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安的影片几乎都展示了心灵的困扰和情感的两难抉择,印证的正是东西方人异质同构的心灵深层结构,即具有世界共通意义的“人性”书写和个体命运历程,并由此在东西方完全迥异的文化间建构相互沟通和契合的浮桥。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徐讦都是肩负启蒙使命的作家,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相同的启蒙目的。鲁迅的痛苦是“梦醒了无路可走”,进而进发的是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因而他要彻底改造这不合理的社会进而达到改造人性,是一种融合了文化、社会、政治、思想等话语的综合启蒙。而徐讦则更多的是站在普通的、共通的人性和个人的立场上,主张从人性的深处着手,剔除人性的痼疾。鲁迅以对抗的方式进行启蒙,而徐讦则以更加宽容的方式进行启蒙。他们采用不同的启蒙策略,达到了共同的启蒙目的。  相似文献   

3.
声音     
正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观察人性;读哲学书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做"思想的体操",变得更灵活,更深刻地认知人性状况;读历史书则可以让我们知道,人性在古今中外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受启发。年轻人每天看20分钟"闲书",便可以有效提高文化修养,不应仅应付各种考级考试看书。(新浪微博)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和萧丽红把儒家文化中的"仁爱"观念融入作品中由此延伸出了对于世俗日常生活的热情肯定,对于在日常人生中的仁爱之心给予了热烈的赞美,渴望通过作品找出传统文化中人性的精华来复苏和重塑我们民族新的文化人格,因而他们的作品具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人性.优美人性表达是他们对现代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英国职业教育之所以后发优势强劲,完全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打造出"全程渗透、相互贯通"的教育体制,辅之以"科学严谨、高效务实"的运行机制。作者在研究各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经验时发现,英国的社会形态、政治体制、文化传统,乃至管理方式等,与我国有着许多共通和相似之处,英国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封建文化的束缚和人性的弱点及欲望的扩张两个方面论述了萧峰悲剧的成因,使我们了解作者的"大中华"思想以及对人性和欲望的警醒.  相似文献   

7.
非洲塞内加尔诗人桑戈尔在《还乡笔记》中最先提出以"黑人性"来关注黑人问题,后来,"黑人性"成为黑人文化运动的一个代名词,其目的就是为了将黑非洲文明发扬光大,让黑人民族能够重新站立起来。爱丽丝·沃克以《紫色》中茜莉的自我成长经历来强调"黑人性"文化在民族自信心中的重要作用,将桑戈尔的"黑人性"文化精华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纪录片凭借其纪实和以人为本的特点,在记录和传承民俗文化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羌族人类学纪录片不断记录和传承着羌族民俗文化,其选取典型的文化符号祛魅抽象神秘的羌族文化,通过突出人性价值的柔性传播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大众理解羌族文化提供可能性,利用精美的视听语言修饰羌族文化本体从而引起大众共鸣。羌族人类学纪录片借助人物和家庭等内容完成象征符的生产与表达,让大众在共通意义的空间内观照自身、理解羌族文化和了解中国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文题人性的光辉时时在我们身上或在我们身边闪现。请从身边的生活中取材,以"人性的美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600字左右。写作导引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人性。"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善恶论也就限定了人性是一个伦理范畴。"人性"的人文内涵比较抽象却又极为丰富复杂,大致涉及真和假、美和丑、善  相似文献   

10.
唐君毅认为文化是人心求真善美等精神的创造,绝对自由的"道德理性"又是统属心灵文化创造活动的"一"和"本",这是典型的文化定义范型中的主体性定义取向。宽容哲学文化观在立足"生活世界"、"拒斥形而上学"和实践的文化人性论的前提下认为,唐君毅的文化定义中所反映的对人性的形而上学化处理,以"道德理性"遮蔽人性与垄断一切文化活动,既没有跳出传统儒家心性学说的故辙,也没有真实准确地把握住人性及文化之为文化的本相,因而也决定了他的文化哲学必然陷入偏执之局,必须给予足够的批评性反思。  相似文献   

11.
真善美是陶行知执着追求的德育目标,也是当前我们所提倡的生命教育的关注点之一。二者的共通之处在于都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陶行知德育思想中所包涵的生命教育思想对我国受功利追求影响和科学主义的桎梏的现代教育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审美的精神现象.人类的种族、语言及文化是多元的,但人类的思雏、情感及审美等呈现出人性的共通之处.乔伊斯和沈从文虽然身处在不同的国度,但他们的作品在人物的创造上都在探索着人的内在真实,追求着平民化和世俗化,使小说人物形象的意蕴向非英雄化转变.  相似文献   

13.
"蛇"作为一种隐喻符号,从出现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就是正负交织的,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不同的人也赋予了它不同特质的文化内涵。从神性到人性,再到人性的两面性,我们似乎可以从中找到人与动物之间的这种超自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近两年我国宣传工作的重心,之前的很多影视作品在这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好了,电影《草房子》便是其中之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题材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有的故事;第二,通过孩童的视角表现全人类的共通的人性;第三,故事表现的主题积极向上。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源远流长,几乎所有的西方作家和文学巨匠都曾从中汲取过养料,形成了以其为"文化元典"的创作与思维模式,也成为我们今天破解西方文学传统的"密码"。无论是在基督教神威远播、一统天下的时代,还是在人性张扬、神性贬抑的当下,基督教文化的穿透力都无所不在。基督教文化在滋养西方文学外在形式的同时,也构筑了西方文学内在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要建立经济、政治、文化一体的和谐社会必须尊重人性发展的规律。人们对人性理论探索的目的就是运用人性发展规律去认识和管理社会,从而达到社会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本文试图从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科学依据等方面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的人性本质、重要意义及其可操作性途径。  相似文献   

17.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基于现代文明中人类种的退化的人性危机而著就的,基于人本主义的视角浅析发现,人本主义存在本体论下自然界的"红高粱"及"祖辈们"的种性,人性本能论下"红色"人性的诠释,"野合"人性的展现,"反抗"人性的内化,需要层次论下生存、尊重、爱情的人性需求,都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文化和谐相处的人性真谛。  相似文献   

18.
以制度文化树人,是学校面向师资管理的制度建设理应蕴含的教育文化价值追求。我们在制度思想建设上要体现出科学性、主体性、人性化追求。打造教师管理的制度精神,是一种较高境界的人性催化和生命拔节的过程,而教师制度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以情动人"。  相似文献   

19.
优秀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养成良好的职业品格。根据200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关规定,师专院校学生职业品格教育的核心内容可以确定为"爱与责任",包括爱的职业理念、奉献的职业情操、敬业的职业态度、实干的职业作风和内省的职业习惯。《论语》作为传统文化的范本,蕴含着丰富的、合乎人性的道德教育理念,与师专生职业品格教育有共通之处。整合这些资源,为师专生开展职业品格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除具有经济政治基础外,还要有主体基础.因为构建和谐文化的主体是人,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人是根本,要以人为本,所以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是否有其人性基础,是构建和谐文化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及哲学根基.文章拟从"现实的个人"的人性及其决定的人性需要方面入手论述构建和谐文化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