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初次读舒婷,便是这首《致橡树》,今天忽然想到,拿出来读一读,还是被诗中透露的那种精神深深地感动。诗中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炽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就像一首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时刻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相似文献   

2.
舒婷的《致橡树》通过木棉和橡树的对白,鲜明地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关怀、互相理解、共同进步的爱情观。这首诗的爱情观,已经成为爱的箴言,指引着人们爱的道路。诗中的橡树和木棉,是意蕴极为生动鲜明的意象,体现了男性的阳刚之气和女性的阴柔之美。  相似文献   

3.
《致橡树》写于1977年,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舒婷以书信的形式,通过塑造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告白,进而表现一种平等、自由、独立的爱情观念。诗中木棉的爱情口号无疑代表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在舒婷看来,这也是最完美的爱情法则。同时,这首诗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独立与对封建观念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4.
作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一直受到主流诗坛的关注和读者的追捧,与舒婷朦胧诗的代表诗人的诗歌地位的生成渊源颇深.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选择和讲述中,《致橡树》在得到经典化的同时也带动舒婷热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的《致橡树》以否定的爱情观与所追求的爱情理想的抒写构成了二元对立的艺术结构,在被否定的爱情观与向往的爱情境界的比照中,突出一种坚贞的爱情,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全诗主要由橡树和木棉两组意象组成,共同表达出了诗人独立平等的爱情和人格理想;并且诗人借爱情为载体,表达诗人向男性社会话语权的一种挑战,体现诗人要求女性人格独立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其成名作《致橡树》一诗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该诗情牵几代人,是爱情诗的典型代表,也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发端之作。因而,舒婷的名字几近等同于《致橡树》。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再次解析《致橡树》中的洋溢的自由而独立的人格价值和早醒的女性自尊意识,并从中探讨出一点愚见。  相似文献   

7.
舒婷的诗从“客观叙述式”走向“自我抒情式”,对现代诗歌创作具有开拓性的功绩。它以诗人内心世界为表现对象,以真实的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抒发着诗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社会、对人生的真知灼见,被誉为女性“心灵世界的歌”。舒婷的诗显示的自我既不是叱咤风云的时代英雄,也不是消极颓废的悲观主义者,而是代表了“文革”后从迷惘到沉思的一代青年。她的诗有追求理想的表白,有生活苦闷的抒发,有友谊爱情的记录,有母女真情的渲染……《致橡树》就是一首爱情的赞美诗。诗中所抒发的爱,不仅是男女之间平等真诚的爱情,也蕴涵着人与人之间…  相似文献   

8.
诗人舒婷前不久以敞文集《真水无香》在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中荣获年度散文家奖.在《真水无香》一书中。舒婷回忆了《致橡树》的原型和创作过程:1977年3月,舒婷陪蔡其矫先生在鼓浪屿散步,“爱情题材不仪是其矫老师诗歌作品的瑰宝.也是他生活中的一笔重彩,对此.他襟怀坦自从不讳言。”那天他感叹着: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望而生畏。年轻气盛的舒婷于是与蔡其矫先生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着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为自己有取舍受用的权利.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期望。当天夜里两点,舒婷一口气写完了《橡树》,次日将匆就的草稿让蔡其矫带到北京给艾青看。  相似文献   

9.
舒婷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活跃于我国诗坛,它与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以风格独特的诗风,掀起了"朦胧诗"的大潮。舒婷经典诗歌《致橡树》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作品。《致橡树》可以说是爱情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品,在很多读者心中,《致橡树》就代表了舒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描写秋天的诗文实在太多,现在再写,很难翻出新意,一般文人也是望而却步。但台湾著名作家罗兰的《秋颂》,却是意境超绝,感悟独特,妙语灵动,堪称咏秋诗文中的极品。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帮助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认知的工具。本文试从舒婷的《致橡树》一诗中,探索隐喻和诗歌的关系,分析隐喻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以及隐喻为诗歌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文学效果,帮助读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2.
舒婷是中国新时期文学最杰出的女诗人之一,她的代表作《致橡树》是一首爱情宣言,颠覆了传统的爱情和传统的女性形象;传递了一种高尚美好的爱情,创造了一种鲜明的女性形象。《致橡树》风靡至今,离不开诗歌本身丰富的时代意义和精神,而当今的多种传播途径与方式也无疑为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正>《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3版)对诗歌散文的教学建议为:"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对写作的类别做了明确要求:"写作理论类文本,如评论、随感、杂文等;写作实用类文本,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会议纪要、访谈录等;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要求在诗歌散文评论和创作方面,既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也评价其成果的水  相似文献   

14.
舒婷是中国当代诗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新星,她的诗篇曾像一道道闪电划破了一代青年心中的阴(?)。她的《致橡树》所显示出的那种人格自主的主体意识,在情感的流露中天然地形成了哲学的意蕴。她站在人格理想的高度,和着时代的最强音,谱写了一曲富于人格美的理想咏叹调。《致橡树》的抒情主人公在诗的开篇以一个对传统情爱观的反叛者姿态出现,郑重地宣告:在爱情的天地里不再做“攀援的凌霄花”,毫无意义地依附于对方;不愿学“痴情的鸟儿”;也不像长年送去慰藉的“泉流”;更不想是“险峰”,来“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她意识到女性应该先争取独立和自强,不能做对方的附庸,只有先争到做“人”的权利,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像“木  相似文献   

15.
朱美华 《文教资料》2007,(14):95-97
舒婷的诗歌《致橡树》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女性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是时代与经历孕育诗人诗歌女性意识的主旋律。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诗学是认知语言学的理念运用于文学作品鉴赏中产生的,是认知科学和诗学的结合,是帮助我们对世界认知的一种概念化研究。舒婷的朦胧诗是在特定的时代语境和历史积淀下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艺术潮流。文章通过认知诗学的角度,用图形-背景、概念隐喻的理论来解读和分析《致橡树》这部作品,帮助提高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诗篇的鉴赏性能力。  相似文献   

17.
观念的诞生总是伴随着阵痛,在唇枪舌剑的论争中,在意识形态的摩擦中,朦胧诗站在了坛上,而其中所蕴含的新观念(我们今天看来当然不算新了)也随之呈现出来。当90年代诗歌匆匆告别80年代诗歌的时候,当第三代诗人高呼舒婷、北岛pass的时候,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中,80年代盛极一时的朦胧  相似文献   

18.
李正 《现代语文》2007,(3):88-88
舒婷的《致橡树》是中国现代学史上的名篇佳作。这首诗曾入选多种诗歌选本乃至中学教材。但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被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舒婷第一次将这种意识用诗歌这一形式优美畅达的表现出来,这在中国当代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舒婷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以木棉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实现了对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颠覆和消解,并使诗中的女性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和男性世界展开了平等的对话,彻底抛弃了旧的封建男女地位关系的价值评判体系,对新时代男女平等观念的树立产生了莺大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任玲 《湖南教育》2010,(1):43-44
舒婷的《致橡树》诞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 那个时代,政治是一切生活的命脉。爱情作为考验社会宽容度和自由度的量表,是被冻结的。在生活的词典里,只有合乎条件的婚姻,难见超越世俗的爱情,政治任务、身份背景,绝对可以左右感情的归属。在那样的时代,爱情是奢侈品。  相似文献   

20.
舒婷是一位具有典型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人。她的诗忧郁但不伤感,细腻而不失刚强,具有独特的气质与个性,深受读者的喜爱。《致橡树》是舒婷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第一首诗歌,它同舒婷获奖的几篇诗作一样,都是引起诗坛震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