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涉起义》(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是一篇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前几年由于“四人帮”别有用心地宣扬所谓的“儒法斗争”史,也给《陈涉起义》的教学带来极大混乱,有的地方干脆把它从教材中剔除,被所谓“法家著作”所取代。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今天,我们要在《陈涉起义》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毛主席关于农民起义的光辉论述,批判地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深入揭批“四人帮”篡改历史、古为帮用的罪行,澄清《陈涉起义》教学中的混乱。下面就《陈涉起义》教材分析中的几个问题,简要地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陈涉世家》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全文生动形象地记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  相似文献   

3.
《陈涉起义》是我区新编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的课文。它节选自西汉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题目是节选者所加。 陈涉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它在打击地主阶级统治的同时,横扫了奴隶主复辟势力,以自己可歌可泣的英雄行动,有力地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毛主席对农民起义高度评价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4.
一、精讲要点 1、《陈涉世家》是一篇传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贾谊在《过秦论》中说:“(陈涉率领戍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可看出陈涉及他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2、这篇文字是陈涉、吴广的合传,真实地记叙了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浩大声势;颂扬了陈涉的志向抱负,胆略智谋及军事才能。  相似文献   

5.
《陈涉世家》一文的节录多次被选为中学教材。就选者的初衷来说是无可指摘的。但由于节录本身的局限,往往使教师难于把握其相关特点,学生也就学不到应有的知识。本文拟就《陈涉世家》全文来谈谈陈涉及其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由于它是记载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的,所以当今特别受到史学界的重视。众多的学者在评价司马迁的政治态度和史学思想时,往往引证《陈涉世家》,作为说明其观点的根据,同是一篇文章,在分析论证的时候,各人的看法却大相径庭。不少学者认为司马迁写《陈涉世家》,是在歌颂农民起义领袖,是体现《史记》一书具有人民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也有一些文章提出了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吏记》中的《陈涉世家》为蓝本,以起义的过程为时间线索,探讨了陈胜深邃的思维和超凡的智慧。本文作者认为,陈胜志向高远,能创造机会、把握机会,崇德利用且韬晦有度,所以他能够完成起义的壮举。  相似文献   

8.
读者中来     
一于在春同志所写《认真辅导好文言文的“改写”作业》一文,用普通话就《陈涉起义》当中一段作了“改写”。现就其中某些问题,提出一点不成熟的见解,向作者请教。作者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为“现在开小差也是死路,起义也是死路,……”就原文与译文互相对应来看,似乎恰到好处,难以损益;但推测陈涉、吴广密谋时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决非预备一死了  相似文献   

9.
现在,很多中学语文教材都收录了《陈涉世家》一文。众所周知,《陈涉世家》节选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然而,对于“尉剑挺”中的“挺”字应该如何解释存在许多争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在他那部不朽的名著《史记》里,把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涉列入“世家”,又将“号为霸王”的项羽编入“本纪”,表现了其卓越的史识。可是历代史家,多不识太史的苦心,他们纵然对《史记》不乏褒扬之论,但对司马迁这一有心的安排颇多微词。班固因《史记》撰《汉书》,武帝以前主事,多录《史记》原文,却把陈、项归进列传;刘知几撰《史通》,大兴问罪之师,怪《陈涉世家》其称不当,“名实无准”,讥《项羽本纪》“纪名传体”,“再三乖谬”。解放以后,人们肯定了司马迁列陈涉为“世家”的进步意义,有的同志却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说司马迁“列陈涉  相似文献   

11.
[单元概说] 第六单元有六篇文言文和五首古诗。学习本单元,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除《陈涉世家》只背指定的两段外,其余的全文背诵。理解《陈涉世家》中陈胜在起义中的作用;领会《马说》、《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的深层之意;体悟《与朱元思书》、《西湖游记二则》的景中之情;体会诗歌所抒写的诗人的情怀;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精彩的句段。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施米特”效应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便是我国妇孺皆知的陈涉起义.有趣的是,起义首领陈涉并非开始就打出“陈王”大旗以号令天下,而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陈涉为什么要这样作呢?以今天的观点来说,陈涉虽没有心理学博士之名,但他却深谙世人崇拜名人相信名人听从名人的心理.他所诈称的“公子扶  相似文献   

13.
辨“攻守之势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贾谊《过秦论》(上)这篇课文,其中心论点就是文末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如何解释这个结论,对理解全篇课文关系极大.这里的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其中的“而”字是表示什么关系的连词?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弄清“攻守之势异”是什么意思.课文后边的注释这样说:“[攻守之势异也]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四国.守,指二世和子婴时兵力弱而困守关中.”我觉得这说法不够清楚.以至和课文的意思有所抵梧.比如课文中写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这是说二世时秦朝威力的强大,也是陈涉起义的背景.我们知道,陈涉起义后,其部将周文曾率兵攻进函谷关,但不久就被秦将章邯率兵驱出函谷关,全军覆没.而后章邯又相继打败了陈涉、项梁,陈涉、项梁相继死难,起义受到严重挫折.这说明秦朝当时的兵力并不弱.课文  相似文献   

14.
全国统编教材第五册选入的文言教材中有《曹刿论战》、《捕蛇者说》、《陈涉起义》。这是三篇老课文,可能有的教师讲过十多遍了,然而,我觉得这里面仍然有一些疑然词句,始终未得解决。下面谈我的一些看法。《曹刿论战》中的几个问题。一、“十年春,齐师伐我。”“伐”字怎么讲?统编教材在注释中只讲了“我”,没讲“伐”。可能认为这个字太平常了,所以略去未讲。但我曾看到好些参考书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过程一、基于课后思考,培养直觉思维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司马迁,掌握了文义和《史记》写作体例。但是,司马迁为什么会将起义失败的农民归入“世家”的行列呢?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4题,说说你的发现。(出示:司马迁在……将陈涉列入主要记述王侯将相事迹的“世家”……)生:司马迁对陈涉应该是非常敬佩的。这次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意义重大。所以,司马迁还是给了陈涉“世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陈胜富贵忘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陈涉世家》,该文选自《史记》。其中有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是陈胜在打工时和工友的对话。后来,胸怀大志的陈  相似文献   

17.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在发动起义前的一段简短却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战前动员演说。它极大地激发了900多名谪戍渔阳的闾左的壮志豪情,成功地引发了中  相似文献   

18.
关于陈胜起义所建政权的名称,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陈胜果断地决定建立自己的政权,遂被推为楚王,国号‘张楚’”(刘泽华等同志编著的《中国古代史》上册第286页)有的认为“陈胜自立为‘张楚王’,分三路攻秦”(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第一册第100页),这两种看法,无论那一种都是值得商榷的。据《史记·陈涉世家》所载,“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即陈胜)。《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同样的记载,“秋,陈胜等起(?),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这里的  相似文献   

19.
陈胜富贵忘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中的《陈涉世家》选自《史记》。其中有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是陈胜在打工时和工友的对话。后来,胸怀大志的陈胜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再后来,陈胜发达了,富贵了,称王了,实现了自己的鸿鹄之  相似文献   

20.
讨论式教学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共同探讨有关知识的教学方式。其目的主要是树立学生的探讨研究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互相合作的能力。语文课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讨论交流,能促进学生自主探讨精神和进取心态的发展。《陈涉世家》通过记叙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起义后形成的浩大声势,刻画了机智勇敢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揭露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肯定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历史意义。学习本篇课文,重点在于疏通文意并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