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定日站1961~2010年的温度、湿度和气压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定日的温压湿变化特征。分析表明,1961~2010年西藏定日站主要可以分为4个阶段,即"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最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而从近50年的变化趋势来看,本站气压可用回归方程y=-0.0061x2+0.5441x+6015.4来进行模拟,其本站气压缓慢增加;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定日站的气温也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其大约以每年0.03℃的增幅增加。文章研究对于了解定日的气候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葛小清  王叶仙 《科技通报》1998,14(5):357-360
用1953—1995年逐年月平均副高因子(脊线、北脊点、西脊点位置)资料,杭州、金华、衢州、温州4站7月份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温度资料以及浙江省年干旱面积资料,分析并总结出浙江省干旱的副高概念模型,还拟合出用4个代表站7月的月降水量、月平均温度作预报因子,预测浙江省年干旱面积的线性方程,试用结果表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基于武川县气象自动站观测的(1963~2017年)降水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法对武川县55年来降水量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在时间尺度上有一定的变化特征,55年武川县降水量整体呈减少趋势并有明显的的季节性分布,春季夏季降水明显增多,秋季冬季降水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
达桑 《西藏科技》2011,(1):42-45
利用西藏色林错流域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近50牟流域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近50年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40℃/10a的速率显著升高,冬季增温最突出。平均最高气温除夏季变化趋势不大外,其它各季以0.21~0.35℃/10a的速度显著升高;年平均最低气温以0.56℃/10a的速度显著升高,明显高于最高气温的井幅。流域年降水量以20.4mm/10a的速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四季降水量表现为增加趋势,为0.8~10.4mm/10a,以夏季增幅最大。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除夏季外,其它3季和年平均气温都表现为逐年代增加趋势。年、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60年代流域降水表现为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70年代夏季降水偏多,其它季节偏少;80年代夏、秋两季降水正常,冬、春季偏多;90年代,夏季偏少,秋、冬季偏多;进入21世纪前8年,秋季降水偏少,其它三季降水偏多,年降水量增幅明显。  相似文献   

5.
通过珲春河流域长系列降雨资料,统计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分析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用各分区逐年降水量系列进行频率计算,求得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利用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比值来分析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并通过降水的趋势分析得出降水变化不明显结论。  相似文献   

6.
葛小清  王叶仙 《科技通报》1998,14(3):164-169
用线性拟合方法,对1950 年至1996 年浙江省10 个气象代表站的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全省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2)3 月的降水量,全省大部分地区呈较明显的增多趋势;(3)5 月的降水量,全省大部分地区呈较明显的减少趋势;(4)7 月的降水量全省部分地区呈较明显的增多趋势⒚总之,浙江省的降水在一年内呈现出一种时间上相对集中的变化趋势⒚  相似文献   

7.
格央  尼珍 《西藏科技》2009,(4):50-52
2008年6月份以来,西藏大部地区多阴雨天气,降水过程频繁,各地区普遍提前进入雨季。部分地方还出现了雷暴、冰雹、洪涝、泥石流、稿虫害等灾害。 本文利用2008年6月1日~2008年7月20日西藏地区各个站点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2008年6~7月西藏地区天气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沿江一线、南部边缘地区、东部和藏北四个区域的6月1日~7月20日历年平均降水日数与2008年同期降水日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6月1日~7月20日全区除阿里地区南部、林芝地区东部和加查降水偏少3成外,其余大部降水量均偏多;6月份,改则、中扎、拉孜、隆子月降水量超过历史同期最高值。狮泉河月平均气温超过历史同期极值;2008我区除林芝地区的降水日数比历年平均降水日数偏少1~6天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日数比历年平均值偏多,改则、拉孜、日喀则、江孜、泽当、定日、隆子比历年平均值偏多10天以上,其中,改则和拉孜偏多15天。  相似文献   

