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做编辑工作的,我又每天读报,这里想就我在工作中体会到的以及在读报中看到的一些问题,同大家谈谈心。文章的意思要表达清楚记者编辑都需要认真锤炼语言,首先是要使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其次才谈得上语言的生动性。  相似文献   

2.
有人主张“编辑不改稿”,有人认为“编辑应该改稿”,哪种意见对呢? 人们常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这话道出了编辑的职责和光荣,即编辑要对作者和读者负责,能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因此,编辑应该改稿,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我主张多就少改,笔下留情。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包括作者改、编辑改),一是改通,改掉文章中有毛病的地方,使之合乎规范,这是基本要求,二是改好,不违背原意,把文章改得更加精当,好上加好,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吕叔湘同志说过:写文章有两个理想,一是谨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说编辑社会地位不高,这是不奇怪的。因为编辑这一行工作很少为人所理解。读者买到一本书只知是谁写的,不知是谁编的。在一些人眼中编辑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脚色。其实哪本书的出版也离不开编辑。编辑做了许多工作却不声不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里转载的《代价》的作者陈国凯同志的文章,就给我们提供了证据。这篇文章中就很具体地向我们介绍了出版社的编辑是怎样促进和帮助作者进行工作的。读了这样的文章,不仅对作家,而且对编辑都会肃然起敬。读了这样的文章谁还能再说编辑是可有可无的脚色哩? 编辑受到重视和表扬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也要提醒一下,千万不可骄傲,一定要“人誉我谦”,应该更加努力,为作者、为读者作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息:《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  相似文献   

5.
编辑是“杂家”,是“无名英雄”,编辑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这能否概括地表述编辑的本质呢?能否集中地反映编辑工作的特征呢? 本文不想论是议否,而试图对编辑创造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探讨编辑的本质特征,着意推动编辑工作理论和编辑学的研究。一、出版创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人们感觉到的  相似文献   

6.
这里有几张画是批评有些文章的文风的.我既是一些文章的读者,又担任一点编辑工作,因而又算编者,不论是读者和编辑,最怕看那种空洞难懂而又很长的文章.写了文章总要人家看得下去,使人望而生畏,不愿意看,文章也就失掉了作用.但是做编辑的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看得眼睛发痛.这些画也算是代读者和编辑的呼吁.这几幅画还有毛病,给人一看似乎单纯在反对长文章.这就有片面性,因为有内容的长文章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搞新闻报道4年来,每每听同行和编辑们谈及“新意”,可我一直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新意”,什么样的稿子才算有“新意”?辽宁曾振亚育振亚同志:无论是写新闻还是写其他文章,目的都是发表出来给读者看的(或听的),为了吸引读者,往往就要追求新意。什么是“新意”?我说不上准确的定义,只想告诉你两句话:一是新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只要读者读后有新鲜感,受启发受教育,就可以说此文有新意了;二是不要认为新意是神秘的、高不可攀的,一篇文章,不必追求处处有新意,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只要在某一点或几点上有与众不…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语文 ?叶圣陶先生认为 :“语”是指口头语言 ,“文”是指书面语言。今天我们谈的“文” ,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文字 ,一层是文章。这样 ,语文的概念就是指口头语言、文字和文章 ,语文素养则是指对这三者的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 ,因此 ,科技期刊编辑应通晓该学科专业技术知识。同时 ,科技期刊传播信息的载体是文字和文章 ,而编辑又是通过与读者、作者进行互动交流来实现其工作目标的 ,因此 ,科技期刊编辑的语文素养不容忽视。1 科技文章的编辑加工离不开语文素养如果说审稿是一个采“玉”的过程 ,需要…  相似文献   

10.
题好一半文     
一个好的标题常常为一条报道增色添辉,使读者的兴趣骤增,不由自主地读完全文。所以人们说,“题好一半文”。 那么,如何才能制作出一个好的标题呢?基本上要做到三点: 一、告诉读者这条新闻讲的是什么 标题作为一条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告诉读者这条新闻讲的主要是什么内容。这就要求记者、编辑在作题时,要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概括能力,善于把新闻事实中最主要、最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以准确、简练的语言体现在标  相似文献   

11.
“看报先看题”已成为人们读报的规律性现象。这就是说,新闻争取读者,实质上标题是竞争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社会新闻的标题,必须借助得体的标题去吸引读者,诱发他们进一步细读内容的兴趣;反之,若标题平平,必然导致好新闻与读者失之交臂。作者、编辑的心血就可能付诸东流。那么,如何来精制、做精社会新闻的标题呢?我想谈几点自己尚不成熟的看法。一、标题应生动形象生动形象的标题,就像一个长相标致、举止又得体的女子,让人一见倾心。《药价:站在高台不跳水》《(时代商报》)用了一个贴切的比喻,形象地概括出药价持高不下的现状。再如本报《(盘…  相似文献   

