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比例分配问题,一般地说,就是将某一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在统编教材中,只涉及到按正比例分配(传统教材中编有少量按反比例分配的问题)。由于按比例分配的实质就是按“份数”进行分配,所以教材在处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没有利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的及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数量关系中的比的关系及正、反比例的关系,并能应用比和比例解决比例尺、按比例分配以及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渗透一些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函数打下基础.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比,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在除法的基础上,通过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概括出比的意义.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化简比的方法.第二层是比的概念的实际应用.包括:1.通过化简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组成的比,归纳出比例尺的意义、关系式以及用方程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方法.2.讲按比例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知识点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比例尺和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应用。二、教学目标1郾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应用其性质解比例。2郾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关系以及成正、反比例的量,并能对“关系”和“量”加以区分,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3郾使学生运用比例知识会看比例尺,并能求出比例尺中的各个项。4郾通过让学生经历比例的各个环节的学习,逐步渗透函数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三、内容分析与建议(一)总述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到第十二册,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发展和深入,我们觉得应改变现行教材中“比→比例→正比例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意义→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程序,提倡“比→比例→正、反比例意义→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综合教学顺序,通过几年的尝试,效果很好,既省时间又省力,也帮助学生减少了学习上的困难,具体做法如下: 一、重新组合教材,即在正、反比例意义教学后把练习十七和练习十九交融练习,在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后,把练习十八和练习二十交融练习,使学生从整体上分析数量关系,这样既能使学生从认识相关联量到判断两量关系及运用比例概念解答应用题的整个过程都处于积极思考、认真判断的动态之中,又能使学生克服套用模式猜测题的不良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5.
教材简析与教法指要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以及“比例的应用”三个方面。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内容结构和教学要求方面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调整了“比例尺”的教材结构。新教材将“比例尺”移到“比例”的概念之后教学,这样编排,加强了比例  相似文献   

6.
比和比例的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比、比例、正、反比例等概念,并能应用这些概念解决比例尺、按比例分配以及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其中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既是这部分知识的难点,也是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关键.为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设计习题,进行练习. 一、明确定量、变量、相关联量的含义,把握相关联量的变化特点. 1.下面每组量中,哪两个量在变?定量是谁? (1)一批货物,每次运的数量和运的次数? (2)订《中国少年报》的份数与钱数;  相似文献   

7.
(二)比例由于比的知识已经提前到第十一册教学,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包括: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正、反比例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比例尺的应用和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应用题.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和涉及平面图形的比例尺的有关计算;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8.
一、复习要点 1.比的意义和性质。包括比的意义;比值;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化简等。 2.比的应用。包括比例尺;按比例分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判断;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等。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与教法分析正、反比例实质上是两种函数。所以,教学时,我们应提两种量成正、反比例关系。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而且反比例不是一个比例,解正、反比例应用题时,应说成“列方程得”,不应说成“列比例式得”。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除突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外,还应重点建立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按六年制教材上的编排顺序教学正反比例,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知识也能掌握得很好,但综合练  相似文献   

10.
“比和比例”教学的症结渭源县清源一校郭英杰“比和比例”是小学数学统编教材中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学习了解答三步或稍复杂一些应用题以及简易方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一单元主要研究比、比例以及正、反比例等知识,并应用这些知...  相似文献   

11.
理解比、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解比例、解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和运用正、反比例关系解答应用题;能熟练地化聚名数;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相似文献   

12.
“九义”六年制数学教材第十二册(下同)关于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能用比例解答有关的应用题,教材第31-32页例1和例2先用旧知识解题,然后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正、反比例关系,列出议程解比例应用题,这样做,使新旧知识融合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题方法的能力,教学建议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一、说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比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后面学习解比例、比例尺、正反比例做准备的。教材首先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用汽车两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得出两个数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性质,首先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让学生利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二、说目标:1.使学生…  相似文献   

14.
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和一些数学资料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涉及到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时,经常在题后标明“用比例解”的要求,这种提法是否妥当呢? 小学数学教材从八十年代初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作了修正和改进,使之更加完善充实。并对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也进行了改革,不再用传统的列比例的方法,而直接列出比例的诱导式(即a·x  相似文献   

15.
概念是思维的依据,讲清“比”的意义。是完成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比和比例》这一单元教学任务的关键。这一单元的六个小节,无不与“比”的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比例尺”、“按比例分配”都是比的概念的实际应用;比例是由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如果不能正确写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两个数的比,那末判断正反比例以及解比例应用题就都是一句空话。怎样讲清“比”的意义,带动整个单元的教学呢?谈以下几点体会:一、在除法的基础上,讲“比”的意义。教材通过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两个实际问题,即由长方形的长和宽、一辆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引入比的概念,概括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相似文献   

16.
<正>“比例尺的意义”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以及比和比例的知识为基础,侧重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尺的基本含义,学会根据图上距离和相应的实际距离求一幅图的比例尺,能在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之间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下同),第四个单元是比和比例,在讲了正反比例的概念后,有的教师说:“比例分为正比例和反比例。”笔者认为把比例分为正比例和反比例是错误的。该册数学第47页的题目为“四、比和比例”。在这部分内容中先后讲了““4.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第58页),“5.正比例”(第62页)和“6.反比例”(第70页)。从这部分教材的编排顺序上看,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相似文献   

18.
[导学内容]“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教材是把两者分开编排的 ,教学时一般也是先教“正比例的意义” ,再教“反比例的意义” ,继而上一堂辨比性的练习课 ,以此巩固概念。笔者认为 ,正、反比例都是在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按“部分———部分———整体”的思想教学不利于学生迅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把它们集中起来遵循“”的教学思想 ,可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的结构 ,也使学生在正、反比例意义的相互迁移、比照中强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实现有意义学习。[导学设计]一、整体入手强化感知1 导入。…  相似文献   

19.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例的应用是在教学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20.
我在教学正、反比例这一章时,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我改变了教材的编排顺序,重新加以组织,采取正反比例同时教学和正反比例应用题同时教学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在定义正、反比例时,两者同时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