8.
王敏  彭英超  陈晶 《青海科技》2022,(3):126-132
利用青海省黄南州暴雨预警信号30个指标站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指标站建站以来黄南州6月~9月降水分布特征。得出黄南汛期乡镇降水的年、月时空分布气候背景,年平均降水量达336.7 mm,最多的为河南宁木特乡达526.6 mm,最少的为泽库王家乡256.3 mm。制作出暴雨指标站汛期年、月平均降水量以及不同等级降水量分布图。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8月,南部多于北部,极值时空分布差异较大,2018年河南赛尔龙降水量达766.7 mm,为年极大值。RR≥10 mm、RR≥25 mm和RR≥50 mm日数7月和8月占总日数的58.5%、75.3%和92.3%,日最大降水量42%测站出现在2018年,尖扎措周乡日最大降水量94.8 mm,为日极大值。研究结果可为黄南地区乡镇降水的预报预警及气象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测定头孢氨苄甲氧苄啶颗粒的含量。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该方法在100ug/ml-500ug/ml范围内头孢氨苄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2.0486E-4X+3.6801E—1(r=0.999)。在20ug/ml-100ug/ml范围内甲氧苄啶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5.2164E-5X+1.3842(r=0.9999),回收率为99.6%、99.7%。结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该产品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利用通辽气象站1961年—2013年近53年逐日雷暴、降雨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对通辽气象站雷暴和降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近53年雷暴日与降雨日各年分布不均,雷雨日和雨雷日概率的年变化波动起伏变化明显,雷雨日概率很高,多年平均值为79%,在春、夏、秋三季分布相差不大;雨雷日概率在夏季最大;两者的月变化趋势基本相反。  相似文献   

11.
选取河西地区13个气象站点1960年-2011年逐年日降水资料,计算河西地区极端降水阈值,分析了河西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未来变化特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各量级的降水日变化不尽相同,其中以小雪日的增加和微雨日的减少最为显著;②各极端降水指数均呈增加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增加幅度大;③在0.05的置信度下,极端降水指数在1966年发生突变现象,突变之后极端降水指数向增多趋势转变;④极端降水指数在不同的时间序列存在长短不同的周期振荡,同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所反映的极端降水指数的偏多和偏少结构不一样;⑤在空间分布上,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由河西西北向东南呈增加趋势,表明极端降水的分布是与所处的气候带有关的,季风可能是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原因;⑥Hurst指数表明未来降水日数与过去趋势一致,但以小雪日(增加)和微雨日(减少)的持续强度最显著;极端降水指数中,R95极端降水量和最大5天连续降水量未来变化趋势和过去一致,但持续强度不大,R99极端降水量和最大1天降水量未来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利用1981-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的气温、降水以及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近38年卓资县的气候变化特征,接着探讨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8年卓资县平均温度整体上呈现上升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627℃/10a;四季年平均温度均呈波动性增温变化趋势,增温幅度最大的为春季,其次为冬季,秋季增温幅度略高于夏季。卓资县降水量整体上呈波动增加的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7.284mm/10a,增加趋势并不明显。卓资县降水年际波动起伏变化比较大,极易引发旱涝灾害。日照时数主要呈不断减少的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83.187h/10a,气候的显著变暖,降水量年际间大幅度起伏波动以及日照时数的显著减少均会影响到卓资县水热光资源的平衡性,进而各类农作物的稳定生长发育以及农业气象灾害、作物病虫害造成一定的影响。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及时应对异常气候变化,才可以促使卓资县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区域水循环特征也发生着改变,深入了解区域降水时空变化是对区域水资源进行合理评价和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文章利用1981年~2010年河北省张家口市与怀来县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揭示张家口市城郊降雨的变化趋势,以期对未来该地区降雨变化规律的全面研究提供参考。本次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张家口市城郊近30年降水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张家口市城郊降水年内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9月(雨季),张家口市城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5.4%、郊区怀来县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6.8%。张家口市城、郊区雨季降水量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减少率分别为9.7mm/10a及5.0mm/10a;但年降水量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增长率分别为11.6mm/10a和11.2mm/10a,说明两地非雨季降水量有所增长。城、郊年降水日数均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张家口市城区减少率为2.5d/10a、郊区怀来县减少率为3.3d/10a。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西藏地区主要的6个地面观测站1955年至2000年逐日的气温和降水量观测资料,对西藏高原的主要地区及整个区域近45年的气温变化及降水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分析了西藏地区近4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通过对西藏地区主要6个地面观测站的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西藏近几十年平均地面气温变化主要是以增暖为主,增暖趋势基本与全球温度变化同步,而且近10年西藏地区地面气温升高非常明显。从增暖的幅度看,冬季的增暖最明显,而夏季的很小。而近几十年区域地面平均气温的主要变化特征是:各地区的平均地面气温变化主要是增暖为主,但各地区增暖幅度有较大差异。拉萨市和那曲地区的增暖最为明显,而昌都和日喀则地区虽有增暖的趋势,但增幅没拉萨和那曲地区大,增暖不是很明显。在这些地区中那曲地区的地面平均气温较其他地区很小。而且年平均地面气温多年都在零度以下。通过对西藏地区主要6个站的降水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西藏近几十年的降水的变化趋势基本跟地面平均气温一致。降水的主要变化是逐年增多,且近十年的增幅比较大,降水量增多的比较明显。从季节变化来看夏季降水最多,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冬季除了个别年有少量的降雪其余多年无降水。区域降水的主要变化特征是各地区的降水都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中那曲地区最为明显。拉萨地区较不明显。但各地区的近10年来的降水量的变化都很大。降水的变化趋势没地面平均气温那么明显。主要还存在年际振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浙江降水量场时空分布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EOF方法对浙江省38个气象观测站43年(1961.1~2003.12)的月、季降水量距平场的时空分布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降水量场的空间分布主要有南北分布型和东西分布型,春、冬季节以南北分布为主,夏、秋季节以东西分布为主。冬季降水场的空间分布尺度比夏季大;夏季降水场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比冬季大。秋季降水场空间分布变化的显著周期为9~14年,冬季降水场空间分布变化的显著周期为3.5~4.7年,而春季和夏季降水场空间分布则无显著周期存在。  相似文献   

