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出版界出现了图书编辑已进入“读图时代”的说法。1994年吕敬人从日本研修回来,在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业务会上提出了这一说法,后来他写的  相似文献   

2.
李俊杰 《出版史料》2002,(4):100-105
图书商品是特殊商品,其核算管理也有特点。码价核算是我国出版、发行业历来形成的图书商品核算管理的特点之一。本文对新中国出版、发行业实行的“码价核算制”及其形成和发展的情况,试作简要介绍,并谈谈我的看法。一、什么是“码价核算制”什么是图书码价?按《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有关条目说法:“图书价值计量的称谓”是码价,也称码洋。我国正式  相似文献   

3.
出版业内人士习惯把出版社发行科工作叫做“自办发行”,在“发行”前加上“自办”总有画蛇添足之感。国外出版社没有自办发行的说法,看来是有中国特色的提法。其它行业如计算机、彩电、化妆品等等生产厂家有没有“自办销售”呢?没有!看来这又是图书商品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认为2003年度日本出版行业的主要特点是书店的图书卖不动的说法并不为过。日本书店商业组合联合会的8000家会员店尽管没有继续倒闭,但这些书店的销售额连续7年与上年相比下降的趋势却已成定局。书店买卖低迷,出版社、图书交易公司、印刷公司、装订公司以及编辑事务所、运输公司也是一路地“恶化”下去。  相似文献   

5.
“一般图书”这个概念在我国图书发行工作中已沿用多年,它是指课本以外的图书,意即课本以外的图书都是“一般图书”。仔细推敲这个概念,会发现它不准确、不科学,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弊端。什么是“一般”?查《辞海》,“一般”作“普通”、“通常”解,与“个别”或“重点”相对。这样,与“一般图书”相对而言的无疑是“个别图书”或“重点图书”。那么课本是“个别图书”呢,还是“重点图书”呢?如果说课  相似文献   

6.
校对素质“博”、“熟”、“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出版界实施精品战略、争创“双效图书”的大背景下,质量更加成为图书的生命。作为图书出版的重要环节,校对的作用举足轻重,而校对人作为校对的主体,其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图书质量的优劣。我认为,做一名优秀的校对,应具备“博”、“熟”、“淡”三方面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被新闻出版署授予全国出版系统先进单位称号的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始终把提高图书质量看作是立社之本,成功之道,建立了有效的图书质量管理机制,实行了“一条龙”管理办法,促进了图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一、“生前诊断”与“死后验尸” 随着出版社全方位改革的日益深化,在图书质量管理措施上创造了“生前诊断”,“死  相似文献   

8.
在许多报纸上,有时看到这样的说法:“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例如:《新华日报》1989年了月17日三版《连云港接运进口粮食创历史最好水平》;《新闻出版报》1988年4月27日一版《陕西图书出版去年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人日报》1987年2月9日一版右上角新闻照片说明中有“实现历史最好水平”之说;《人民日报》1986年8月31日一版《……上半年完成投资实现利润创同期最好水平》,等等。“最好水平”之说也许习惯了,故常常用它。但只要稍微推敲一下,就可知道“最好水平”的说法不确切、不妥当。据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辞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农村中自发地出现一种新的图书流通形式——“图书户”。为了准确地认识“图书户”,以便采取积极的措施,使“图书户”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有必要对“图书户”的产生、类型、特点及发展前途作番分析。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对新闻出版的研究偏重于报纸和图书,近年发表的有关杂志、期刊的论著明显增多,这是个可喜的现象。对于“杂志”和“期刊”的词源和概念,研究者有不同的说法,这里想介绍一下所知的情况,并谈谈个人的浅见。刘正埮、高名凯等编《汉语外来语辞典》认为中文“杂志”一词源自日文“雜誌”,意译英语magazine。张觉明的《现代杂志编辑学》也认为“杂志一词应是渊源于日本语言文字的移植”,说“Magazine一字在中文的译名并不是‘杂志’(此词系日人先用,日本人把各种定期出版物都叫杂志),而是一个很特别的  相似文献   

