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陈宇 《历史教学》2005,(6):34-38
15-17世纪,英国民众的婚姻家庭模式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择偶权与择偶条件、初婚年龄、夫妻和亲子关系等方面.人口与物价的变动,物质生活的改善,宗教改革的影响,以及世俗教育的开展等,构成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变化的动因.这一现象反映了婚姻与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随着15-17世纪经济社会的进步和转型,英国的教育状况得以发展。一方面,教育机构、教育内容及各阶层的教育观念日益向世俗化转变;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及受教育阶层不断扩大,教育日益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受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加上科学知识的日益发展,在17世纪,英国形成了现实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制度变迁和工业化进程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工业化阶段,有不同主导制度变迁的主要力量。我国制度变迁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政府主导型变迁阶段、效率主导型变迁阶段、技术创新主导型变迁阶段、分配主导型变迁阶段,当前主要采用的是效率主导型制度变迁模式。当收入水平差距加大时,制度变迁会以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调整为重点。  相似文献   

4.
15—17世纪,英国民众的婚姻家庭模式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择偶权与择偶条件、初婚年龄、夫妻和亲子关系等方面。人口与物价的变动,物质生活的改善,宗教改革的影响,以及世俗教育的开展等,构成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变化的动因。这一现象反映了婚姻与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17世纪英国诗歌在意象、比喻方式、句型结构等文体方面显示出了与16世纪英诗的显著差异,形成这种文体的文化根源则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席卷欧洲的巴罗克文化。巴罗克文化促使英国诗歌从客观摹仿向主观表述内视化转向,巴罗克文化表现出来的内心焦虑感和视觉呈现的恢宏性也规定了17世纪英国诗歌文体的张力性和夸饰性。这说明诗歌文体的生成不是孤立的文学内部发生学现象,而是特定时期多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17世纪的英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巨变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社会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也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妇女在家庭中面对丈夫的虐待和不公平待遇时则不再选择沉默和忍气吞声,而是开始选择采用传播流言蜚语、争吵、逃跑、分居,甚至谋杀的方式来进行反抗,争取自己的地位和尊严。虽然这些行动带有被动、消极的成分,但是在夫权制的社会大背景之下,这些都是妇女自我意识萌发的一种表现,具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17世纪的英国仍然是父权制和夫权制的统治,但是中下层妇女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当政和贵族妇女影响政治的背景之下,积极参与到政治活动当中。她们采取请愿的方式为她们所关心的社会公共事务、经济、战争和政治危机等问题直接参与政治。请愿是英国中下层妇女直接参与政治的一种表现,具有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吴静 《华章》2011,(33)
汉魏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急剧变化之期,如果说汉朝时期的文化思想偏向于经验主义,不管是艺术、思想还是学术.那么,晋宋文化则趋向于浪漫主义抑或是自然主义.在学术界,汉晋文化思潮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及其变迁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这种变迁只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士风、文风以及学风上.在学术界,对于这种变迁的共识大多只是停留在印象表面阶层或者经验之谈,而没有予以认真而全面的总结或者整理.本文主要围绕士风、文风以及学风这三个方面浅谈了一下“汉晋文化思潮变迁”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化变迁和教育变革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是中国化变迁和教育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化和教育大体经历了三次重心的转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主权主导期”的化教育范式,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化教育范式,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化教育范式,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对待传统化;二是如何对待外来化;三是如何实现传统化,现实化和外来化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着力于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信仰、践行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的课程。这一特点决定了政治理论课教师若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艺术开展教学活动,无疑会让它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一门课程。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其语言艺术(主要指教学语言中的有声语言)主要应当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趣、言之有度。  相似文献   

12.
豪放与婉约,是学风格审美表现形态中最基本的两种。章着重从语言美学的视角,对二由于语言表达方式、常规修辞与艺术修辞等话语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的审美特征进行比较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哲学与艺术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与此同时,对艺术自身也可做哲学反思。进而从艺术的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视角来审视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而这一切又是与作为审美观照主体的人无法割舍的。  相似文献   

14.
以“嫦娥奔月”为案例,解读文化发展史上那些很明显的符号,考察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发展。任何一个艺术形象,必然受到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双重影响,它既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又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并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前进着,这就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湖北民间布贴艺术作为中国一种传统的艺术形态,也作为民间工艺美术中一朵美丽的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乡土文化,传统的民间布贴艺术对现代服装的装饰语言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希望能够借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湖北民间布贴艺术来为我们的服装艺术创作增砖添瓦、丰富现代的服装装饰语言,同时对于民间的乡土文化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美育的目的和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审美教育活动,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自身及个体与社会和谐完美的发展。美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美育学的理论作指导,通过丰富多彩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和技术美的感受,鉴赏,表现,创造的能力,从而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  相似文献   

17.
毕飞宇前期小说语言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静芳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17-19,93
毕飞宇的前期小说,追求观赏性和耐人寻味,讲求语言的新奇特,喜用修辞手法,尤擅长使用比喻、词语的移用、精确的数据等辞格。他的小说在平平常常的叙事中总要夹杂进预言与寓言般的话语,使小说充满思想与理性。但其小说也存在以性为喻,言必涉“性”及相应器官和行为的现象。其小说语言既是准确精致的,又是飘逸夸张的;既是感性生动的,又是理性哲理的;既有含蓄雅致的一面,又有肆无忌惮的俗气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高简"的笔法必须从《三国志》65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去理解。  相似文献   

19.
艺术的目的是多样化的,美的形态是多元的,审美的标准也因人而异,但审美素养是每个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对绘画艺术作品的品评应是全面的、兼容的和科学的。“像的”不一定全是好的;“不像”的不一定是不好的。重要的是作品是否能够运用恰当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表达出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情感,以及它能否引起欣赏者的情感与审美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潮汕“讲古”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对潮汕传统民间艺术--讲古艺术进行探讨.对潮汕讲古艺术的概念界定、内容题材、表演形式、历史概况、文化功能等进行研究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