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曹景行 《图书馆杂志》2007,26(11):81-88
刚才主持人说我在香港长期居住,确实我在香港正好差不多20年,回归前10年回归后10年. 今天我们谈的只是十年回归的情况,这个十年到底怎么评价?我们先看看当年中英谈判香港问题的老对手怎么评价?  相似文献   

2.
1.最佳露骨奖:让我们合法地结合吧!2.最佳好奇奖:我不知道人类为什么得结婚?!不如让我们一起研究看看吧!3.最佳直接奖:让我葬在你们家祖坟吧!4.最佳直销奖:你愿不愿意带我回家当你的生活必需品?5.最佳柔情奖:喜欢,就是淡淡的爱。爱,就是深深的喜欢。我希望以后可以不用送你回家,而是我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专家认为,家庭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家庭和谐,社会才和谐。而儿女们如何更好地孝顺老人是家庭和谐的最重要因素。我国已进入了老龄社会,全国老年人已达1.3亿以上。儿女常回家,是光“看看”?还是更要“干干”,给老人以更多的关爱?目前已成为如何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新的热门话题。儿女回家是怎样“常看看”的?它如同一面镜子,把儿女们的孝心展现得清清楚楚。记者在这里如实记录了“回家看看”的百态图。百态图之一:“等着‘皇上驾到’”之苦儿女脱胎于父母,最先接受的就是源于血缘的亲情。儿女经常回家看望老人,与老人交流沟…  相似文献   

4.
笑一笑     
一个客人到钟表店拿着一只手表对着老板说: “你这不是防水表吗?怎么我买回家,才洗个澡,表面里就浸水,到现在手表里面还是水?” 老板看看手表后回答:“对呀,这的确是防水表——防止水跑出来的表。”  相似文献   

5.
旧宫大火过后一个月,当时我正在《工人日报》实习,农民工周刊的编辑老师问我敢不敢去旧宫看看,调查一下那里农民工的情况.尽管之前也做过采访报道,然而做调查性报道还是我学习新闻以来第一次.也许是出于对调查性报道的好奇,也许是老师激将起了作用.我说,"怎么不敢?虽然我是女生,但还是很勇敢的.不就去趟郊区么,走!"去之前,我还特地乔装打扮一番,扮作进城务工人员.  相似文献   

6.
1975年12月下旬,周恩来总理的生命已进入倒记时.他躺在病床上难以入睡,多次对守护在身边的邓颖超提起李默庵--这个当年在黄埔军校与他感情最深的学生,也不知道现在究竟在何方?希望他能回祖国看看.  相似文献   

7.
业余时间,常情不自禁地为报刊写稿子,尤其喜爱写言论稿。但投起稿来,总有些“后顾之忧”。一是顾虑投稿之后,许久不见音信,不知是否有“出头之日”,但又不敢再作另投,怕落个“一稿多投”的不是。待终于认为已无见报的指望,稿子的时效价值也所剩无几了,只好归入资料柜。我知道,而今邮费涨了,如果篇篇来稿均有回音,不仅会造成报社人手紧张,经济上也负担太重。可我觉得,对于那些已被编辑同志留意、作为备用的稿件,还是尽快给作者个音信为好,这项开支也不会太大。这样做,不仅给作者吃  相似文献   

8.
医生的字     
前两天,得了个小感冒,老婆非让我去医院看看。药拎了一大包,钱花了四五百,回家的途中,我掏出病历卡随便看看,病历卡上,有一行单独的三个字把我吓了一跳。"查一  相似文献   

9.
正参加革命前迷茫的岁月1944年,我18岁,在山东省立济南工业学校读书。当时,抗日战争还未胜利,华北、华东大部分地区还处于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府的统治之下。那年暑假,我在学校参加了济南市学生统一军事训练,正好遇上伪"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教官前来宣传招生。当时,我的家人给我定了一门亲事,催我秋天回家结婚,我心里不满于父母包办的旧式婚姻,但也不敢和家里明说,于是萌生了去南京读军校的念头。于是,我和几个同学商量,一起去报名,并通过了考试。当年9月,我与张良元、张润生三人来到日本  相似文献   

10.
肖伟俐 《出版参考》2006,(17):38-39
"我父亲董必武的最后一个愿望,是想回家看看,没有实现."董良羽叹息声饱含着深深的遗憾.  相似文献   

11.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夜,像一个带着狞笑的幽灵,慢慢地向我靠近。星星们哪去了?这些调皮的夜的精灵,也不愿陪一个失败者吗?我一个人孤单地走着,失魂落魄地想着。同学们一定会讥笑我,老师们一定会对我冷嘲热讽,不知班上的调皮大王又该编出什么新诗来嘲笑我……不知不觉中,教室已近在眼前。我深呼一口气,猛地推开了教室的门。“唰!”一双双眼睛不约而同地扫向门口。我不敢正视,匆忙低下了头,狼狈不堪地奔向座位,默默地坐在那儿。“哎呀,我说大小姐今儿怎么这么失神呀。一次考试的失败就接受不了。谁能不失败呢?人家拿破仑还失败过呢,可人…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说过一个段子。他在书摊上遇到了《文化苦旅》的盗版书,支支吾吾地指出了一下,于是书商勃然大怒。老余说:“对于街市间的横蛮人我历来是毫无办法的(笔者按:不知他对谁有办法)。”余杰说:“在北京,掌握真理的是……出租车司机(笔者按:小余一定是被哪个司机侃晕了)。”关于追求漂亮女人,鲁迅说:“我是不敢的。”我喜欢玩味这些丢人的话,胜过喜欢去读他们那些颇有气势的文章。我常有疑心,他们的文章是否有价值?二余就不说了,对他们真不屑和假不屑的人都很多。单说鲁迅,我就很怀疑,不知他的书到底起过什么作用。我有一个很褊狭的观点:书籍的价值,在于饮鸩止  相似文献   