12.
“44个”是什么意思?是一家市报在刊发一篇重要文章时,丢掉了44个字;“49个”呢?是某市的一家专业报在一期报纸上共有49个错别字。笔者不清楚,这两个数字不知能否收入吉尼斯纪录大全?重要文章,被堂而皇之地丢掉了44个字而竟然不知,实在让人大惑不解。这样,让人如何学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读者,每每在翻完一本本杂志后,我总觉得太单簿,掂掂没份量。这倒不是因为杂志的页码不够。64面,上面摊满了字,没给图片留下立锥之地,5号字还觉难将意思表达清楚,又改成小5号字,以增加更多的内容,编辑的用心不可谓不良苦。那么,为什么我还觉得单薄呢?单薄者,没内容也。一方面编辑在熬费苦心增加内容,另一方面读者却感到没有什幺内容好看,这似乎是一对矛盾。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就出在内容上。不能认为排满了字就是内容丰富。这是认识的误区。内容的丰富体现在杂志给了读者以足够的时空跨度。  相似文献   

14.
三.现场报道的语言这里,先择录几段外国记者对新闻语言的看法: “我认为一篇好的报道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我这样说的意思,是指写作要具有对话的特性——仿佛记者正在和读者交谈。”“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口授稿件的最方便的办法是,使用直截了当的陈述句:主语、动词、表语,较为复杂的句子会给你带来麻烦。”(以上均引自《美国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新华出版社) 我认为,这些看法都是宝贵的经验。三段话,说出了好的新闻语言应具备的三个特点:通俗、交谈式,立体、形象化,简洁、短句子。我觉得,这  相似文献   

15.
谢顾问:初学新闻写作,刚知道“五个W”。为把“五个W”说全,我总是在写稿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很详尽。可把稿子拿给编辑看,编辑老说我写得太啰嗦,为什么我的稿子总是啰嗦呢?54648部队付珂炜付珂玮同志:你刚学写作,就能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精心写好“五个W”,这是一个写作的进步。然而,写全“五个W”与语言啰嗦并无直接联系,更不能说写全“五个W”是语言啰嗦的必然结果。因为写全“五个W”在于把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而清楚是不能与啰嗦画等号的。既如此,啰嗦之弊源于何处呢?按照我的理解,啰嗦是下列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今年,我读报遇到了两个不是谜语的“谜语”。《石河子报》1985年9月30日二版《“看准了就不回头!”》的文章写得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命读者猜“谜”。这篇通讯从李从钧种瓜发财的诀窍“胆大心细”上下功夫,一个字引出一个段落,形式新颖,版面活泼,效果颇好。但是,细读这篇通讯后,发现它有个致命弱点:事实缺乏出处。真实是新闻的  相似文献   

17.
文艺编辑对读者工作的基本原则概括起来说只有两句话:一日适应,二日提高。所谓适应,就是要把自身一切工作都建立在满足读者阅读需要这一基本点上,把读者奉为“上帝”。从表面看来,在整个艺术生产系统中,读者似乎受作家与编者的双重控制,只有作家写出来,编辑编出来,读者才能阅读。因而,过去长期以来,在左的路线影响下,把艺术生产单纯地看成一种宣传任务,在艺术消费上,则表现为“供应文艺”政策,似乎是我写什么,编什么,你就得看什么,我怎样写你就怎样看,文艺作品的效果是一厢情愿式地“我打你动”。这些系统观念是反科学的,就在这种政  相似文献   

18.
每 天读报 ,常常看到有些新闻把“差强人意”和“不如人意”两个词用错 ,特别是在在体育新闻中 ,错误概率更高。其实 ,这两个词差别明显 ,不能混淆。“不如人意”属于贬义词 ,含意是“比人们的预期(希望)差得多” ,是一种批评 ,虽然批评时转了一个弯 ,但仍然是婉转而客气的批评。而“差强人意”呢 ,虽然不是褒义词 ,但也不属贬义词 ,虽然不是全部肯定 ,但也不属全盘否定 ,它有“做得还可以”、“没有给人太多太大的失望”等意思。只要弄清两个词的差别 ,就不会在该用“不如人意”的地方用上“差强人意”。不久前 ,上海一张大报在报道第1…  相似文献   

19.
新闻价值是一种认识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报业竞争的主要的或基本的内容,是看能否提供好的新闻给读者。 以前我们听惯了一句话,说要提供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所谓新闻,是人们并不知道的东西,人们还不知道的东西,你怎知他喜不喜欢? 所谓新闻,是不管人们喜不喜欢都应了解的。地震发生了,战争爆发了,这些灾难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但因为不喜欢就可以视而不见么?只愿意听好消息的人,不是幼稚就是不健全。 不同的报纸的报道有高低文野之分,记者编辑怎样去选取最值得读者关心的新闻报道出来,这就需要了解什么是新闻价值的问题。 新闻价值是记…  相似文献   

20.
段景芳 《青年记者》2010,(18):65-66
我是一名编辑,在夜班工作了9年。在这9年披星戴月的日子里,我深深地感到,新闻人与读者的心灵先天就该是相通的。正如傅绍万总编辑所说:传播者“必须使自己传播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和传播对象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编辑不与读者直接接触,也不在采访第一线,怎样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做到“以人为本”呢?我从个人实践中总结了四条经验,我把它叫做“以人为本做编辑”的四种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