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时期的曹植写过一首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釜中之豆寄于深切同情,而对豆萁无不抱怨和指责。然而郭沫若先生却反其道而思之,反其意而写之:“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相似文献   

2.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 ,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 ,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 ,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之真伪 ,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 ,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 ,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 ,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 ,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 ,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 ,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 ,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3.
关于《诗.邶风.柏舟》诗的主旨历来有歧义,但以《诗序》所说的"仁人不遇"之诗为近是。上博简《诗论》第26简的内容,为此提供了新的证据。《诗论》以"闷"字来评析《柏舟》,字意为忧愁。这个评析,是孔子政治思想以及他对于隐士看法的表现。在孔子看来,《柏舟》诗的作者,为国事孜孜以求而不遂其志并被小人排挤的时候,是何等的忧愁,然而这又是非常美丽而无奈的忧愁。  相似文献   

4.
以礼说《诗》为解释《诗经》中言礼之诗的必由之路。本文论述了以礼说《诗》、以诗说《诗》的道理,希望匡正数十年来治《诗》者讳言礼之弊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诗篇 ,十之八九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 ,事件和作者。两千多年以来的《诗经》研究 ,大体上是在确定诗之能指。用隶书传授《诗经》的三家诗 ,在这一方面很有典型性 ,而后来居上的古文(小篆 )毛诗又何以言外呢 !赋诗制度与《诗集传》是诗之能指的成功范例 ,但是它们带着时代的局限性。今天的人们学习《诗经》 ,既要珍惜传统 ,又要找出适合今天的时代要求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为真伪,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7.
前言谬承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编委会下邀,嘱余校辑敦煌遗书中之宋人诗。即以数月之功,搜得诗45首(包括残句),作者13家(包括佚名作者),聊备《全宋诗》之一页。所得诸作,多未堪登大雅,然而其史料价值,又有虽大雅之作而莫可及者。试举一  相似文献   

8.
<正>宋代严羽的《诗评》中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这是说唐朝人在作诗时,借吟咏事物而阐明某种道理,诗人借助意象,表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让读者在诗的形象中感悟出某种哲理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针对所咏的事物发表议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作者身在山中不知山的原因,阐发了"当局者迷"的感慨。曹植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诗表现了诗人在兄长曹丕欲加害他的紧急时刻,表达了满腔怨怒之情。我们知道在那杀机四伏的宫廷里,直言怨怒会立即  相似文献   

9.
《景教创世颁》(拟题)非宋人诗王宗祥敦煌研究院李正宇先生不惮劬劳校辑敦煌遗书中之宋人诗,搜得45首(包括残句),作者13家(包括佚名作者)。这些诗收入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的煌煌巨帙《全宋诗》,可谓大观。敦煌遗书中之宋人诗自有其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难...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郑谷曾在《读李白集》中写道 :“何事文星与酒星 ,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百首 ,留著人间伴月明。”诗与酒 ,和李白几乎是不可分开的 ,所以李白有“诗酒英豪”之称。李白的劝酒诗也是古代宴饮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将进酒》是其劝酒诗中的代表作。诗以豪迈狂放之语 ,抒发压抑困苦之情 ,成一泻千里之势。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的时候 ,除了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及诗歌的艺术特色之外 ,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引领学生品味诗歌瞬息万变、跌宕起伏的抒情特色上 ,因为这是一首劝酒诗 ,同时更是体现作者抒情个性的诗。全…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上,威廉姆·布莱克是英国第一位藐视情理规则、反对18世纪古典文学传统、珍视个人想象的浪漫主义诗人。《虎》诗为布莱克创作并被收入到其诗集《经验之歌》中,是一首反映作者进步思想的著名中短诗。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听觉意象、象征意象、动感意象、引喻意象来具体表现其思想,读起来使人感到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对《虎》诗进行评论,旨在领会诗中的深刻涵义、挖掘其中的美学价值、借鉴诗歌中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6,(4):75-84
《诗小序》的作者问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为"纷如聚讼","说经之家第一争诟之端"。清代一些学者,从清初的陈启源,中经钱大昕、翁方纲、张澍,到晚清的陈奂等,一改宋代学者轻率攻击《诗序》的做法,实事求是地对《诗小序》的作者进行了辨析,肯定《诗小序》出于子夏。其中张澍在其《诗小序翼》的序言《诗小序翼题辞》中,以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郑玄《毛诗笺》等的直接证据与自左丘明《左传》以来历代学者引用《诗小序》的间接证据相结合,论述了《诗小序》为子夏所作,显得全面而系统,令人信服。当代学者在"走出疑古时代"的背景下对《诗小序》作者问题的研究,肯定了"子夏序《诗》"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在谈到写文章的方法时,作者连用五个“本之”句来强调他取法五经的体会:“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这种“本之”句课本对此没有作注,教师讲解时往往为此犯难。这五个“本之”句的结构是一致的,“本之《书》以求其质”一句,是一个陈述句,句中的“以”连接“本之  相似文献   