13.
说起来真有点难为情,当初上大学选择档案专业的时候,我对档案专业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喜欢这个专业.在七月流火的日子,我毕业分配到原县级曲靖市档案局工作.虽是酷暑三伏天,可由于档案馆的特殊建筑,使我第一次走进档案馆时就感到了一丝凉风扑面而来,再看看初次谋面的同事,除有一个小伙子外,其余的均是40岁以上的老同志,我顿觉这里空气好沉闷,不知工作中能否有点朝气呢?……  相似文献   

14.
天高云淡的时节,有一个记者节.一年一度,催促我们的脚步,又让我们歇一歇,看看鞋子上的泥土,听听内心的召唤,再出发.这个记者节,好多人在路上,天南地北“走基层”,不知怎的我由此想起一个人.马锡五.马锡五是谁?我也陌生.只是前几年办报,习惯性地做了一则手记,摘自《南方周末》一篇文章《马锡五“复活”》(2009年6月11日),才知道历史上曾有一位马锡五.  相似文献   

15.
吴宝书 《青年记者》2007,(23):52-53
每当有人问我:最近在写什么大稿?怎么不常见你的稿子?我总是内心惶恐,不知如何作答。虽然做记者近10年了,但总感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稿件太少,能给人以教益和启示的可能就更少了,这是我常常汗颜的事情。我在自问:作为一个党报的特派记者,这一年我是否写的稿件太少了?  相似文献   

16.
蜜意     
六月酷暑,烈日当空。风无一丝,闷如蒸笼.韩老七赶集回家正在路上,口干、舌燥、头发懵。“老七兄弟,歇歇脚呀!”路边瓜田里传来叫声。韩老七眯着眼,看了一阵,有些犹豫,仍站立不动。“还晃荡个啥,不敢过来呀?”“好,就歇歇。”韩老七擦着汗,走了过去。“老伙计,尝尝咱的新品种!”“不敢。”“咋?”“哼,去年你在瓜田里见了我,把草帽拉低,盖住了面孔!”“哈……去年,那瓜姓‘公’。现在包给我自己。老伙计,今天算你有口福,来,莫怕撑得肚皮痛!”“嚓嚓嚓”,一刀一弯新月,翠绿,血红。“你呀,反正都有理。老东西,简直把瓜种成  相似文献   

17.
一 我在一年中最阴冷的日子里,踏进了沪闵公路边上的长安公墓,天上正飘着小雪.这是1967年1月. 听说上海的公墓里正在"造反","扫四旧",父亲着急了,让我马上去看看祖父、祖母的坟地.我看到了什么?我呆住了--方圆数百亩的公墓,到处石碑倒地,棺盖撬出,坟穴变成窟窿.触目皆是被掘出的石灰和风化了的寿衣碎片.无数白骨七零八落地暴露在青天之下.悲哉!我的祖父祖母也不能幸免于难.面对着棺木的残段和凄惨的头骷,我浑身冰凉,瑟瑟抖颤,木然不知应该如何回复父命……  相似文献   

18.
抽签     
“谁抽第一签?”坐在沙发上的段长刘立中拿出一大把用白纸卷成的细筒签,放在铝制的暖水瓶盖内还长出半截,远看像满满一盒白色粉笔。这是3月6日8点整发生在武昌南车辆段工作例会上的一幕。到会的有段党政工团领导和各车间、股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共计60余人。这突如其来的问话,把主任和支部书记们搞糊涂了:不知段长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  相似文献   

19.
我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已13年了,每每想起往日的摄影日子,那一张张相片给我留下了一件件难忘的故事,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使我魂牵梦绕,感动不已。第一套西服1991年10月17日,我领完当月工资就回家,母亲从衣柜里拿出一套新西服,对我说:“海春,你长大了,平时上下班总是穿着工衣,咱家穷,但你在单位也得讲究形象了这是妈给你买的新西服。”当时我每月收入才200元,除每月留下50元生活费,余下的150元全拿回家中供母亲和两个弟弟生活上学之用。80多元钱的一套西服不知是母亲和弟弟们艰苦了几个月才攒下的。我有了第一套西服,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当天下…  相似文献   

20.
药丸女郎     
不知什么时候起,身边的女孩一个个成了“药丸一族”。早饭可以不吃,午餐可以随意对付,可那些红白黄绿的各色药丸,却随身携带,按时送服。仔细拿过来看看,品种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维C?维E?螺旋藻?西洋参?深海鱼油?胶原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