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教育的生命意义及价值:文化哲学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生命出发,突出人的本体价值。文化哲学以其对人性探讨的独特视角和人化即文化的精辟论断,为我们理解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深入探讨教育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可以深化人们对教育的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达到引领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文化概念的基本问题,国内外的研究很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文化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方式、过程及结果,集中地体现为人们在其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在以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的作用下、按照客观规律能动地适应并改造环境所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以及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等一切"人化"的显形或隐形的积淀.  相似文献   

3.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一个国家法治化建设既依赖法律的权威,同时又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同样,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不能只靠刚性的法律条文,还必须将法律法规建设与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形态等结合起来,通过强化法治文化建设增强人们依法办事的理念,营造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当前,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在法治文化的价值导向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二是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培育人们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三是促进法治文化传播,增强法治文化建设效应。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为核心,技能的应用只有经过人化的过程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和意义,而文化正是使技术实现人化过程的中介。所以,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为核心,技能的应用只有经过人化的过程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和意义,而文化正是使技术实现人化过程的中介。所以,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人化"与"化人"。文化价值的主要功能是表达心灵境界和精神价值的追求,反映生命的时代本质特性和走向未来之境的可能性。当代文化艺术的定位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审视和选择的一种深化,在文化选择中不断提高选择主体——现代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之根系乎人,文化目的则是为了人——人自身的价值重建。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艺术,是对主体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人,不是制造职业机器。文化就是人化,即以"文"化人,以"人"化物,与之相应的是人文文化及其价值理性与科学文化及其工具理性。教育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又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基础,教育定位于文化领域中其宗旨是素质教育,从手段上看,教育是文化教育。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必需具备的素质,而文化素质又是它们的基础。文化素质是素质的基础,又是基础的素质。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是圆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提升依法治校水平,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从方式方法到能力本领,必须有一个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学校法治建设,让法治成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亟须回答这一命题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是指统领学校治理全局的主导性理念及贯穿学校治理全过程的根本性方式。法治成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是实现善治的必然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有法治本身的理念价值、规则价值、程序价值和文化价值,又有在学校治理中彰显法治理念、依循法律规则、凸显程序正义、弘扬法治文化的实践价值。新时代,应当坚持以法治价值为引领、更新学校治理基本理念,坚持以法律规范为统领、构建学校治理规则体系,坚持以程序正义为核心、强化学校治理程序规范,坚持以法治文化为基础、形成学校治理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社会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综合性课程彰显其独立地位的同时,人们不禁要对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进行追问。社会课是一门融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贴近人们的生活和经验,因此,呼吁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由"化人"的课程向"人化"的课程转变,开展人文教育,彰显本学科的人文精神,以凸现人的主体精神,是本课程开展的旨归。  相似文献   

10.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文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从理论层面揭示了可持续发展与加强人化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符合人类发展和人性发展需要的新的发展观与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人化教育的提出是对人类及人性发展本质性、规律性以及终极价值认识的深化。高等学校应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化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确立大学生人与生态关怀的可持续发展观,塑造与之相适应的人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文化认同是实现价值认同的前提,文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其目的是实现人们对"共享价值"的认同,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质上就是文化认同教育。全球化境遇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冲突,导致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面临现实困境。必须通过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促进文化认同,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2.
法治是一种治国理念,是公民在法治思维意识下自主自觉的法律生活方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法治社会建设具有价值支撑作用,是滋养法治理念的深厚沃土。以蒙古族生态文化为例,基于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正义、权利与义务价值观,探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法治理念教育价值,对于增强公民法治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解构与建构是教育实践的价值主体,是实现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理想的存在方式,教育理论是通过解构与建构的交互过程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的。人的生命只有有了价值才富有意义,人是为价值而存在的,并不是为了存在而活着。关注人的生存环境、生存质量和生命理想成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概念宽泛而复杂,可以泛指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特征、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等等,并随时代的变迁而演进,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当下,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而在文化建设、道德范畴等方面发展滞后,人与人之间多以经济为价值衡量标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责任旁落,折射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文化缺失,值得国人反思并考问我们的教育制度和社会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5.
<正>诱导认同是指运用柔性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价值观念,使之放弃原有价值观念而信从诱导者的价值观念。随着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深入,诱导认同已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价值认同方式。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之一,要使其在初中生心中落地生根,须发挥道德与法治课主渠道作用,采用柔性诱导认同方式,以获取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6.
把学生教育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的鲜明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人们的幻想和人们的疾苦。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青年一代的。本来构成文化和保存文化的正是这个。当我把“人文学…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认同"是人们思想深处的共识,法治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于法律制度文化、法律精神文化、法律行为文化所达成的共识。党的十八提出"要以法治文化建设奠定法治国家的坚实根基",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强化"依法治国"文化认同意识,法治文化认同对于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地区,由于法治宣传力度薄弱,法治文化认同度不高,为了巩固民族团结,提高法治建设的实效性,必须大力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增进民族地区的法治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和谐稳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人文含义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层面,广义的人文指整个人的世界,即人化世界或文化世界;狭义的人文指向人的价值理性、价值关怀,与科学相知相融.人文、科学,二者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即使在教育过程中,它们也水乳交融,不可割舍.  相似文献   

19.
周桂钿 《中国德育》2007,2(1):55-59,94
文化就是人化,任何自然的东西,经过人化,就成了文化。文化分为许多层次,最表面的是民众的风俗习惯,其次是文化生活,最深层的是哲学与宗教。不同的文化背后都有不同的思想支配着。中国文化思想独具特色和价值,以儒学为主流,弥漫于整个社会,渗透于高层政治和民众生活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重要的是让所有中国人都能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真善美的属性表达,在内容向度上表现为真理性,在目的向度上表现为合德性,在精神向度上表现为审美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真善美的三种价值尺度,蕴含了真善美的统一规律和价值追求,其逻辑起点在于人的价值内化与外化,生成机理包含"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双向转换,客观基础是人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真善美的统一,达到普遍性和特殊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