14.
《三家诗遗说》是冯登府在完成《三家诗异文疏证》后,从异义方面开启的三家《诗》研究新方向,是其晚年的总结之作。无论是冯氏的原文还是李富孙的增注,都有一些引文不实及篇目、卷次、作者误引的现象,今一一举证,以辨其误。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有5首以“东门”为题的诗,它们分别为《郑风》中的《东门之(土单)》、《出其东门》和《陈风》中的《东门之(木分)》、《东门之池》、《东门之杨》.自汉代解《诗》以来,以“东门”为题的诗主要有是“淫诗” 还是“贞诗” 的两种分歧.  相似文献   

16.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把“怨”列为诗歌的四大作用之一。《诗序》说,“乱世之音怨以怒”,指出了“怨”诗是对乱世而发。《诗序》的首句可信者较多,其中指明风雅为怨刺诗者凡一百二十四篇。这说明《诗序》的作者很重视怨刺诗的作用。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所说的圣贤发愤之作,显然是指《诗经》中的怨刺诗。  相似文献   

17.
陈仅蔑弃以考据训诂解《诗》之法,倡导从《诗经》用韵入手,诵《诗》以会悟其情其趣。他认为,《诗经》是后世诗文用韵之祖,归纳剖析《诗经》用韵情况,并从用韵角度析论《诗经》中诗歌的章法结构及用韵造成的节奏之美、艺术特色。陈仅以韵诵《诗》,注目于"《诗》之为诗"的诗歌属性,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18.
《苏武李陵诗》简称《苏李诗》,是假托苏武、李陵之名而写的一组组诗,有关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对诗歌的评价,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关于苏李诗的形成:《苏李诗》是从梁代的《李陵诗》中派生出来的;《李陵诗》并非后人伪作;《李陵诗》是汉末交州避难难民之作。苏李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离别诗具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13年面世的《全元诗》著录元代诗人近五千位,集中呈现出了元诗的全貌。但由于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对地方志等文献参考不够赅备,致使一部分元诗作者未被著录,已著录作者亦有漏收之诗。通过以《中国史学丛书》三编影印明弘治版《吴江志》为样本进行调查,可辑录《全元诗》已著录作者6人,佚诗18首,未著录作者13人,佚诗19首,并对作者生平及诗歌相关内容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对我国文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故而很多学者对其诗篇深究不已,对《诗经》的解释,一是以礼说《诗经》,一是以诗释《诗经》,这里谈谈以诗释《诗经》。以诗释《诗经》就是视《诗经》为文学作品,如同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它是既要谈其诗的思想性,又要感悟诗的艺术美。而与之相应的是以礼说《诗经》,即是用礼仪礼制解释《诗经》中相关的诗篇,用产生《诗经》的那个时代的礼仪制诠释《诗经》中含礼之诗,这对于诗的解释来说似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诗释《诗经》似乎显得合乎规范和常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