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覃嫔 《时代教育》2010,(6):9-10
自从黄梅戏诞生以来,它所创造的经典剧目不断.<女驸马>等作品的成功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它的特色音乐与优美的唱腔已成为黄梅戏的一大招牌.通过对它的唱腔、语言语汇、旋律、伴奏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经典剧目,关注和喜爱黄梅戏.  相似文献   

2.
黄梅戏《小辞店》的艺术魅力表现为剧情真实,充满生活气息,人物鲜活,语言贴近生活,自然、朴实,表演形式以唱为主,唱腔跌宕起伏,承转有序。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其唱腔、表演、伴奏、旋律调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取借鉴了其他剧种,经过历史的打磨造就了现今黄梅戏较为统一的形式。但时代潮流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人们普遍忽略了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黄梅戏电影在继续发扬黄梅戏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变化,将黄梅戏与各种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因此,不妨从黄梅戏电影去看黄梅戏近些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湖北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创作演出的黄梅戏小品《资教情》,从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创作实践,为在高等学校普及和弘扬黄梅戏艺术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起源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梅戏又名“黄梅调”,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起源时间不晚于明末,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戏的诞生、发展与繁荣,与湖北黄梅这块神奇的土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吸取了民间歌舞和其他戏曲的声腔,舞台艺术和服装也在不断地演变之中。黄梅戏服装从最初的简陋到对兄弟剧种程式化的吸收并用,经过艺人不断的艺术加工,使黄梅戏服装与演唱在解放后都达到了高峰,并形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浪漫抒情的风格。上世纪80年代后,黄梅戏舞台艺术和服装又吸收各种影视剧表现手法,变成了时尚新潮、奇异绚丽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黄梅戏艺术孕育、成熟于安徽安庆地区。黄梅戏舞台道白、唱词及声腔与安庆方言水乳交融。无论是音乐行腔的节奏掌控、唱词道白的合辙押韵,还是剧种个性、地域文化的呈现,黄梅戏无一处不受到安庆方言的浸染和渗透。黄梅戏的传承发展不但不能淡化安庆方言因素,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方言特色,同时还应将安庆方言作为黄梅戏的语言生态加以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艺术两次由地方走向全国的历史进程是依托现代传媒完成的。现有四十余部黄梅戏电视剧作品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表现出诗意化的审美特征。然而,戏曲表演作为剧场艺术具有的互动性以及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是电视这样的平面媒体永远不能给予的,黄梅戏电视剧作品也不例外,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黄梅戏音乐元素多样,其中包含了戏曲中的唱腔、唱词、民族配器、念白等。近年来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吸收与借鉴了黄梅音乐元素,使流行音乐内容更加丰富,风格更加独特,同时促进了黄梅戏音乐的革新与发展。本文结合音乐曲目,分析黄梅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说明其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15,(4):72-74
本文以黄梅戏《雷雨》的唱腔为研究对象,从对其他戏曲艺术元素的借鉴方面加以阐述。第一方面,是从对南方戏曲元素的借鉴来说明;第二方面是对北方戏曲元素的借鉴来论述的。通过对这种创作手法的分析,感受作曲家的戏曲创作经验、创作思想,从中得到启发并能加以借鉴,从而创作出更多适合当前社会需要的戏曲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1.
戏神崇拜与其他行业祖师爷崇拜不同,戏神众多,各说不一。黄梅戏戏神崇拜是众神崇拜,既崇拜"唐王",又崇拜"老郎",还崇拜"田、郭、窦",它是由多剧种和其它艺术门类祖师崇拜合并且美化而来。究其原因,既与黄梅戏形成较晚有关,也与逃水荒灾民传播有关,还与黄梅佛教兴盛有关。  相似文献   

12.
舞台美术是黄梅戏艺术的一个重要艺术部门,其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当代黄梅戏舞台美术的舞台理念已经不是传统的画画布景、摆些道具、打打灯光的简单艺术形式,而是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不断寻求黄梅戏艺术整体的完整性,舞台美术的程式样式与现代审美价值、审美精神相融合,与当代舞台科技相融合,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意识形态、艺术观念相融合。但是,当代黄梅舞台美术的发展有很多问题制约着其发展,如黄梅戏艺术市场的不景气、传统黄梅戏对舞台美术的忽视、黄梅戏舞台美术研究与设计人员的缺乏、黄梅戏舞台美术人才培养的后继无人,等等。  相似文献   

13.
新创黄梅戏《美人蕉》是戏曲面临困境下的又一次新探索。该剧叙述上以闭锁式结构为主,不时运用了时空交错的方式,具有哲理意味;其音乐基调柔美而又抒情,以交响思维为主,电声思维为辅,第一次将男声三重唱搬上了黄梅戏的舞台,在保留传统黄梅戏的唱腔风格的同时又有大胆的突破;其舞蹈设计发挥“黄梅歌舞”的特长,以美的造型吸引观众;在戏曲程式化的处理上采用淡化方式,强调表现原生态的生活,注重表演的情感性,有“向内转”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传统黄梅戏俗语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通常分为谚语、歇后语和习语三个小类。传统黄梅戏俗语构成包括俗语的结构类型、俗语的结构关系、俗语的变异以及俗语的修辞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可以获得关于俗语的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8月,安庆师范大学以黄梅戏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为依托申报的项目"黄梅戏青年旦角演员培养"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并联合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启动实施。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黄梅戏青年旦角演员培养"项目针对黄梅戏旦角艺术传承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和地方戏传承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通过集中理论培训和表演实践训练,引导演员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理念,提升其审美境界、理论素质、表演技能和创新意识,从而为促进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和振兴,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戏剧音乐是塑造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具体、个性更鲜明的艺术手段。大多数戏曲是以行当音乐来塑造人物的性格,而黄梅戏音乐的性格化则是通过各种唱腔及音乐手段来表现的。文章从黄梅戏唱腔及各种音乐表现手段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何骏  钱敏 《教育教学论坛》2012,(32):157-159
黄梅戏是皖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以安庆地方方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受到了广泛欢迎。黄梅戏艺术具有完美绚丽的外在形式、丰富深厚的内在意蕴和文化内涵,广泛开展黄梅戏艺术教育对于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美育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戏改”是现当代戏曲发展进程中一项影响深远的工作,其意识形态导向鲜明,就剧目而言,传统剧中封建糟粕的因素要革除。安徽黄梅戏剧种在“戏改”工作中异军突起,得到长足发展。郑立松先生是安徽“戏改”的主要参与者和亲历者,现以访谈方式叙录其参与“戏改”工作的经历,及其对黄梅戏起源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黄梅戏的发源地是黄梅县严家闸.  相似文献   

20.
街场黄梅戏是城市市民依托街场空间而自发创造出的戏曲呈现方式,其主要特征是自发性、非营利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参与性。街场黄梅戏作为新生事物,其主流是积极的,应予以肯定。在现阶段,街场黄梅戏存在着逐利动机过早显现和艺术水准总体偏低等问题,但它表现出的生命力,对于建构健康的城市戏曲生态具有积极作用,应予以重视和引导,激发其内生动力,形成自我提升、自我规范的良性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