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克纳热爱大自然,这集中表现在他的荒野小说《去吧,摩西》中的三篇作品《古老的部落》、《熊》、《三角洲之秋》即所谓的“大森林三部曲”,《去吧,摩西》常常被看做是关于荒野和环境问题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小说之一。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解读这一文本,以期找出福克纳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以及找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正确方式。  相似文献   

2.
利用文本《神的一滴》去引导高一学生关注文字呈现出来的自然美,去领略自然美景背后人的心灵美,并且反思物质进步的今天人和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现实问题.确定了教学主题,教学也就有了重心.文本在内容组成上是“散文+短诗”的形式,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了文章的绝大部分内容,因此选择“以诗解文”的教学方法执教此文.整堂课围绕诗和文的关系构建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诗文鉴赏、理解融合中生成属于自己的情思,这也是散文教学的一种特别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一首诗由外象之物和内在之情组成,读诗的关键在于“披文以入情”。要准确地把握一首唐诗所表达出的诗人的真实情感,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方面是唐诗太成熟。太成熟的东西往往最复杂。人如此,诗亦然。另一方面是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常常表里不一。这就是本文所说有“情表”与“情里”。所谓“情表”,是指诗中最直接,最表向的情感。所谓“情里”,是指诗中隐藏着的情感。一首好的唐诗,所表达出的情感常常很复杂,“情表”“情里”相容相交。以李适之《罢相》一诗为例: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唐天宝年间,李适之任左…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代,隐逸成为当时最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隐者的队伍尤其庞大。《昭明文选》招隐类所收招隐诗抒发的都是归隐山林的情致,表现为一种文本式存在。左思、陆机等人并没有栖隐之迹,他们只是在招隐诗中流露出对老庄思想的心仪见重和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欣羡。  相似文献   

5.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依依惜别"是本课的文眼、情眼,最能体现出朋友间尊重和敬仰的情意之美。抓住这个教学切入点,让学生置身文本之中,用朗读、品析、表演、补白体会那般"友情""亲情""豪情""离情"之美。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6,(3):29-32
《诗》在先秦的口头传播历程可大致划分为"合乐传播"与"去乐化"两个阶段。起初,先民因抒情的需要,总结出了一套语言运用的技巧,并使之与乐、舞相配合,这便是原始的口头诗歌。及至周公制礼作乐,口头诗歌被收集起来并编辑成为《诗》之文本,《诗》藉乐传播并与乐共同构成了阐释礼乐内涵的话语体系。春秋时期,赋引之风兴起,诗乐分途,诗以文辞表意,《诗》成为知识阶层在言谈中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是一部集六朝以前文学理论之大成,并不时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巨著。刘勰对情的认识是《文心雕龙》重点所在,全书几乎没有一篇不涉及情的概念,情字见于全书达一百处以上,内涵丰富,角度多变,并且往往体现于情与其他范畴的关系(尤其是情与采的关系)的论述。 《明诗》篇先言诗之源起,引“诗言志”说,接着说到:“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日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按《诗纬·含神雾》云:“诗者,持也。”为刘勰所本。持有制义,“持人情性”就是节制人的情感。这本是汉儒因为言志说似有自由放纵之嫌而作的补充修正,有以伦理学之善去规范人性论之真的意义。是谓“情正”,并有孔子所概括的《三百篇》义归“无邪”为最权威的证明与范本,尽管这种概括本由断章取义与附会所致。这是儒家诗学重要原则之一,刘勰继承之,并且深信不疑。但是刘勰情感论的重点不在此。  相似文献   

8.
在艺术一度沦为政治的奴仆的时代 ,徐志摩连同他的诗被评论家们有意或无意地束之高阁。当艺术东山再起成为主人的今天 ,徐志摩连同他的诗也就一同回归到诗国的殿堂而为万人所景仰。其《再别康桥》则如一颗奇异的钻石放射她那独特的自然的辉光 ,尤为世人所倾慕。下面 ,我们试从如下四个方面细细品味它吧。第一 :《再别康桥》具有诗所特有的动画之美。苏轼有一段评王维的名言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观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此言给人的印象 ,好像诗如画便是好诗了。这尺度适合于某些诗 ,尽管这些诗可算好诗 ,但决不适宜《再别康桥》 !因为…  相似文献   

9.
故乡那片令人无限眷恋的"原始风景"早已将"生态意识"镌刻在了迟子建精神世界的深处,使之成为她的一种情绪、一种信仰渗透在她的作品之中。其获鲁奖作品《雾月牛栏》就洋溢着生态意蕴,文本以"复魅"的自然力、无法悖逆的自然本能及宝坠这一残缺的自然人为架构,构建了一则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精神生态由失衡走向和谐共振的生态寓言。  相似文献   

