教学应遵循"为思考而教"的理念,让学生学习如何形成意义组织结构的列提纲、画关系图等组织策略,让学生学习如何增加新信息意义的释义、总结等精加工策略,让学生学习如何选择"工具"认知学习任务的知识,让学生学习如何监测学习状态的"计划—监控—调节"的元认知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逻辑关联信息、指导学生高效理解内容、教导学生实时监控过程,以促进学生材料组织方式、信息加工策略、自我反思意识等元认知知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任务指出“教师应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如何进行英语教学?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注重课堂常规和英语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倡导小组学习和生生学习、尝试多样性的作业设计。通过这些尝试,以期促进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兴趣是英语学习的先决和基础条件,只有兴趣的指引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应用英语。本文主要是在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的基础上,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体现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如何在学习中体现学生的自信心及自我价值,怎样使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9.
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不是让学生无的放矢地学习,而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合作,并在如何在合作中学习。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团结互助等方面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付伟 《教师》2012,(32):70-70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学中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每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学生的主动性是需要每一次精心设计的教学不断激发的,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11.
郅文江 《教育信息化》2003,(4):75-76,77
教育的信息化、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带来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新的环境下学生如何学习,应具备那些学习技能,是每个学生面临的现实。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等问题。本文从信息时代对学习的要求;信息素养与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技能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技能的培养;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法及指导;学习的评价等问题略谈浅见。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成人学生又有学习计算机技术知识的需求和热情,本文结合成人计算机技术教学的现状,探讨非计算机专业的成人学生,如何选择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内容、教师如何教授、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罗克勇 《考试周刊》2011,(18):216-217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应试教育中的死记硬背、灌输式的教学现状,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将成为目前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文以探究旧的学习方式的特点、缺陷为突破口,对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资源享用方式,如何让学生从学习型转变为研究型,如何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学会自我提高等问题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7,(18):149-151
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如何使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由枯燥、乏味变得充满活力、刺激?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如何让学生觉得信息技术并不深奥,反而是有趣的?我们要让课堂变得"艺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尊重赞赏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合理创设情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营造竞赛的气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巧设任务,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联系实际生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社会现状,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对策,重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高效有序的开展课堂教学及社会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重点把握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的指导作用举足轻重。它是学生起步时的支持者,支持学生踏上科技的荆棘之途;它是学生迷茫中的引导者,指引学生辨别真伪、努力攀登;它是学生急躁时的镇静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积极向上;它是学生成功路上的奠基石,送学生到达光辉的顶点。一、开题:注重教师的指导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旧模式的根深蒂固,面对研究性学习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往往很不适应,他们不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不知道如何来计划安排这种形式的学习,所以,在开始阶段,教师的指导就尤为重要。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讲座,学生理解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树立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了科学方法,提高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还要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实验、如何观察、如何调查、如何查阅资料。指导的形式有多种,如参观学习、个别指导、印发资料、提供参考书目和查阅有关网址等。二、选题:注重可行性论证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开始。一个好题的选择,对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在学习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选题良莠不齐,存在题目过大、缺乏可行性、不科学等问题。如何指导学生...  相似文献   

17.
李凤 《课外阅读》2011,(8):140-140
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好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致关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常与学生交流,善于发现和引导学生的兴趣;二、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什么是学习教育 学习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素养的教育。它包括学习的动力教育、学习的策略教育和学习的方法教育。学习动力教育有学习目的与动机的教育、学习兴趣的教育、学习意志与学习挫折的教育等,其目的是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学习方向明,学习动力强,具有热爱学习、乐于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与爱好,具有不怕吃苦、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意志。学习策略教育,包括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如何复习与归纳知识、如何把握各科的学习特点等,其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把握学习的一般模式与原理。学习方法教育包括记忆的各种方法和思维的各种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针对不同的记忆材料,自动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的今天,探讨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等因素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如何进行  相似文献   

20.
学生掌握的自主学习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能力就会越强,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有助于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有助于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学习,如何把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激发出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关心的。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展开论述,相应地提出几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建议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