11.
“图书银行”、“知识银行”、“书籍银行”面面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介绍了多年以前提出的创办“知识储蓄系统”、吸收私有资源加入到图书情报部门的资源共享体系中来的新构想和把该系统定名为“知识银行”或“自动图书馆”的简要情况。同时,收集和摘录了国内报端关于全国各地出现的一些“图书银行”、“知识银行”、“书籍银行”、“旧书银行”等情况的报道。目的是想引起人们对这一事物的关注,更 期望得到图书情报有关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出书工作要从社会需要出发,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怎样才算符合社会需要呢?有人认为:凡是畅销的,便是符合社会需要的;相反,便是不符合社会需要的。在图书发行中,确实存在“畅销”这种现象。问题在于,畅销既不能必然和图书质量成正比,也不能必然和社会需要成正比。因为读者的购书动机和读书目的还存在相当的复杂性。只看畅销与否,往往会被现象所迷惑。一本图书问世以后,长期无人问津,当然很难说是好书,而不而走,洛阳纸贵,一般说来虽是好事,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人不是说“批判是最好的广告”吗,这种所谓“逆反心理”,是对“四人帮”的大批判运动的一种惩罚,它在今天的图书发行中还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艺文类聚》中,自觉而有意识地借鉴并大量运用“互著”与“别裁”之法,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最晚在唐初,古典目录运用“互著”和“别裁”已经相当普遍.在“互著”与“别裁”起源诸说中,只有起源于《七略》一说较为合理,而其他将其起源确定在唐代以后的各种说法,都是不顾古典目录发展实际的偏颇之论.  相似文献   

14.
三十几年来,我一直在吃外国文学的饭——翻译和编辑工作。1955年,我从文物局调到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以后就没有离开过编辑岗位。1989年8月我从上海译文出版社退休。去年冬天,新闻出版署主办了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1980—1990)。在全国43家出版社推荐的500种图书中,评选出39家出版社的96种获奖图书。计特别奖6种,一等奖19种,二等奖24种,三等奖47种。《文艺报》的消息说:“据了解,我国近10年来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图书达近7000种,国外有影响有成就的文学著作几乎都得到了翻译介绍。这次评奖,旨在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外国文学图书翻译出版沿着正确的方向繁荣发展。”对获奖图书总的评价是:“从选题、译著、编辑、印刷、装帧等各方面都代表了我国外国文学图书出版的最高水  相似文献   

15.
1995年度,是“五个一工程” “一本好书”实施五年以来规模最大、参评图书最多的一年。据统计,参加“一本好书”奖评的共有45个单位127种图书。其中,地方30个省87种图书,中央单位15家40种图书。 从地方及中央单位送来的关于组织“一本好书”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各省及中央单位的有关领导都十分关心“一本好书”的组织工作,确实下人力气推出了一批优秀图书,较好地发挥了出版导向示范作用。经初步分析,1995年度“一本好书”参评图书在四个方面的内容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6.
一、现代图书出版中出现的新情况对“三审制”提出新要求 坚持“三审制”是图书出版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做好出版工作的基本前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化,出版业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由此对“三审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出版业因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产品结构单一、出版活力不足、产业布局趋同的矛盾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后,与我国整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相一致,出版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探索,大部分出版社跳出计划经济的圈子,开始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7.
“需求弹性”、“供给滞后”与出版体制改革曾少雄图书的“需求弹性”和“供给滞后”,体现图书生产基本规律的两个特性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在消费品中,图书是一种“奢侈品”(与其相对的是“必需品”。在图书中,教科书则是学生的“必需品”。对于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必需...  相似文献   

18.
《编辑之友》2007,(2):59-59
2007年1月25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27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6年度十大图书”及“优秀书评作者”评选结果于北京揭晓。“2006年度十大图书”: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同志,由于经常看到书摊上摆着一些不好的书刊,对出版工作意见很大;后来又见到“资产阶级自由化”在出版界也“严重泛滥”的批评,于是对这几年的出版工作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说:“没作多少好事。”可是,最近当他参观了第二届全国图书展览以后,却改变了看法,认为“也出版了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图书是知识的源泉”。可是从“源泉”这个词的意义上仔细推榷,似乎应该说知识才是图书的“源泉”。以下想试论一下知识和图书各自的特性和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