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冯书香 《考试周刊》2012,(93):50-50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五单元《〈论语〉八则》一课,收录了《论语》一书中的八段对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其中之一,且位于所选八段对话之首。  相似文献   

2.
《论语》的前三句是:“学而时习之,小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演讲录》中,刘良华说:“我希望老师们滨《论语》,实在没有时间,你至少可以读《论语》前三句。”刘良华认为,这里的“学”就是“阅读”,“习”就是“习性、习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把阅读变成习惯,  相似文献   

3.
王鑫 《学语文》2013,(1):68-68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五单元《〈论语〉八则》一课,收录了《论语》一书中的八段对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其中之一,且位于所选八段对话之首。对于此段对话中的“说”字,许多人认为其是“悦”的通假字。  相似文献   

4.
本色孔子     
接触孔子,是因为《论语》。年少岁月,懵懂之间记住了那些朗朗上口的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今天这些文字早已嵌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民族的心理底色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5.
郭丽荣 《语文教学之友》2006,(2):8-17,43-4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相似文献   

6.
一、导入新课。 师:记得初一时学过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吗?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能说说从那篇散文中学到了什么吗?  相似文献   

7.
一代宗师的传神写照──析《〈论语〉六则》之一乌鲁木齐徐福绵九年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论语)六则》的首则即《论语》之开宗明义第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乍看起来,明白如话,没什么奥义;但...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和《(论语)八则》中都有“不亦……乎”的句式。对此,同册教参第44页“重点难点集释”的说明是:“这种句式,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因为是习惯用法.就应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不必单独理解其中的‘亦’究竟是相当于连词.还是一个加强语气的词。‘不亦惑乎’应当译为‘不是很糊涂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对于《〈论语)十则》中第八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教学案例,笔者看过不少,大都停留在释译的工具性层面,几无触及内蕴情感的人文性层面。特别是对其中的“仁”字,  相似文献   

10.
陈复兴 《师道》2014,(6):43-44
说起《论语·学而》中的孔子三问,大家都津津乐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这句话如何解读,大家就见仁见智,五花八门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论者都忽略了孔子说这句话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陈亢①问于伯鱼②:“子有异闻③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④而过庭。日:‘学《诗》⑤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⑥。’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礼》,无以立⑦。’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⑧其予也。”——《论语》  相似文献   

1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童音响亮,我黎明即起,早诵夜课。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 【导入设计一】 1.出示句子,并引导学生读一读。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论语》里师徒间无拘无束的玩笑和问答间,从学生们充满个性的表达间,从师徒相从游学野外的情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充满着快乐,洋溢着个性,贯穿着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学,是多么让人意气风发,这真让如今的我们羡慕不已啊!  相似文献   

15.
远程研修是中小学教师再学习的有效途径,“问题追踪,一以贯之”的思想贯穿研修的始终。本文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几个观点出发,结合《论语》解读了远程研修的真谛,漫谈几点感悟。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主张。其中"居学"二字指的就是课外作业。《论语》在开篇中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而,现今的课外作业是否如孔子所言,  相似文献   

17.
现行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以及与其配套的教辅用书,对于《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译释基本上全是这样的:“学”,就是学习;“时习”,时常地复习;“悦”,高兴。大多数教师对学生也是这样讲解该句:“学习了知识,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这种译释其实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1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时习”教科书注释为“时常地复习”,句子可以翻译为:“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笔者认为教材对“习”字解释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不太确切,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  相似文献   

19.
恋纶 《中学生电脑》2009,(10):27-2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注解:时习通“实习”;说通“悦” 译文:学业结束后就要实习了,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因为实习后不但不用交学费了,而且经济上不久就能独立了。  相似文献   

20.
在电视节目里,常能听到把“死而后已”读错。“死而后已”到底该如何读呢?我们先来看它的意思和用法。“死而后已”意思是,到死后方才停息,形容尽献一切力量。最早出现在《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过我们对这个成语的了解,多是源于诸葛亮的骺出师表》中“臣鞠躬尽瘁,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