10.
诗要有强烈的感人力量。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他认为感情是诗的根本,必须有感情,诗才能起到“感人心”的作用。这种看法和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所说的“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一样,都强调真情实感,在“情动”的创作过程中,深入地接触所描绘对象的感情领域,并把这种“情”寓于诗的艺术形象之中去“为情而造文”(《文心雕龙·情采》)。一首诗令人读之不厌,回味不止,甚至被感动到“方解其中意,欲语已忘言”  相似文献   

11.
一、文学类文本告诉人要诗意地活着文学类文本的审美特性决定了它可以让读者充分欣赏和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让人拥有一双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生活之美的心灵。在文学类文本学习中,学生能受到美的感染、情的熏陶、理的启迪。文学类文本教学能使学生成为富有审美情趣的人:站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丹的《思想者》面前,聆听着贝多芬的交响乐、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能欣赏到艺术之美;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着奥妙无穷的未知世界,能体味到科学之美;欣赏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诗句,能感受到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2.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尤其是唐代的“送别诗”更是诗歌中的重头戏,它具有以下特点:特点一:种类繁多,领域广泛一类是抒写亲情、爱情。如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孟…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字词储备,这个时期的作文教学,应该是积累向表达转变。《曾国藩家训》中有很多观点对当今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颇有裨益。本文以《曾国藩家训》为纲,浅谈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学指导。一、重情重理曾国藩在《家训》中教育子孙:"凡作文诗,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情,曰理。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可  相似文献   

14.
文本解读 《最珍贵的东西》是一篇内容新颖而实在、涵义深刻而易懂的文章,叙述中富含哲理,议论里不乏抒情。文章通过阳光、空气、亲情、友情等人人须臾不可或缺的事物,举一反三,说明“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劝励人们要热爱生活,珍惜拥有。  相似文献   

15.
近人多主《莺莺传》为作者元稹的自序传,鲁迅更是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道:“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陈寅恪先生在《读<莺莺传>》中,解释尤难为我们所忍的“忍情”时,据赵彦卫《云麓漫钞》“史才,诗笔,议论”之说,认为“忍情之说,即所谓议论,会真等诗,即所谓诗笔,叙述离和悲欢,即所谓史才。皆当日小说中不得不具备也”。但问题在于,议论未必发为“忍情”,以元微之之才情和文本的内容,发为“纵情”也许更能酣畅动人。这说明《莺莺传》中存在两种叙事声音,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作品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识形态出现,这其实与巴赫金的复…  相似文献   

16.
《尚书·舜典》说:“诗言志。”《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情,随所接触的事物而生感,不期然而然地要唱出来,这就是诗歌的起源。所以诗歌的产生为时最早,是在生人之初,也就是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诗歌。但那时还没有文字,自然是口头创作。诗歌一产生就绵延不绝,有它发展的历史,都打着时代的烙印。它的开始发达而又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鲜明标志的应推《三百篇》即《诗经》。自此以后,没有哪一个时代没有  相似文献   

17.
诗、骚孕育了大量草木意象,表达了自然的美与人文创作的和谐融合。这些意象有助于对高校人文教学中生态思想的引导与传播,是很好的个案。《诗经》中的草木意象是突出其实用价值和生物特性的自然物象,而到了《楚辞》,人的因素明显强化,草木已是自然之象与诗人之意的融汇。将诗、骚中所有山脉与草木意象列表对比,可发现许多共同意象,由此可清晰地看到它们由自然之物象,融合诗人的情感与寓意之后,成为动人的文学意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对今天的生态教育理念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钱起在佛寺诗和行旅诗中的自然书写显现他的人生境遇,情景关系在古代文论上是重要解诗的方法之一。笔者先综述历代情景关系后,再分析他诗中之情和景的关系,并联系其生平遭遇。据此可发现二个成果:第一,他所到过的佛寺所描绘的自然之景皆反映钱起的不安心境,但最后的情都因接触佛寺而获得平静;第二,他行旅诗中的自然书写乃借由灰暗之景兴起了怀乡之情,这种漂泊不安之乡愁,本质上是悲怅的,尚有一种在基调上是欢悦,是一种浑然之情,表现出忘归而融入自然之心,本质是闲适的。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 ,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2 .通过情感熏陶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之情。 3.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悟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 :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把握。设计思路 :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 ,它用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结构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无言之美 ,无尽之意。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以一组偏实的比喻性意象抒发了海外游子对故土故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中教者应引导学生走进诗人…  相似文献   

20.
焦琳《诗蠲》是清末民国时期重要的一部《诗经》研究著作.以文学性的思想来研究《诗》学是《诗蠲》的一大特点,焦琳《诗蠲》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文本为主、以情论诗、以意逆志、以诗释《诗》上,以文学思想解读《诗经》打破了文学与经学的藩篱,使《诗》脱离了圣人之义的窠臼,重新焕发出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