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出发,探讨了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模式,其有效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新的土壤;想象力的丰富——创新思维的翅膀;善疑多思——创新必备的思想品质;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读书之所以要多思善疑,目的之一是要真正领会书中的要义,把它化为自己的东西;目的之二是为了探究作者说的是否真有道理,或编校者的注解和标点是否正确等等。也只有多思才能领悟和生疑,所以“多思”又是善悟和“善疑”的前提!疑是由思所生,不思则无以生疑。诸如,元代散曲作家睢景臣的哨遍《汉高祖还乡》的最后一段:“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  相似文献   

3.
"善疑"是指能够提出问题。"多思"是指反复思考。"善疑"与"多思"是阅读的两种必备的能力,是否具备这两种能力也就成为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只有当学生具备了善疑多思这两种能力,在自己阅读时,才能读得深,读得透。要善疑,又要多思,这是深入阅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神圣职责。那么,在地理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让学生在课堂设疑处获得新知古人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疑"是创新的前提,学生有了"疑"才能进入积极的思  相似文献   

5.
正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他认为应当"开篇有疑"。疑问,通常是书中的难点或重点,也是引人更上一层楼的门槛。读书善疑者,往往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这样就能多思多问,深入其内,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是这个道理。读书能否有疑,也是检  相似文献   

6.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教研和教学实践使我们感到,只有构建探索性学习方式,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多思。思,即思考。它是发展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获得,来源于对知识的理解,没有思考,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应把现成的结论过早地告诉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正确结论。如教学《比例的意义》时,从求比值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10∶ 6和 4.5∶ 2 7…  相似文献   

7.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中专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就此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创新欲望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道出了善疑到释疑的辩证关系。创设问题情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确定相应的主题,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巳有知识和经验(生活和学习经验)的相关程度,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欲望。(一)根据知识经验创设问…  相似文献   

8.
一、以生为本,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质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力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但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和提问能力的培养,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过于依赖老师,欠缺思维的独立性。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学习的能力,就要革新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地理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独具优势。地理教师可通过创设创新情景、善用激趣手段、鼓励多思善问、强化读图填图技能的训练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等选径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创新思维,从而发展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古代文豪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