16.
根据日喀则站气象、水文资料对近年来日喀则气候变化趋势、水文要素特征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近41a西藏日喀则站年平均气温表现为明显的升高趋势,温度变化倾向率为0.31/10a,降水呈微弱上升趋势,年波动较大,总体上呈现暖湿化趋势。1956~2003年日喀则站平均流量基本保持不变,与本站降水量有较好的相关性,与上游江孜站降水考虑的情况下两者相关系数高达0.83,说明年楚河流域的影响较大,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93×108m3,6~9月份降水的占全年流量59.6%.近年来年输沙量呈减少趋势,这与流域内水利设施的改善和植被的恢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开都河和玛纳斯河流域1950年代末以来的气象和水文资料,本文应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近50年积温(〉0℃)、降水量和径流深在年和季节尺度上的变化趋势以及日积温和降水对出山口日径流深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分析表明近50年玛纳斯河流域仅年积温和秋季积温显著增加,而开都河流域除冬季外其他季节积温和年积温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除开都河流域冬季降水量有显著的增加趋势外,两流域年降水量和其他季节降水量变化均不显著。两流域出山口年径流深增加趋势显著。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显示两流域日积温和日降水对出山口年、春季、夏季和秋季日径流深均有极显著直接影响。两流域日积温对年、春季和秋季日径流深的直接影响大于日降水。积温和降水是出山口径流产生的重要驱动因子,但积温的驱动能力要大于降水的驱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近40年来烟台地区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烟台地区1960~1999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40年来该区气温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气温呈上升趋势,而全年、夏季、秋季降水量则随温度上升而减少,二者之间表现出显著线性相关.春季降水量与气温相关性不明显,二者不达显著水平.冬季降水量与冬季平均气温之间相关性显著,降水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可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量化表示.这样,该区气温状况如何,为预测未来降水趋势提供了信息,对合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汛期降水量较其多年平均值偏少到一定程度则称气象干旱。本文依据沧州市1956年-2005年的汛期降水量资料,采用标准差法,通过对汛期降水量进行旱涝等级的评定,从而对气象干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0年后是气象干旱的频发时期,而且1997年后干旱更加严重.气象干旱即汛期降水量偏少,水资源贫乏,然而要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要制定和实施必要的节水措施.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上游川江段气温、降水及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王顺久 《资源科学》2009,31(7):1142-1149
本文运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线性倾向估计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长江上游川江段气象水文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周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川江段气温、径流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而降水则呈小幅度增加趋势,年变化率分别为气温-0.0017℃、降水0.3023mm、宜昌径流-6.6668m3/s、寸滩径流-9.5840m3/s,其中寸滩径流量减少趋势十分显著,通过了5%显著水平的信度检验;②川江段气温、降水、径流序列具有不同的周期成分,如年平均气温具有4年、8年和23年主周期,年降水具有3年、6年和16年主周期,寸滩站径流具有3年、8年和16年主周期,宜昌站径流具有3年、16年和45年主周期,且在时域分布上也是不均匀的;③另一方面,在气温略有降低、降水略有增加的气候组合下,川江段径流却呈现减小的变化趋势,同时川江段寸滩站和宜昌站的年径流量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在变化特征上也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这是因为人类活动所致还是气候变化影响所致,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