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话应成为现代教学生活的基本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例】最后一分钟被希腊队抓住了仅有舞爪,手舞足蹈,分散屠户的注意师:同学们,狼和人到底谁更的一次机会,头球破门,于是捷克力。聪明?我们以事实为依据来谈谈。队突然死亡。师:跳霹雳舞,甩双节棍,看我生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生4:狼太像捷克队了。七十二变,估计屠户要晕。大家回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足见师: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一去干脆写篇文章,题目就叫《我的狼对屠户“投以骨”的目的十分清狼径去”之前,“眈眈相向”之时,除反思》。“我”是谁?楚。“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了“一去一坐”的计谋,狼心里还想生:狼。故。…  相似文献   

2.
(一)当读到中第二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时,有学生提问:“屠夫为什么不一次投两块骨头呢?这样,两只狼各吃各的,就不会追赶屠夫了。”我回答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屠夫还可以一次性地把骨头都投到地上,乘狼大嚼骨头时,溜之大吉,那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同学们陷入沉思。  相似文献   

3.
“两狼之并驱如故”(初语二册《狼》)一句,课本注释为:“两只狼像原来一样追赶。”此注对不对?略作辨析如下。从课本注释看,句中的“之”字似被看作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其成为句子的成分或复句的分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以短短200字的篇幅、划出两头狡诈而又凶恶的饿狼形象.短文第一部分屠户遇狼时的心态,由“惧”(“屠惧,投以骨”)而御(“弛担持刀”)而终至奋起杀狼(“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写得细致入微,有声有色,但这一切,均是被动的,乃“不得已而为之”.屠户面对的敌人:两只饿狼凶残、贪婪而又阴险狡诈,被置于死地的屠户因选择了反抗而绝处逢生.  相似文献   

5.
一、学习要点: 认识本文所揭示出来的真理:狼不会改变吃人的本性,善良的人不要为它的假象所迷惑;掌握本文词的活用的知识。二、自读指要: 1.给下列字注音: 窘苫尻黠 2.给下列字注音组词: 辍缀眈耽弛驰暝瞑 3.用课文中的字填充成语: 目不_接卧_尝胆左_右盼梦_以求 4.解释加点的字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一狼得骨止。( ) 顾野有麦场。(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屠大窘,恐前后受敌。(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5.将名词活用的字打上“△”号,然后翻译全句: ①一狼洞其中。翻译: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相似文献   

6.
荡倚冲冒。《黔之驴》 课本注: “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似乎言未尽意。荡,放纵;倚,靠近,冲、冒在这里同义,即触犯。“荡倚冲冒”可译为:(老虎)放纵地靠近驴触犯它。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后狼”、“前狼”,课本未加注释,有的资料译为“后边的狼”、“前边的狼”,不妥。“后狼”应是“后得到骨  相似文献   

7.
课文《狼》 ,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中的第二则 ,因其故事性强、描写栩栩如生、情节扣人心弦而备受师生喜欢。文中的“前”“后”二字 ,出现频率有多少 ,不知引起你关注没有 ,一些地方还极不容易理解呢 ,不信 ,瞧瞧 :1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后”与“前” ,应表时间或顺序的先后 ,为时间副词 ,直解为“后”“先” ,或“最后”“最先”。全句 :后 (得到骨头的 )狼停止了 ,可是先 (得到骨头的 )狼又到了。2 恐前后受其敌。“前后” ,均表方位 ,为方位名词 ,解为“前面”“后面”。“敌” ,名词活用为动词 ,攻击。全句 :担心前面和后面…  相似文献   

8.
教学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时,学生拿文中这样两个句子请教我:一句是“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另一句是“老婆子养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学生认为,  相似文献   

9.
0.1主谓短语充任补语的句子是汉语包孕句的结构形式之一。这种句子的显著特点,是由两个主谓结构构成,其中一个包孕在另一个之中,中间有形式标志“得”(De)。如果用“S1+P1……”代表母句,“S2+P2”代表子句,全句即“S1+P1+De+S2+P2”。下面从三个方面讨论这类句子:(1)主谓补语的表义作用;(2)  相似文献   

10.
“以、而”是《离骚》句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虚词。《离骚》三百七十二句(“已矣哉”看作一句,则为三百七十三句)中,由“以”构成的“以”字句七十七句,由“而”构成的“而”字句七十一句。本文的目的在说明“以、而”在《离骚》构句中的作用,即它们在相同的位置构成什么样的一些句子,并根据它们的作用提出对理解某些句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中有两个句子成分不搭配。(一)课本178页第1段末句:“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在这两个句子中,后句中的“这”是指代前句中的“甲骨文”。因此,可把后句写成“甲骨文是书籍的雏形”。仔细分析换词后的句子,就会发现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所指的不是同类事物。主语“甲骨文”是一种文字,它不是书,更不是书籍。而书籍的雏形只能是书,因此应把后句改为:“这些刻有甲骨文的‘龙骨’(或‘龟壳兽骨’)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同理,第182页表格中的“书的名称”栏的第一项“甲骨文”也应改成“刻有甲骨文的龙骨(或‘龟壳兽骨’)”。  相似文献   

