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入城打工的农民增多,我国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规模已达数千万,并且还有进一步继续增多的趋势。因此,父母不在身边,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各类学校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虽然在农村学校教育中,有部分学校已经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但如何针对留守儿童开展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感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当今社会,感恩更是每个人应具备的道德行为准则和基本素养。然而,安顺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现状表明:目前一些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日渐淡薄。为此,对留守儿童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其健全人格已刻不容缓。而安顺对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培养策略也为今后这方面的做法提供了一定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19):11-12
在我国社会中,存在这样一个儿童群体,他们的童年成长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充足的物质经济基础,也被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现如今,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问题成为社会焦点话题,逐渐融入在学校教育中,怎样进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对此,笔者根据多年教育经验,就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问题。而其中的重要表现就是留守儿童感恩思想的缺失。农村孩子的留守使其性格大致会形成"励志型、平常型、困苦型、颓废型"四种类型。而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孩子,他们的感恩意识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缺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可能是忽略了家庭感恩教育的培养,也可能是学校没能正确地进行疏导。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多。多数的留守儿童年龄在7—12岁之间,正处于情感、性格、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这些留守儿童被迫与父母分离,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缺乏父母关爱,导致儿童生理和心理难以正常发展,甚至产生独孤感、心理失衡,严重情况下将会导致儿童情感缺失,成为一个冷漠、没有爱心、不懂得感恩的人。语文学科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日常教育中,教师需要对语文教材中的感恩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和应用,向留守儿童渗透感恩教育,使其感知到被关爱和被关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作用,以及具体的教育方法进行探究,旨在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价值,助力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其心灵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许多农村地区都建有留守儿童之家。如何充分发挥好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使用效益,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就成了教育工作者探究的课题。笔者对此谈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一、加强道德培育,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注意研究和把握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德育活动,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进取之心、文明之心。例如,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以"爱的教育"为主题的读书活动,组织他们阅读关于"爱的教育"相关书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0,(56):167-168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这一现象导致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现象较为严重。而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幼儿园留守幼儿的心理及教育问题一直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分析当前农村幼儿园留守幼儿现状,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对于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前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受到部分学校关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明显不足,如重视不够、理念落后、措施不当等。要使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取得明显实效,国家、学校、社会需要团结协作,共同营建完善的法制体系和氛围,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改变灌输式教育模式,坚持受恩、识恩、报恩、施恩四个环节并重,多管齐下,将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融汇于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问题也日渐突显。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需要学校教育的补位,而学校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论述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并试着分析了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受教育的关键期。需要依靠学校这一教育主渠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协调合作,才能促进和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得以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父母长年在外工作,让隔代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对感恩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并且在人格品质上出现偏差,变得自私、冷漠和脆弱。因此感恩教育是学校当前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并且有必要制定有效可行的机制,得以科学化地长期开展。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指示,在城乡统筹背景下,通过对重庆南川、黔江、沙坪坝三辖区的个案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阶段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根据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政府要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树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舆论风尚;强化城市政府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的“公共性”意识;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促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从“出口”方面减少农村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为了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就业,致使农村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产生了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在情感、学习和道德方面的教育问题上应该得到重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1.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指示,在城乡统筹背景下,通过对重庆南川、黔江、沙坪坝三辖区的个案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阶段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根据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政府要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树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舆论风尚;强化城市政府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的公共性意识;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促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从出口方面减少农村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之后,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数量激增,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持续增长,且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需要家长和学校加强教育与关怀。为此,本文将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怀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儿童的良好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儿童在社会之中是弱势的一部分,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社会中更多的人去关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生活的需要。为了养家糊口,有些农民工把孩子交给父母照顾或寄养在亲戚家,形成了留守儿童的庞大群体。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和谐发展,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留守儿童在教育和生活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就会对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较大的影响。本文从现阶段中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希望本文的相关内容能够引起一些人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应运而生.目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性格上的缺陷、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农村小学班主任如何教育和关心这一特殊群体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校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人口流动到大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国家和教育从业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留守儿童是有群体特征的一部分儿童,因此在幼儿园本课程开发方面需要更有针对性,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发挥农村幼儿园的育人功能。围绕这一议题进行了探讨,概述了农村留守儿童低龄化的危害,阐述了幼儿园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而产生的特殊群体,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对象。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对农村留守儿童"五位一体"教育精准扶贫是扶心教育、扶志教育、扶德教育、扶智教育和扶技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精准帮扶体系,旨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通过对西部连片特困地区陕西省域5县32所乡村学校1051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呈现分化倾向,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志气、道德、学业和技能等方面发展状态良好,但同时还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需要给予关注和引导。农村学校需要整合师资队伍、采取多样化的帮扶方式、实施个性化的帮扶方法和创新帮扶实践体系,以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五位一体"教育精准帮扶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前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比较广泛,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的产物,其家庭环境的缺失引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致使农村留守儿童被称为潜在的问题儿童,因此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的健康心理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教育研究工作者应该对其特殊性,以及引发问题的根源性有一个认识。即,首先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各层次的需要看我们作为一个人的需要,然后,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现实性,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从生理上缺乏型的需要到心理上成长型的需要,在一一分析的过程中体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问题,从而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