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无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现实条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实脱胎于孟子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欲人人能行禅让,绝不会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只有孔颜能够达到。颜渊从来没有被"用"过、"行"过。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画创作,以立意为先。清代画家方薰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他认为平庸者作画必平庸,因为缺乏最宝贵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同理,教学设计也应该以立意为先。借用方薰的话,我们教师应该努力追求"做课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一、让数学课做到"意奇则奇"  相似文献   

3.
【文题展现】清人刘大魁在《论文偶记》中道:"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周易》有云:"易有太极,是两生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印度圣雄甘地说:"简单是宇宙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正1.和为贵就是要和睦共事。对一个家庭来说,过日子讲求"家和万事兴";对一个商人来说,做买卖靠"和气生财";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也是"和则治,治则兴;争则乱,乱则衰"。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中引入"意境"来探讨元曲之美,并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来概括元剧之文章"有意境"的特征.其中"述事则如其口出"一句常常被错误引用成"述事则如出其口"或者"述事则如其出口",所以容易对王国维的"戏曲意境"说错误地阐释."述事则如其口出"的引入是王国维"戏曲意境"同"诗词意境"不同的关键.实际上,王国维在"戏曲意境"说中引入"述事"多受尼采悲剧理论的影响,里面贯穿的是尼采的酒神、日神精神,而元杂剧也正是以这种悲剧精神为源动力,以"意兴所至"为创作法则,才得以构建"有意境"的作品世界.  相似文献   

6.
赵宗孝  焦炜 《中国教师》2009,(24):21-23
<正>《学记》曾有"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的告诫,认为学者有"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四大失误,教者对此的无知或忽视就是"教学失责"。而深究其中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不明、不知所云或对学生的"无知"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汉语大词典>对<国语>"是知天咫,安知民则"中的"则"给出名词"方法"和语气词两种不同解释,这是<汉语大词典>的疏漏之处.此处"则"应为名词,意为"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和"范畴的产生和发展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先秦儒家那里,因为哲学本体论的基础有"性善"和"性恶"之不同,相应的,孔孟的大传统认为"中和"具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义和"小人学道则易使"二义,而荀子的小传统则只具有"小人学道则易使"义,因此其发展的小传统可以涵摄于主流的大传统之下.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学则须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之重要。历史课堂,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巧妙设疑,恰到好处,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静文化",是一种能使在这个组织环境中的人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思考的组织氛围。语文课也需要一种"静文化",慢下来,沉下来,静下来,营造静场,还"静"于课堂,还"学"于儿童;涵养静气,聆听儿童生命的拔节声;倡导静学,静听则明,静读则悟,静思则通,静品则透,静写则专。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为文应当独抒性灵文学即"人学",著文即做人。人要有一点"精神",而"精神"是有灵性的,是自我的,而非共性的,他者的。人之异于其他生物,因人是一种"精神"的生物,而其他生物则无所谓"精神";人有真正的语言,而其他生物则无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事实上,"言"存而"神"生,"神"生而"人"立;"言"失则"神"亡,"神"亡则"人"非。语言是人"精神"的载体,没有语言则"精神"无从寄托。有了"精神",方能称其为真正的  相似文献   

12.
竹简《五行》篇第二章云:"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而依据帛书《五行》,此句以下还应校补以"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一句,与开头的结构完全相同。这提示我们关注《五行》篇"圣—天道—德之行"与"智—人道—行"线索背后更具根源意义的心灵环节——"忧"。  相似文献   

13.
文贵出新,新则异,但"异"只是新的表征之一,是文章出新自然带出的副产品,不能当成作文的终极目标去追求.现在经常出现一类为异而异的另类文章,异则异矣,但叙事则荒诞不经,议论则歪理邪说,抒情则虚张声势,写景则虚幻迷离;虽有惊人之语,并无发聩之效,只能博人一粲.这实际上是对"新"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殆"义四说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有<<论语>十则>.对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殆"的解释,争议较多.现结合自己的理解,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宁波市镇安小学创办于1920年,是一所奉行"德育为本"的百年老校,是全国文明办"做有道德的人"联系点学校,是宁波市重要的"道德讲堂"试点学校。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人道和仁义的大智慧,是"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很好的教育内容。如"俭节则昌,淫佚则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之交淡如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警世名句。2010年学校创设"甬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每个走入我们校园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学校虽小,但很精致,舒适之感油然而生。在"班级文化""走廊文化"和"厕所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发扬了"团结协作,凝心聚力"的"象山"精神。首先是行政  相似文献   

17.
从"则"的本质特点和词性、是否具有转折关系以及它与"即"、"斯"的关系三个方面对《马氏文通》中"则"的论述进行述评。认为《马氏文通》对"则"字的研究,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批判继承,又有所发展创新,并且对后人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助动词"应该"跟"该"的语义及用法似是而非。首先,当表达道义情态时,"该"可以以内嵌的形式出现,"应该"则不可以;"应该"可以跟虚化的"说"搭配,形成"应该说"的固定用法,"该"则不可以。另外,当表达认识情态时,"应该"可以跟有时体标记的宾语搭配,"该"则不可以;"该"可以出现在反问句和感叹句中,"应该"则不可以。文章最后指出,两个助动词的主观性强弱决定了用法和功能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和谐管理理论是"和谐主题"基础上的"和则"与"谐则"的互动耦合。针对目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学生危机意识不强,心理危机干预欠缺,重视程度不够,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应急管理预案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提出"和则"指导下的完善应急教育培训,加强大学生预防性心理训练,畅通沟通宣泄渠道;"谐则"指导下的健全组织体系,加强队伍建设,科学编预案,提升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有余力,则学文"出自《弟子规·总叙》,其源头则须追溯到《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也正是在《论语》经典教义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引申,列述弟子居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原则与规范。该文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更名为《弟子规》,全篇在"总叙"之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