12.
双宾句是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的动词谓语句 ,表称说意义的“(主 )·动·名 1·名 2 ”句子属于双宾句的一种 ,由正面看 ,它符合双宾句的特点 ;由侧面看 ,它不同于兼语句、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及复指短语作宾语的句子  相似文献   

13.
说句群     
一、什么是句群句群,也叫“语段”或“句组”,是指前后衔接连贯,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的一组句子。这个定义包含这样几层意思: (一)句群是由一组(两个以上)句子构成的一级语言单位,每个句子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句与句之间有较大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叹号表示),这是它和复句的区别。 (二)一组句子组合成一个句群,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或者说按照一定的事理来组合,前后衔接连贯,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不能前言不搭后语。 (三)句群中的各个句子虽然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每个句子都是围绕着同一个中心意思来发挥,为说明同一个中心意思服务的。  相似文献   

14.
一、话题统一即一个语言单元只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所有的句子都必须为这一话题服务。如全国卷Ⅱ(2005年高考试题,下同)第18题。该题选取的语言单元共由6个句子组成。陈述的主体是“我(你)”,客体是“星星”,其中第5句中“你仿佛把头伸进一座古钟里面”作为一个比喻的喻体,其本体是②“在这里看星星……”,两句紧连在一起,用“仿佛”作喻词构成比喻,本体在前,喻体在后。①③两句作为一个语言单元的局部,陈述主体是“星星(它们)”,根据指代与被指代的关系可以确定,句③在前,句①在后,故该题句子的正确顺序是:③①②。二、语意照应即指在一个…  相似文献   

15.
初中一年级《狼》一课中有一句子“其一犬坐于前”,有的学生在朗读时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这样读,使人听起来误解为:其中另一只狗蹲在(屠夫)前面。朗读的错误使听者对句意的理解也不正确。“犬”直接修饰动词“坐”,名词作状语,“于前”是“坐”的补语,因此按语法结构,这个句  相似文献   

16.
“缩句”是小学高年级语文“基础训练”中的一种练习形式。“缩句”的要求是六个字:“去枝叶,留主干。”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枝叶”是指句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三种附加成分,“主干”是指句子中的主语(或它的中心语)、谓语(或它的中心语)、宾语(或它的中心语)三种基本成分(其中宾语并不是每个句子都具备  相似文献   

17.
“伸说”修辞由前后衔接的两个句子组成,前句为基本句,后句为复杂句,即后句是在前句基础上增加了伸延的内容。其作用是使表达更充实,内涵更广博更深刻。“伸说”修辞的形式主要有:修饰伸说、补充伸说,注释伸说和更新伸说。一、修饰伸说在前后衔接的两个句子中,后句增加了修饰的词语(状语或定语),从而使句意更具体形象,表达更深刻动人。如: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主语 之 谓语”这类文言短语的结构形式。在这类结构形式中,虚词“之”,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原来的主谓独立句,在主语与谓语之间插入“之”以后,就不再是一个意义完整的独立句,而成为一个不能独立地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形式。例如: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相似文献   

19.
×××同学问:《狼》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是歌颂屠户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还是揭露狼的贫婪、狡诈和愚蠢的本性? 答: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狼和屠户的形象作出具体分析。先说狼。故事从两狼“缀行甚远”写起,说明它们有危害屠户的意图。屠户为了摆脱狼,便“投以骨”,但狼并未因此罢休,仍“并驱如故”。在这过程中,狼一直处于进攻地位。到麦场后,情节发生转折,屠户奔倚积薪下,挡住狼从后进攻的道路,而且“弛担持刀”相向,双方处于相持态势。这时狼又采取主动,用了“诱敌”之计。这诱敌之计貌似狡诈,但恰恰暴露了其愚蠢,从而自取灭亡。  相似文献   

20.
所谓“兼语式”,就是由兼语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子。所谓兼语词组是由“宾语兼主语”这种成份构成的一种词组。(黄伯荣《现代汉语》)如“请他来”,“他”是兼语,是“请”的宾语,兼作“来”的主语。从整个句子角度来看,兼语句有两个谓词,后一个谓词可以同前一个谓词的宾语发生主谓关系。下面的句子,是现代语法学界公认的兼语式: (1)你叫他马上来。 (2)大家选他当代表。 (3)他有个妹妹在大学念书。 (4)我请你写一篇文章。 (5)这件事使我非常着急。 (6)班长命令我们开炮射击。这种句式是古亦有之的。在我国先秦时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